新疆:文物傳承千年 文脈綿延賡續
深秋時節,碧空如鏡,陽光灑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雖剛剛開門迎客,但博物館大廳內(nei) 已人來人往。
新疆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要衝(chong) ,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始終紮根中華文明沃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遺存了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chan) ,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曆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yu) 共的重要成員。
近年來,新疆文物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決(jue) 策部署,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不斷強化文物工作的實證史證作用和宣傳(chuan) 教育功能,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博物館展覽展示推陳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推進,文化潤疆深入人心,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畫卷。
探明新疆曆史發展脈絡 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填補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成為(wei) 伊犁河流域考古發現的最壯觀史前聚落遺存、尉犁縣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首次發現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新疆一係列考古發現引人注目。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新疆積極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不斷加強考古發掘研究闡釋能力,深化中國文明曆史研究,有效服務文化潤疆,通過充分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曆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探明新疆曆史發展脈絡,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
“在許多考古工作者眼裏,新疆是考古工作的天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黨(dang) 誌豪坦言,“主要是得益於(yu) 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新疆曾是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唯一的通道,四大古文明曾在此交匯交流交融,留下了豐(feng) 富多元的文化遺存,這是新疆考古非常吸引學界關(guan) 注的重要原因。”
而幹燥的氣候環境,為(wei) 有機質文物的完整保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新疆能夠看到很多比較珍貴的有機質文物和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重要的遺存,這也是新疆考古比較有特點的地方。”黨(dang) 誌豪說。
記者了解到,梳理清楚新疆的曆史文化脈絡、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在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交流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目前新疆考古工作的重要任務。
“從(cong) 2018年開始,新疆考古工作主要圍繞史前文化序列及其演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yu) 發展,還有多元宗教傳(chuan) 播及中國化過程等主題而展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黨(dang) 誌豪介紹。
近些年,新疆考古工作取得係列成果。新疆史前考古區係類型研究進一步深入,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成為(wei) 構建北疆石器至鐵器時代區係類型的重要基點;溫泉縣呼斯塔、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哈密市海子沿等遺址的發掘與(yu) 整理,揭示了天山地區青銅時代不同文化的發展走向。曆代中央政權的有效管轄體(ti) 係和國家管理文化認同研究不斷明晰,輪台縣卓爾庫特古城的發掘推進了西漢西域都護府遺址的探索和研究,奇台縣石城子遺址發掘實證了漢代邊郡軍(jun) 事建築規製。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庫車市烏(wu) 什吐爾、奇台縣唐朝墩、尉犁縣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等遺址的發掘,推進了唐代安西、北庭都護府及其治理體(ti) 係下州縣管理及軍(jun) 事傳(chuan) 遞係統的考古研究,博樂(le) 市達勒特、喀什市汗諾依古城的發掘展示了遼及宋元時代邊疆城址的特點,再現了絲(si) 綢之路的繁盛。多元宗教考古成為(wei) 新疆考古的亮點,吐魯番市西旁景教遺址、喀什市莫爾寺遺址、部善縣吐峪溝石窟寺等考古,揭示了新疆古代多元宗教傳(chuan) 播、交融以及中國化過程。
除了考古發掘,科技保護、文物修複等也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重點工作。走進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技術部,青年文物修複師刁羽正在一絲(si) 不苟的修複著一件出土的絲(si) 織品,她的同事也在有序進行著陶器、青銅器等文物的修複工作。
黨(dang) 誌豪介紹說,近年來,配合考古發掘,我們(men) 累計修複陶器、青銅器、鐵器、金器、紡織品、木器、紙質文書(shu) 等各類出土文物千餘(yu) 套。為(wei) 進一步提升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和文物保護修複水平,我們(men) 聯合陝西考古研究院、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先後申報紡織品、紙張等8項專(zhuan) 項保護修複研究課題。同時,依托4個(ge)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開展生物遺傳(chuan) 學、動植物、冶金、環境、材料分析等多學科合作,為(wei) 全麵提取考古遺存信息、科學闡釋文物及遺址價(jia) 值內(nei) 涵、拓寬新疆考古研究領域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我們(men) 還將精力聚焦到考古成果的整理闡釋中,先後整理出版了多部重要考古報告。”黨(dang) 誌豪告訴記者,新疆考古工作在有效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同時,積極探索發揮文物服務社會(hui) 、服務新疆曆史文化宣傳(chuan) 的途徑和形式。通過開放考古工地,舉(ju) 辦“考古心語-專(zhuan) 家與(yu) 談”公眾(zhong) 考古活動等,新疆考古獲得越來越多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影響力不斷擴大,為(wei) 有效服務文化潤疆提供學術支撐。
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尋常工作日的一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按時開館,迎接新一天的觀眾(zhong) 。
“望四海貴富壽為(wei) 國慶”錦正在“新疆曆史文物展”中展出,經過的觀眾(zhong) 紛紛駐足。“望四海貴富壽為(wei) 國慶”錦出土於(yu) 樓蘭(lan) 故城孤台墓地,織錦殘長22.8厘米、寬34.3厘米,其上雲(yun) 氣紋飄逸靈動,瑞獸(shou) 形象生動,紋飾中穿插隸屬銘文“望四海貴富壽為(wei) 國慶”九字,這種帶“國慶”字樣的文物在全國非常罕見,也十分珍貴。
“秦漢時期,我國絲(si) 綢生產(chan) 貿易進入成熟和繁榮階段。新疆地區發現了大量來自中原的絲(si) 織品,其中,以尼雅、樓蘭(lan) 出土絲(si) 織品最多。漢代絲(si) 織品圖案豐(feng) 富多樣,用語也極為(wei) 講究,尤其是帶有吉祥語的織錦,多是朝廷命令或者封賞賜贈,這些織錦不僅(jin) 彰顯了新疆地區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見證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過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副院長、博物館館長於(yu) 誌勇說。
據介紹,“新疆曆史文物展”緊扣國家治理新疆曆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絲(si) 綢之路文明互鑒曆史的價(jia) 值闡發,集中展示了先秦時期至清代的各時期精品文物1700餘(yu) 件,其中近500件新展品為(wei) 首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
“這些珍貴文物是係統闡明曆代中央政權治理和管轄新疆的重要力證,是準確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內(nei) 涵的珍貴實證,是深化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曆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研究的科學史證,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講好中國新疆故事,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素材。”於(yu) 誌勇說道。
記者看到,“新疆曆史文物展”展廳裏人頭攢動,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已成常態。
談到如何更好服務大眾(zhong) ,於(yu) 誌勇告訴記者,“關(guan) 鍵是博物館策展內(nei) 容要豐(feng) 富,講解內(nei) 容要知識化大眾(zhong) 化。我們(men) 緊扣博物館熱的新形式,積極策劃新疆曆史文物主題展覽,充分挖掘新疆曆史文化資源的優(you) 勢稟賦,運用新疆大量的毛織品、漢唐錦繡、晉唐文書(shu) 等講好一個(ge) 個(ge) 國家治理新疆的曆史故事,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曆史故事,讓文物發聲,讓曆史說話。”
新疆是古絲(si) 綢之路要道,東(dong) 西方文化在此交流交匯交融,遺留的大量文化遺產(chan) 再現著昔日繁華景象。
東(dong) 天山南麓、吐魯番盆地北緣,河穀環繞中,一片高約30米的柳葉形島狀台地上,交河故城靜靜佇(zhu) 立2000餘(yu) 年。交河城是新疆較早出現的城市,最初是車師國的王城,公元640年,唐朝設立的安西都護府最初曾安置在交河城。
走進交河故城,街巷、作坊、官署、民居還依稀可見,踏過千年前漢人、粟特人、回鶻人留下的腳步與(yu) 光影,仿佛能夠聽到千年前的駝鈴聲聲,商賈熙攘。
“交河故城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車師、高昌王國、高昌回鶻等文明的存在與(yu) 特征,見證‘都護府’等邊疆管理模式及其對絲(si) 路交流的重要保障,展現了絲(si) 綢之路沿線有關(guan) 城市文化、建築技術、佛教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傳(chuan) 播,集中展現了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輝煌燦爛曆史和一體(ti) 多元文化,有力證明新疆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說。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唐代詩人岑參曾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如此描述北庭風景。
位於(yu) 吉木薩爾縣的北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ei) ,夕陽灑在初黃的白楊樹上,遍地金黃的蘆葦隨風搖曳,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帶領的北庭考古隊正在內(nei) 城北門外台地上的1號遺址發掘。
北庭故城分內(nei) 外兩(liang) 重城,內(nei) 城即庭州城,城內(nei) 曾出土唐代板瓦、筒瓦和蓮紋方磚。外城是公元702年提升庭州為(wei) 北庭都護府後,在庭州城北、西、南部擴建而成。北庭故城出土過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和工藝水平很高的銅獅、石獅、葡萄紋銅鏡、開元通寶錢幣、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
郭物認為(wei) ,北庭故城遺址是曆史的現場和見證,北庭考古以實物證明唐至宋元時期,特別是唐代時期中原王朝在新疆有效的管轄和絲(si) 綢之路的繁榮暢通,相關(guan) 發現和研究對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yu) 促進新疆社會(hui) 的民族團結、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新疆擁有漫長的邊境線,而有一處文物對守護祖國疆土發揮著突出作用,那便是位於(yu)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城西南五十多公裏邊境線上格登山上的平定準噶爾勒銘碑,當地人稱為(wei) 格登碑。
站在格登山上極目遠眺,山腳下中哈兩(liang) 國邊境界河蘇木拜河蜿蜒流淌,對麵哈薩克斯坦的村莊清晰可見,特克斯河穀視野開闊,遠處天山雪峰延綿不絕。
“為(wei) 了保護格登碑,國家文物局曾多次撥款修繕碑亭及本體(ti) 。”伊犁州博物館研究員安英新告訴記者,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清軍(jun) 平定準噶爾的作戰經過和輝煌戰績,追述漢唐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北邊疆地區“漢置都護,唐拜將軍(jun) ”的曆史和盛況。格登碑是清政府平定叛亂(luan) ,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的重要見證,對於(yu) 反對民族分裂,增強民族團結,開發建設邊疆具有重要曆史和現實意義(yi) 。
文物惠民深入人心 文化潤疆風化於(yu) 成
“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過喀什。”不知是誰先發明了這樣一句話,引得無數遊客紛紛慕名而至,但足以說明喀什古城的魅力。
置身喀什古城,讓人注意不到時光的流逝,仿若“穿越”至百年前的歲月,隨時進行一場“時光對話”。
在喀什古城西區一個(ge) 小巷子裏,“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店前排著長長的隊伍,遊客耐心等待著香噴噴的饢出爐。店鋪前麵方形桌上,35歲的吾買(mai) 爾江·吐地和徒弟忙得不可開交,“我們(men) 家世代生活在喀什古城,以打饢為(wei) 生,有上百年曆史,我是第七代傳(chuan) 人。”隨著越來越多遊客來到喀什古城,吾買(mai) 爾江·吐地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截至今年7月中旬,喀什古城景區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410餘(yu) 萬(wan) 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56%,創曆史新高。
喀什古城作為(wei) 新疆第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古城景區管委會(hui) 宣傳(chuan) 科科長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爾認為(wei) ,這一切與(yu) 喀什的整體(ti) 修繕保護息息相關(guan) 。“喀什在進行老城區危舊房屋改造工程中,按照一戶一設計,修舊如舊,保護曆史風貌的原則進行,同時對古城裏的優(you) 秀民居掛牌保護,並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加固保護,使得喀什的曆史風貌完整地保存下來。”
目前古城景區融合各類業(ye) 態23種,帶動古城居民及外來人員就業(ye) 創業(ye) 達1.4萬(wan) 人,古城的保護成果越來越多惠及到像吾買(mai) 爾江·吐地這樣生活在古城的人們(men) 。
除了喀什古城,坎兒(er) 井的文物保護工程也是“富民利民工程”的典範。坎兒(er) 井,被譽為(wei) “地下運河”,與(yu) 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wei) 我國古代三大工程,現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吐魯番共有坎兒(er) 井1108條,合計總長約6500公裏,其中暗渠總長約3724公裏,像“血管”一樣,遍布吐魯番“全身”。冰雪融水經由此灌溉出甜美的葡萄,潤育著吐魯番各族兒(er) 女。
坎兒(er) 井是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曆史見證,如今仍發揮著作用,惠及著沿線的人民。為(wei) 進一步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坎兒(er) 井,國家文物局投入資金,開展了7期共165條坎兒(er) 井的保護修繕,拓展了坎兒(er) 井澇壩的功能。同時,持續開展坎兒(er) 井文化展示提升和微環境整治工作,極大改善了周邊群眾(zhong) 居住環境。
在坎兒(er) 井文物保護工程中,推行“文物保護項目+村民”模式,利用農(nong) 閑時期進行保護施工,雇傭(yong) 當地村民作為(wei) 坎兒(er) 井保護修繕工作的直接參與(yu) 者,助力坎兒(er) 井保護項目實施地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和坎兒(er) 井掏撈技藝的傳(chuan) 承發展,帶動工程實施主體(ti) 所在地參與(yu) 維修的村民增收5000元以上,成為(wei) 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富民育民、惠民利民的典範。
吐魯番文物遺存眾(zhong) 多,曆史文化內(nei) 涵厚重,是新疆文化潤疆先行區,在談到文物對文化潤疆所發揮的作用時,陳愛峰認為(wei) ,文化潤疆是潤物無聲的一個(ge) 過程,核心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逐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而文物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物可以實實在在擺在麵前,比如說吐魯番出土文書(shu) 裏麵有大量儒家典籍《論語》《孝經》,以及經史子集等,這是什麽(me) ?”陳愛峰自答道,“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men) 通過對文物的闡釋展示,將文物蘊含的曆史內(nei) 涵展示給大眾(zhong) ,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載體(ti) 。”
築牢文物安全底線 織密文物“安全網”
秋日的早晨,51歲的買(mai) 買(mai) 提·依裏牙孜像往日一樣繞著白楊河上遊拉甫卻克古城遺址查看了一圈,若發現可疑的人便阻止其入內(nei) ,發現可疑的情況便立即上報。
買(mai) 買(mai) 提·依裏牙孜是拉甫卻克古城遺址及周邊文物遺址的文物看護員。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買(mai) 買(mai) 提·依裏牙孜是哈密市伊州區高得格村村民,家裏有30畝(mu) 地,農(nong) 忙時十分忙碌,但不管地裏農(nong) 活有多忙,他每天都會(hui) 繞著拉甫卻克古城及周邊文物遺址轉一圈,26年來,天天如此,從(cong) 未間斷。
問及原因,他告訴記者,“小時候,父親(qin) 就是文物看護員,我從(cong) 小受父親(qin) 的影響,熟悉白楊河流域及周邊區域的地形地貌,道路的布局和走向,對保護文物遺址產(chan) 生了強烈的責任心。父親(qin) 去世以後,沿著父親(qin) 的足跡,走上了保護文物遺址之路。”
新疆地域遼闊,如何守護野外文物安全是一大難題,而文物看護員為(wei) 保障野外文物安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為(wei) 進一步增強新疆文物安全防護力量,自2017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財政每年安排專(zhuan) 項資金,建立950名野外文物看護員隊伍,負責重點野外文物日常巡護。為(wei) 持續加強隊伍管理,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野外文物看護員管理辦法(試行)》,推進野外文物看護員管理製度化、規範化,並將其管理和履職情況納入日常文物安全檢查督察工作。
在文物看護員的日常工作中,各地文物行政部門積極督促轄區合理製定巡查計劃,與(yu) 看護員簽訂年度文物安全責任書(shu) ,明確職責和權利、獎勵與(yu) 處罰,定期對野外文物看護員履職情況進行實地檢查。采取麵對麵、微信、電話等方式指導看護員規範履行職責,督促看護員記錄巡查日誌,及時發現和上報巡查問題,確保文物本體(ti) 及周邊安全。
截至2022年12月,新疆野外文物看護員共計看護巡查520餘(yu) 處重點野外文物保護單位,哈密市看護員年度開展安全巡查達3000餘(yu) 次;博州看護員年度開展安全巡查達2100餘(yu) 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年度經由看護員排除的文物安全隱患達8個(ge) ;吐魯番市、塔城、阿勒泰、和田等地區看護員積極上報安全動態或安全案件線索10餘(yu) 條,協助文物部門查辦文物安全案件,積極發揮看護員看護作用,有效改善野外文物安全環境。
守牢底線,確保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本功”。
除了建立野外文物看護員製度,近年來,新疆持續推進文物安全建設,建立文物安全檢查和案件督察、文物違法行為(wei) 舉(ju) 報獎勵、文物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涉案文物移交管理等方麵製度、辦法或長效機製。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實施克孜爾千佛洞安防升級改造工程等8項安防項目,開展尋找“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活動,營造社會(hui) 參與(yu) 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部門深化協作,實施文物安全檢查2.2萬(wan) 餘(yu) 次,發現並整改隱患共計1千餘(yu) 個(ge) ,文物“安全網”織密織牢,文物安全工作成效顯著。
新疆,作為(wei) 曆史絲(si) 綢之路的關(guan) 鍵節點,見證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ti) 、一脈相承。如今,這片千年文脈滋養(yang) 的古老土地,正展現出勃勃生機,續寫(xie) 著新時代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新篇章。
(李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