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遊記》裏的美食

發布時間:2023-11-10 11: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天飛

  《西遊記》堪稱明代社會(hui) 的百科全書(shu) ,神話傳(chuan) 說、政治曆史、社會(hui) 風俗無所不包,而其中的美食,就是個(ge) 很值得談論的話題。

  《西遊記》裏的很多故事都和美食有關(guan) 。如果將《西遊記》裏的食物大致歸納一下,可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神仙食物和凡間食物。

  《西遊記》裏的神仙食物,最有名的莫過於(yu) 天上的蟠桃和鎮元大仙的人參果了。如果仔細讀一讀原文,你會(hui) 發現,這兩(liang) 種美食未免太相似了:都是神仙所種;都是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都是珍貴無比,等閑之輩無緣獲得。人參果是三千年一開花,六千年一結果,九千年才能成熟;而最上等的蟠桃也是九千年才成熟。為(wei) 什麽(me) 這兩(liang) 種食物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呢?

  事實上,這兩(liang) 種食物本來就是同一個(ge) 來源。

  西王母種蟠桃,這個(ge) 故事至少在魏晉之前就出現了。《西遊記》把蟠桃園寫(xie) 在天上,然而在早期神話故事中,卻是由西王母種在昆侖(lun) 山上的。例如約成書(shu) 於(yu) 魏晉之間的《漢武內(nei) 傳(chuan) 》:

  (王母)又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與(yu) 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錄(收起)核。母曰:“何謂?”帝曰:“欲種之耳。”母曰:“此桃三千歲一生實耳,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

  這裏的西王母就來自昆侖(lun) 山,給漢武帝吃了四個(ge) 仙桃。“幾千年一成熟”的情節也已經出現了。

  直到宋代取經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蟠桃也還是長在地上。猴行者護著玄奘法師路過西王母池,用金錫杖敲下了三個(ge) 桃子。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玄奘看見高大的蟠桃樹,想吃一個(ge) 。猴行者說,我曾經偷過,受到懲罰,這次絕不敢偷。正在這時,樹上有三顆熟透的桃子掉進了池裏。猴行者就用錫杖在石頭上敲了三下,從(cong) 池中先後出來三個(ge) 小孩。第一個(ge) 自稱三千歲,第二個(ge) 自稱五千歲,第三個(ge) 自稱七千歲。猴行者將第三個(ge) 小孩變成一顆棗,讓玄奘吃下。等取經回來經過四川時,玄奘才把核吐出來,從(cong) 此四川便出產(chan) 人參。

  很明顯,這個(ge) 故事就是今本《西遊記》“偷吃人參果”的原型。後來西王母的蟠桃樹,在今本《西遊記》分成了兩(liang) 股,一股被帶到了天上,形成了天宮蟠桃園故事;一股留在地下,形成鎮元大仙人參果樹故事。

  為(wei) 什麽(me) 蟠桃種在昆侖(lun) 山上呢?因為(wei) 昆侖(lun) 山在中國神話中,有著特殊的意義(yi) 。它是“宇宙山”(神話學概念,象征世界的中心,人神交流的通道),而蟠桃樹就是神山上的“生命樹”,能夠讓人延長生命,給人以生命活力,蟠桃自然就是“生命果”。

  “生命樹”或“生命果”的傳(chuan) 說,見於(yu) 許多民族的早期神話。例如《聖經》裏就有生命樹、生命果的故事,伊朗神話裏也有“豪麻”或“豪摩”(一種能夠榨出生命之水的植物)。此外,在《山海經》《淮南子》中,記載昆侖(lun) 山上有甘木、不死樹等,也都是“生命樹”的神話。比如:

  有不死國,阿姓,甘木是食。(《山海經·大荒南經》)

  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wan) 一千裏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璿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dong) ,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淮南子·地形訓》)

  昆侖(lun) 山在早期中國神話中,本來也是眾(zhong) 神的都城。但是隨著神話故事的進一步完善和豐(feng) 富,眾(zhong) 神就漸漸離開了昆侖(lun) 而住在了“天宮”。於(yu) 是西王母也就順理成章地帶著蟠桃園挪到天上去了;而在地上留下了一個(ge) 影子,這就是人參果。

  如果說《西遊記》裏的神仙食物帶著遠古神話的神秘氣息,那麽(me) 其中的凡間食品,卻著實是對當時明代社會(hui) 的寫(xie) 實,甚至可以當作一幅幅風俗畫來看。

  凡間食品,大致可以分為(wei) 素齋,麵食、甜點,野菜三個(ge) 方麵。下麵就依次看一看。

  唐僧師徒是僧人,經常要吃素齋。《西遊記》裏常吃的素菜,莫過於(yu) 像下麵這樣的:

  快些兒(er) 刷淨鍋灶,辦些香蕈、蘑菇、茶芽、竹筍、豆腐、麵筋、木耳、蔬菜,請我師徒們(men) 下來,與(yu) 你令弟念卷《受生經》。(第三十五回)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開肚子,隻情吃起。也不管甚麽(me) 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筍芽、木耳、黃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山藥、黃精,一骨辣噇了個(ge) 罄盡。(第五十四回)

  最常見的就是蕈類、竹筍、木耳、豆腐、麵筋這幾樣。而且,吃筍特意要吃“閩筍”,在滅法國:

  那婦人越發歡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閩筍、豆腐、麵筋,園裏拔些青菜,做粉湯,發麵蒸卷子,再煮白米飯,燒香茶。”(第八十四回)

  閩筍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名的,產(chan) 於(yu) 武夷山區。但是賣到外地的,一般都是筍幹。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竹筍》:“南人淡幹者為(wei) 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為(wei) 鹽筍,並可為(wei) 蔬食也。”明清時,福建做閩筍生意的商人甚至成立了商會(hui) ,這就是筍幫公棧。

  《西遊記》作為(wei) 民間讀物,盡其想象力來描寫(xie) 大唐皇帝的禦膳房,禦廚們(men) 做出來的素菜又是什麽(me) 呢?其實也不過如此:

  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薑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幹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si) 。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dong) 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鬆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

  不過是常見菜品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蔓菁(或蕪菁、大頭菜)曾是古人的主要蔬菜,甚至進入主食的領域,荒年就指著它度過。今天,我們(men) 的食品太豐(feng) 富,所以蕪菁吃得少了,有時會(hui) 被當作鹹菜。有些地方還吃蕪菁飯,和爛煮蔓菁也是一種做法。在大唐禦膳房的宴席上,竟然是第一道菜,這說明《西遊記》作者還是民間的思維。

  另外,唐太宗禦膳房裏,還有一道“蕨粉”,其實就是蕨根粉。把野生蕨菜的根洗滌、搗碎,過濾出澱粉,曬幹後製成粉絲(si) 。今天飯店裏也能吃到這道菜。今天當然是當小菜吃了,過去可是救荒的東(dong) 西。清朝貴州人龍紹訥甚至有一篇《蕨粉賦》,專(zhuan) 門講饑民是怎麽(me) 靠蕨根粉度過災荒的。這些東(dong) 西能上《西遊記》禦宴的席麵,或見作者不脫底層社會(hui) 的氣息了。

  除了蔬菜,《西遊記》裏還寫(xie) 了不少主食和甜點,比如:

  寶妝花彩豔,果品味香濃。鬥糖龍纏列獅仙,餅錠拖爐擺鳳侶(lv) 。(第六十九回 朱紫國)

  蒸酥蜜煎更奇哉,油劄糖澆真美矣。(第八十八回 玉華州)

  那呆子還變做老君。三人坐下,盡情受用。先吃了大饅頭,後吃簇盤、襯飯、點心、拖爐、餅錠、油煠、蒸酥,那裏管甚麽(me) 冷熱,任情吃起。(第四十四回 車遲國)

  這裏的拖爐就是“拖爐餅”,一種小酥餅,用兩(liang) 隻爐子上下放置烤製。據說張家港一帶今天仍然盛行。餅錠就是圓形小餅。油劄、油煠都是油炸的意思。

  鬥糖龍纏,即鬥糖鬥纏。這其實是一種帶造型的甜點。《格致鏡原》卷二十三引《事物紺珠》:

  纏糖或以茶、芝麻、砂仁、胡桃、杏仁、薄荷各為(wei) 體(ti) 纏之。

  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養(yang) 生部》裏的糖纏製法:

  凡白砂糖一斤,入銅鐵銚中,加水少許,置煉火上鎔化,投以果物和勻,速宜離火,俟其糖性少凝,則每顆碎析之,紙間火焙幹。

  獅仙,也叫獸(shou) 糖,是用模具澆成的獅子、八仙形狀的糖果,現在稱糖人、糖獅子。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造白糖附造獸(shou) 糖》:

  凡造獸(shou) 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下用自風慢火溫之,看定火色,然後入模。凡獅象糖模,兩(liang) 合如瓦為(wei) 之,杓瀉糖入,隨手覆轉傾(qing) 下。

  把模子去掉,就露出造型了。宴席時擺在桌子上,既可觀賞,也可食用。除了走獸(shou) 外還有“鴛鴦錠”,就是做成鴛鴦形狀的糖。其實,明朝人和我們(men) 今人的心態也很相似,既追求好吃,也追求好看。這種食物因為(wei) 費工費料,算作一種奢侈品,在明代甚至遭到清官海瑞的禁止。

  《西遊記》第八十六回專(zhuan) 門提到了野菜。唐僧師徒在隱霧山救了一個(ge) 樵夫,樵夫為(wei) 他們(men) 上了一桌野菜席:

  嫩焯黃花菜,酸齏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er) 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白熝狗腳跡……

  前前後後列舉(ju) 了幾十種野菜。當然,不可能一頓就上這麽(me) 多野菜。這隻能說是作者在特意炫才,或類似相聲《報菜名》的“貫口”,用於(yu) 評書(shu) 表演。其實,這裏提到的當時常見野菜,均見於(yu) 明王磐《野菜譜》。例如白鼓丁,即蒲公英;馬齒莧,常見於(yu) 菜園和路邊。雁腸英,就是繁縷,又稱鵝腸菜、雁腸子。此外,“燕子不來香”“馬藍頭(又稱馬蘭(lan) 頭)”“狗腳跡”等,全都是常見野菜,有些名字至今未改。一部《西遊記》,洋洋灑灑將近百萬(wan) 字,有食物出現的場合數百處,上到遠古神話的“生命樹”,下到明代民間救荒用的野菜,都能舒徐駕馭,從(cong) 容不迫,也就可見作者藝術水平之高,剪裁素材之巧了。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0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