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

發布時間:2023-11-13 10: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承貴(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及或引用王陽明的學說主張,強調要“像王陽明那樣‘誠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覺做為(wei) 學為(wei) 人的表率”。那麽(me) ,王陽明心學之於(yu) 當今社會(hui) 究竟有怎樣的價(jia) 值?王陽明心學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wan) 物一體(ti) 四個(ge) 核心命題構成,本文擬從(cong) 這四個(ge) 命題中探尋陽明心學的價(jia) 值。

  “心即理”——自信人心之善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王陽明說:“諸君要識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說個(ge) 心即理是如何,隻為(wei) 世人分心與(yu) 理為(wei) 二,故便有許多病痛。”那麽(me) ,作為(wei) “立言宗旨”的“心即理”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價(jia) 值呢?

  首先,自信心體(ti) 至善。王陽明認為(wei) ,“理”是心之本體(ti) :“這心之本體(ti) ,原隻是個(ge) 天理。”“理”也是善體(ti) :“然至善者,心之本體(ti) 也。心之本體(ti) ,哪有不善?”既然這個(ge) 至善本體(ti) ——天理源自“心”,不是外來的,因而“心即理”意味著人必須自信善體(ti) 對自我的規定,從(cong) 而肩負起行善的責任,義(yi) 無反顧地行善,而對那種昧於(yu) 或否認善體(ti) 在我的人是一種警醒。

  其次,自信改過遷善。王陽明認為(wei) ,心體(ti) 雖然至善,但這個(ge) 至善本體(ti) 常被私欲遮蔽,即“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ge) 淵,隻為(wei) 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ti) 失了”。因此,要保護和顯發天理善體(ti) ,必須去除私欲,即“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隻要去除私欲,便是心之本體(ti) 的恢複,便是成聖工夫。那麽(me) ,人有沒有能力去除私欲呢?王陽明的回答是肯定的:“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隻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ge) 個(ge) 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在他看來,去除私欲以恢複善體(ti) ,既是人應有的自信,更是人內(nei) 在的責任,隻要人願意在“使心純乎理”上盡其心力,便能去除私欲而再現心體(ti) 之光。這樣,“心即理”又意味著人具有自善的自覺與(yu) 能力,而對那些在去除私欲上猶豫者或逃責者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最後,事功務必當理。王陽明認為(wei) ,這個(ge) 至善本體(ti) 也是判斷事功的根據和標準,事功是否應該得到肯定和讚美,必須考察成就事功的動機(心)是否合乎天理。他提出:“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如果動機出於(yu) 私心,不合天理,那麽(me) 相應的事功所獲得的不應該是讚美,而應該是否定。他舉(ju) 例說:“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個(ge) 私心,便不當理。人卻說他做得當理,隻心有未純,往往悅慕其所為(wei) ,要來外麵做得好看,卻與(yu) 心全不相幹。分心與(yu) 理為(wei) 二,其流至於(yu) 伯道之偽(wei) 而不自知。故我說個(ge) 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個(ge) ,便來心上做工夫,不去襲義(yi) 於(yu) 外,便是王道之真。”可見,“心即理”意味著以“天理”作為(wei) 評價(jia) 事功的絕對準則。

  概言之,“心即理”之當代意義(yi) 在於(yu) :挺立善在我的自信而自覺地行善、具備改過遷善的勇氣而努力地自新、確立天理為(wei) 評價(jia) 事功的絕對準則以純化成就事功的動機。

  “知行合一”——知行相即行為(wei) 重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又一核心命題。王陽明說:“我今說個(ge)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那麽(me) ,作為(wei) “立言宗旨”的“知行合一”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價(jia) 值呢?

  首先,即知即行。“知行合一”要求掌握知識的同時必須實踐。王陽明說:“‘知行合一’之說,專(zhuan) 為(wei) 近世學者分知行為(wei) 兩(liang) 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後行,遂致終身不行,故不得已而為(wei) 此補偏救弊之言。”所謂將“知”“行”分為(wei) “兩(liang) 事”,就是指那種沉迷於(yu) 書(shu) 本知識的掌握而不付諸實踐的行為(wei) 。比如成聖,成聖本是一種實踐工夫,而非知識學習(xi) 。可有些人將聖人視為(wei) 博學多才的典型,從(cong) 而無止境地追求知識的豐(feng) 富、才能的卓越,但知識無限、才能無界,以致終身成不了聖人。這就說明,沉迷於(yu) 書(shu) 本知識而不實踐是達不到目的的。因此,“知行合一”意味著理論必須聯係實際,反對本本主義(yi) ,是對那些沉迷於(yu) 理論知識而不實踐的人的警誡。

  其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要求言行相符,不能講一套做一套。王陽明說:“如今一說話之間,雖隻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口講而可得盡知乎?今隻管講天理來頓放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豈格物致知之學?”有一種人醉心於(yu) 口耳之悅,但不能將天理訴諸實踐,從(cong) 而流於(yu) “言而無實”。這也表現在對待“知行合一”的態度上。他指出:“知行合一之學,吾儕(chai) 但口說耳,何嚐知行合一邪!推尋所自,則如不肖者為(wei) 罪尤重。蓋在平時徒以口舌講解,而未嚐體(ti) 諸其身,名浮於(yu) 實,行不掩言。”人們(men) 說起“知行合一”,似乎都爛熟於(yu) 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是言行不符。可見,“知行合一”意味著言必有信、言行一致,也是對那些說一套做一套之虛妄行為(wei) 的批判。

  再次,知行相稱。“知行合一”要求“知”“行”在品質上“門當戶對”,不能“優(you) 劣不齊”。王陽明說:“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ge) 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ge) 行;原來隻是一個(ge) 工夫。”這就是說,“知”的品質與(yu) “行”的品質必須對應,否則,劣質的“知”必然禍害“行”,而劣質的“行”也必然傷(shang) 害“知”。

  最後,視念為(wei) 行。“知行合一”要求人們(men) 把動機或念頭當作實踐看待,將“惡念”視為(wei) 現實的危害從(cong) 而加以警惕並抑製。王陽明說:“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liang) 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ge)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就是要求人們(men) 將“惡”徹底製止於(yu) 動機狀態,因而對提醒人們(men) 在意念處消滅邪惡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yi) 的。

  概言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即知即行從(cong) 而理論聯係實際,就是要求知行相稱從(cong) 而知行相益,就是要求知行相符從(cong) 而言行一致,就是要求視意念為(wei) 行從(cong) 而防範惡念轉變為(wei) 惡行。能踐行“知行合一”,對當今社會(hui) 是大有裨益的。

  “致良知”——為(wei) 人世間立法

  “致良知”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王陽明說:“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那麽(me) ,作為(wei) “根本的學問”之“致良知”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價(jia) 值呢?

  首先,為(wei) 人世間立法。王陽明說:“良知隻是個(ge) 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ge) 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wan) 事萬(wan) 變。”良知是是非、善惡的準則,這個(ge) 絕對準則人人皆有,先天內(nei) 在於(yu) 心。因此,“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豁顯、挺立於(yu) 心,成為(wei) 所有人共同遵守的準則。“致良知”也是將良知推至事事物物,從(cong) 而確立為(wei) 判斷事事物物的準則,他指出:“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yu) 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yu) 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世事紛繁複雜,但無不以良知為(wei) 極則。這樣,良知就被確立為(wei) 人間的普遍法則,成為(wei) 世人共同遵循的“大本”和“達道”,即“是良知也者,是所謂‘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則所謂‘天下之達道’也”。可見,“致良知”就是凸顯、挺立內(nei) 在於(yu) 人心的良知,使之成為(wei) 人們(men) 共同遵守的普遍準則,防止人們(men) 缺失信念而迷失方向。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當代中國人的準則,因而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其次,喚醒良知。王陽明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裏何等穩當快樂(le) 。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因此,“致良知”就是良知自醒自覺,就是強調良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沒有一毫隱瞞欺騙,人不可抱有任何僥(jiao) 幸心理為(wei) 非作歹,從(cong) 而強化人對良知的敬畏而約束自己。有了良知自覺自醒,邪念便無處隱身並被徹底融化。正如王陽明所說:“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裏一覺,都自消融。真個(ge) 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因此,“致良知”對那些昧於(yu) 良知、放逐良知而作惡多端之人具有強大的震懾作用,命令他們(men) 放棄蓄謀已久的惡行。

  最後,良知在場。王陽明說:“致者,至也,如雲(yun) 喪(sang) 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雲(yun) 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既然“致”如“致哀”之“致”,既然“知至”是“知”,“至之”是“致”,因此,“致”就是表達之意,就是在場之意,就是實行之意。因而“致良知”就是實踐良知,就是使良知“現身”於(yu) 事物,於(yu) 事事物物中見良知。比如溫清、奉養(yang) ,不僅(jin) 要明白什麽(me) 是溫清之節之知,更要實際地從(cong) 事溫清之行,不僅(jin) 要明白什麽(me) 是奉養(yang) 之宜之知,更要實際地從(cong) 事奉養(yang) 之行,這才是“致良知”。王陽明說:“必致其知如何為(wei) 溫清之節者之知,而實以之溫清,致其知如何為(wei) 奉養(yang) 之宜者之知,而實以之奉養(yang) ,然後謂之‘致知’。”因此,“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即“道心者,良知之謂也。君子之學,何嚐離去事為(wei) 而廢論說?但其從(cong) 事於(yu) 事為(wei) 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既然“致良知”強調良知在場、強調良知付諸行動,那麽(me) ,對那些隻將良知拿來把玩不付諸行動的人而言,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

  質言之,“致良知”就是為(wei) 人世間立法,就是覺醒內(nei) 在人心的善性,就是將良知付諸實踐,因此,對於(yu) 當今社會(hui) 建立絕對至善的法則、提醒人們(men) 對良知的自覺、敦促人們(men) 踐行良知,都表現出積極的現實意義(yi) 。

  “萬(wan) 物一體(ti) ”——構建命運共同體(ti)

  對王陽明而言,“萬(wan) 物一體(ti) ”既是一種社會(hui) 理想,也是一種達到社會(hui) 理想的方式,所以他要推行“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以教化天下。那麽(me) ,作為(wei) 教化天下的“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價(jia) 值呢?

  首先,去除私欲。克己複禮為(wei) 仁,“仁”意味著去除私欲,所以去除私欲是“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義(yi) 理邏輯使然。王陽明說:“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ti) 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wei) 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複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本然而已耳。”就是說,如無私欲,小人之心便是一體(ti) 之仁,如有私欲,大人之心如小人之心,便是一體(ti) 之仁亡,因此,如要去除私欲,就必須推行“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之教,即“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yu) 聖人也,特其間於(yu) 有我之私,隔於(yu) 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者。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ti) 之同然”。一旦有了私欲,便會(hui) 出現小人之心替代大人之心、淤塞之心替代通暢之心的情形,從(cong) 而導致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因此,必須推行“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之教以去除私欲。既然去除私欲才是“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實現,因而國家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成長、共享發展機遇、尊重彼此需要、關(guan) 切彼此安全。進言之,那種奉行一己之私以阻礙他人的發展成就自己的發展、以破壞他人的安全實現自己的安全、以損害他人的需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之行徑,與(yu) 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其次,同苦共痛。仁者生生,仁者愛人,因而“仁”為(wei) 基礎的萬(wan) 物一體(ti) 是一個(ge) 生命有機體(ti) ,因而必須關(guan) 懷生命、尊重生命。王陽明說:“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ei) 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qin) ,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ang) 之,以遂其萬(wan) 物一體(ti) 之念。”如果秉持“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理念,那麽(me) 天下人無分內(nei) 外、遠近、親(qin) 疏都是兄弟姐妹,既要保護他們(men) 的安全,又要教養(yang) 他們(men) 以提升素質。如果秉持“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理念,就要視人之痛如我之痛、視人之苦如我之苦,王陽明說:“天地萬(wan) 物,本吾一體(ti) 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yu) 吾身者乎?”對他人之苦痛感同身受。如果秉持“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理念,必然阻止生命間的相互殘殺,反對戰爭(zheng) 。他指出:“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ti) 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yu) 欲,而未蔽於(yu) 私之時也。及其動於(yu) 欲,蔽於(yu) 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wei) ,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ti) 之仁亡矣。”由於(yu) 人們(men) 眛於(yu) “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精義(yi) ,肆意放縱私欲,爭(zheng) 權奪利,戕物圮類,甚至骨肉相殘,而如此不幸的場景仍然頻繁出現於(yu) 當世;但若明於(yu) “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精義(yi) ,則意味著愛護生命以求安全、關(guan) 懷生命以求發展、尊重生命以求和平,從(cong) 而構建起“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也充分彰顯了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理念的深刻現實意義(yi) 。

  最後,善化生態。“仁”即血氣貫通,麻木不仁,因而“仁”為(wei) 基礎的萬(wan) 物一體(ti) 意味著人與(yu) 萬(wan) 物是息息相關(guan) 的生命體(ti) 。王陽明說:“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shou) 、草、木,山、川、土、石,與(yu) 人原隻一體(ti) 。故五穀禽獸(shou) 之類,皆可以養(yang) 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隻為(wei) 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禽獸(shou) 可以養(yang) 人、藥石可以療病,人與(yu) 萬(wan) 物彼此相生相養(yang) ,因而汙染萬(wan) 物就是汙染自己、傷(shang) 害萬(wan) 物就是傷(shang) 害自身,所以不可傷(shang) 害萬(wan) 物,不可破壞自然。質言之,秉持“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理念,就必須使人、禽獸(shou) 、草木、瓦石等都得到妥善的保護,即“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yu) 山川鬼神鳥獸(shou) 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qin) 之,以達吾一體(ti) 之仁,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矣”。因而,踐行“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的理念,對於(yu) 阻止汙染自然、破壞生態從(cong) 而建設美麗(li) 人類家園具有特殊而積極的意義(yi) 。

  總的來看,通過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wan) 物一體(ti) 四個(ge) 核心命題的剖析、解釋,王陽明心學的價(jia) 值已全方位地向人們(men) 敞開。“心即理”是融認知與(yu) 道德為(wei) 一體(ti) 的道德理性,以警醒人們(men) 對善在我的自覺自信;“知行合一”發明“行”為(wei) 知行關(guan) 係之根脈的精義(yi) ,從(cong) 而提示人們(men) 堅持以“行”為(wei) 核心的品質;“致良知”為(wei) 人世間建立絕對至善準則,以喚醒人們(men) 對良知的敬畏而依良知作為(wei) ;“萬(wan) 物一體(ti) ”揭示萬(wan) 物是休戚與(yu) 共生命體(ti) 的本質,以告誡人們(men) 應該建立起互助、關(guan) 懷、尊重、團結的命運共同體(ti) 。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