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以文興城潤人心 文脈流韻滿昆侖
在喀喇昆侖(lun) 山冰川融水的惠澤之下,喀什噶爾綠洲孕育出希望的田野,如同一塊碧玉鑲嵌於(yu) 漫漫沙海。
在中華文明的懷抱之中,新疆喀什滋養(yang) 出悠遠而不息的文化,文物遺存璀璨豐(feng) 富,曆史文脈延綿不絕。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新疆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主題宣傳(chuan) 活動走進喀什地區,探尋這座絲(si) 路古城文物保護、文化傳(chuan) 承、以文興(xing) 城的生動實踐。
汲古潤今 文物保護利用彰顯喀什深厚曆史底蘊
甫一落地,“喀什徠寧國際機場”赫然在目。今年8月,民政部發布公告,喀什機場正式更名。取名“徠寧”,有何深意?
“喀什噶爾原來隻有土城,清朝討平大小和卓的叛亂(luan) 後,於(yu)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在舊城西北原波羅尼都的私人莊園址上建城,1771年,定城名為(wei) 徠寧城。”據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介紹,“徠寧城”由乾隆皇帝禦筆親(qin) 書(shu) ,取安撫邊疆各民族,使之安居樂(le) 業(ye) 的意思。
如今,坐落在喀什市西北的徠寧城遺址,曾經曆晚清戰火,幾麵城牆與(yu) 南門甕城屹立不倒,仍可遙想當年城中萬(wan) 壽宮、衙署、將台、關(guan) 帝廟的蹤影。喀什徠寧國際機場作為(wei) 當地的文化新地標,迎來送往間將“徠寧”的曆史與(yu) 深意留在了國內(nei) 外遊客的心底,而當地也正在籌劃興(xing) 建徠寧城遺址公園。
從(cong) 機場去往喀什古城的路上,途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巴和加麻紮(墓),始建於(yu) 1640年,埋葬著阿巴和加家族5代72人。漫步其中,隻見阿勒屯代爾瓦紮(大門)、高低禮拜寺、經文學院、聖水池、果園等建築分布其間。仔細觀察墓廊柱上的紋飾,蓮花、石榴、“喜相逢”等圖案,體(ti) 現了中原文化對維吾爾族雕刻藝術的影響。
近幾年,阿巴和加麻紮(墓)所在的園區開通了直播賬號,借助新媒體(ti) 的力量講好喀什故事,現有粉絲(si) 已超過300萬(wan) 。
行至喀什古城東(dong) 北角的高台上,耿恭祠赫然矗立。
“史書(shu) 記載,東(dong) 漢明帝時,遣戊校尉耿恭駐金滿城,就是今天的新疆吉木薩爾縣。公元75年,數萬(wan) 匈奴軍(jun) 大舉(ju) 來襲。漢將耿恭移兵易守難攻的疏勒城,以區區數百人,在斷水、缺糧條件下,竟堅守數月之久,直至援軍(jun) 趕到,書(shu) 寫(xie) 了‘疏勒城保衛戰’的光輝篇章。”
聽著講解員深情講述耿恭“單兵守孤城”的故事,觀眾(zhong) 頓覺肅然起敬,得知如今的石城子遺址已經被考古證實為(wei) 耿恭當年誓死堅守的“疏勒城”,大家紛紛表示想去親(qin) 眼看一看。
耿恭祠前的吐曼河靜水流深,一路向南蜿蜒流經盤橐城,又稱“班超紀念公園”。率36人建功鄯善為(wei) 始、聲名遠播西域的班超,塑像目光堅定深邃。
專(zhuan) 家考證,盤橐城是喀什的雛形,已有兩(liang) 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世紀後期,東(dong) 漢名將班超進駐,此後相當長的曆史時期,盤橐城成為(wei) 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域的大本營。班超以平民出身而萬(wan) 裏封侯,流芳百世,所依仗的,除了經略有方,更是西域百姓盼屬中原的民心。
如今,盤橐城尚存一段長約50米、高約3米的壅城牆垣。作為(wei) 喀什市2023年“文化潤疆”重點項目,當地大力推進盤橐城遺址公園建設。項目計劃投資5000萬(wan) 元,圍繞班超生平事跡,對盤橐城、班超侯府、博物館及廣場進行整體(ti) 提升改造,打造成為(wei) 集文物保護、文化展示、觀光休閑等為(wei) 一體(ti) 的民族團結展示窗口,並對盤橐城及周邊進行整體(ti) 提升改造。
古代喀什是絲(si) 綢之路西出中亞(ya) 、南亞(ya) 的交通樞紐,也是古代印度佛教東(dong) 傳(chuan) 中國的第一站。
“伽藍數百所,僧徒萬(wan) 餘(yu) 人。”唐代高僧玄奘描繪的疏勒(今喀什一帶),盛景杳然,留給世人無限遐想。喀什市東(dong) 北方向,天山支脈古瑪塔格山東(dong) 南部一處洪積台地上,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莫爾寺遺址漸露真容。
莫爾寺遺址是目前新疆發現最早的佛教遺址之一,始建於(yu) 公元3世紀,公元10世紀後逐漸廢棄。200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該遺址進行主動發掘,考古項目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截至2022年,項目發掘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對莫爾寺遺址形成了新的認識。該考古項目實證了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曆史,體(ti) 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兼收並蓄的特征,對新疆宗教演變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莫爾寺考古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肖小勇介紹道,“我國佛教寺院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發展演變、漢唐等王朝對西域的治理和宗教管理,這裏是重要的見證。”
寒風呼嘯,眼前的莫爾寺遺址,一圓一方兩(liang) 座佛塔巍然矗立,西、南麵的恰克馬克河衝(chong) 積平原遼闊無垠。
這些年自治區文物保護部門持續為(wei) 佛塔做本體(ti) 加固,防止自然原因導致坍塌損毀。為(wei) 避免風沙雨水侵蝕,佛塔周圍的發掘區域已回填處理。“這下麵是大佛殿、僧舍、‘回’字形佛殿、禪房,那邊是山門。”順著肖小勇手指的方向,采訪團逐漸摸清遺跡所在的位置,“目前已出土數萬(wan) 件珍貴文物,包括大量石膏佛像殘片、石磨、陶罐、陶壺、唐‘開元通寶’錢幣、圓形方孔無字小銅錢、木質建築構件、木梳和棉麻絲(si) 等織物的殘片。”
一陣轟鳴聲由遠及近,遠處的南疆鐵路上,一輛綠皮火車疾馳而過。循聲望去,肖小勇告訴采訪團:“此刻,車上的乘客可以從(cong) 車窗清晰地眺望莫爾佛塔遺跡。”
如今的莫爾寺遺址早已聲名遠揚,總是不乏慕名而來的人想要一睹真容。今年,來了一輛自駕車,下來的是一群維吾爾族老人。經過交談,肖小勇得知有的老人已經年過八十,他們(men) 家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專(zhuan) 門趕來,隻為(wei) 看一看莫爾寺遺址。
2021年,喀什市啟動了莫爾寺遺址保護開發建設項目,“十四五”期間,在做好文物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和旅遊開發潛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遊客服務中心、遺址觀光區、文化體(ti) 驗區等。後期計劃圍繞莫爾寺遺址建設莫爾寺文化產(chan) 業(ye) 園,將其打造成曆史文化考古、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休閑觀光為(wei) 一體(ti) 的文旅綜合體(ti) 。
守護在莫爾寺遺址的野外文物看護員托合提·艾尼對此滿懷期待,他說:“等項目建成之後,我想帶家人和朋友來莫爾寺好好看看。”
以文塑旅 文物惠民助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打通絲(si) 綢之路,使者相望於(yu) 道,商旅不絕於(yu) 途。唐代“絹馬互市”持續繁盛,“參天可汗大道”直通內(nei) 地,沿途驛站星羅棋布,成為(wei) 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聯係的紐帶。
喀什噶爾河與(yu) 葉爾羌河如臂相擁,西域明珠喀什受雙河滋潤千百年,欣欣向榮。過去往來於(yu) 古道的人們(men) 共同書(shu) 寫(xie) 了絲(si) 路明珠的傳(chuan) 奇,如今的喀什人流如織,朝氣蓬勃。
“大家看這件北朝三耳壓花陶罐,腹部中央有5組圓形圖案,每一組圖案都由一個(ge) 頭戴月形冠飾的‘王者’與(yu) 一手舉(ju) 一寶物、一手持一壺雙膝而跪的‘供養(yang) 者’組成,紋樣繁複而精美,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體(ti) 現,月形冠飾具有祆教的特征,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喀什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融合的曆史”“這件宋代飾緙絲(si) 邊緣絹棉袍,前襟、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鑲嵌緙絲(si) 花帶,能明顯看出原料和工藝來自於(yu) 中原地區”……
來自廣東(dong) 的遊客辛女士初到喀什,第一站就選擇了喀什地區博物館,津津有味地聽完講解員的解說,她說:“在這裏,我對喀什的曆史脈絡有了一個(ge) 清晰的印象,原來這裏的文化是這麽(me) 的多元薈萃。接下來,我想去喀什古城和高台民居體(ti) 驗一下這座城市的‘活態博物館’。而且,我剛剛在二樓展廳看到了《玄奘西行路線示意圖》,之後我想改變原定計劃,沿著這條路線選擇其中的幾個(ge) 點位自駕去看一看,這是我來博物館的意外收獲,感覺此行會(hui) 很有意義(yi) 。”
近年來,喀什地區在古城改造中深入挖掘傳(chuan) 統文化根脈,修舊如舊、活化曆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文化引領、塑造城市,探索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吸收民族地域元素的路徑,使古城在保持特色風物風貌的同時,城市功能、品質大為(wei) 提升,顯現出兼容並包的文化魅力和生機勃勃的發展新貌。
走進喀什古城,阡陌縱橫,曲徑通幽,錯落有致的房屋,鱗次櫛比的過街樓,五彩斑斕的門窗,與(yu) 牆頭屋角遍布的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等鮮活綠植相映成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喀什古城保護綜合治理工作進入快車道。短短幾年,古城危舊房改造工程全麵竣工,水、電、氣、路、網、綠化等社區配套基礎設施全部完善配齊,“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水管牆上掛,解手房上爬”的窘境一去不返,20多萬(wan) 人口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喀什古城改造過程中,政府部門本著不改變原狀、修舊如舊原則,充分聽取居民意見,采取“一戶一設計”方式,在做到保持古城原風貌、符合居民意願、保證房屋安全抗震的同時,把古城民居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來,7000多戶傳(chuan) 統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得到修繕。
截至目前,喀什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自治區級非遺項目16項,地區級及以下非遺項目80餘(yu) 項。當地在古城改造過程中,有效保護了具有一定曆史、藝術、文化價(jia) 值的民居,在改善民生和保護維吾爾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古老的土陶技藝在喀什流傳(chuan) 至今。喀什地區曾出土大量陶製品,通過絲(si) 綢之路,這些工藝精湛的土陶器被帶到河西走廊,傳(chuan) 入中原腹地,古代西域和中原地區的製陶技藝通過絲(si) 綢之路相互融合。作為(wei) 當地土陶工藝的第八代傳(chuan) 人,祖奧甫卡爾·阿巴拜克力說,千百年來,祥雲(yun) 、仙桃、牡丹、葡萄等圖案一直是喀什土陶製品的主要紋飾,這些在我國其他地區象征著“福祿壽喜”等美好祝願的文化符號,在這裏也被賦予同樣的意義(yi) ,受到各族群眾(zhong) 喜愛。
饢在新疆的曆史源遠流長,在古代被稱為(wei) “胡餅”“爐餅”。“一鍋饢32個(ge) ,10分鍾出一鍋,每天從(cong) 早上9點忙到半夜1點,能賣出2000至3000個(ge) 饢。”喀什古城居民85後吾買(mai) 爾江·吐地,已經做了20多年饢,他家已經有7代人做饢,正如店名寫(xie) 的那樣——“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蘊含了家族烤饢技藝世代傳(chuan) 承之意。成為(wei) “網紅”之後,從(cong) 早到晚需要頻繁地與(yu) 天南海北的遊客交流,如今,吾買(mai) 爾江一有空就學幾個(ge) 成語,他笑著說感覺自己的普通話越來越好了。
曆史上,漢人、貴霜人、波斯人、粟特人、大食人、回鶻人等,不同麵孔的商人,操著迥異的語言,不畏旅途的艱險,組成商隊而來。中原的絲(si) 綢、漆器和銅鏡,於(yu) 闐的玉石、龜茲(zi) 的鐵器、大宛的駿馬、罽賓的氍毹、安息的香料、大秦的琉璃珠飾等等,曾經此貿易流通。
如今的喀什古城裏,百年老茶館茶香悠長,木雕鐵藝指尖綻放,姑娘身著艾德萊斯翩躚起舞,小孩手執冬不拉輕快彈唱,汗巴紮美食街區、藥茶一條街、柱子巷、九龍街等“網紅”街巷人潮湧動、熙熙攘攘,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men) 匯聚於(yu) 此,民宿、旅拍、咖啡等新興(xing) 業(ye) 態發展如日方升。
截至7月19日,喀什古城景區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410.5萬(wan) 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56%,創曆史新高,喀什已然成為(wei) 旅遊複蘇中的“網紅”城市。喀什古城核心區的商鋪多達3290戶,是改造前的4倍多,直接就業(ye) 超過9000人,間接就業(ye) 近5萬(wan) 人。老城區外圍片區商鋪也由1284戶增至4316戶,帶動數萬(wan) 人就業(ye) 。
受訪幹部群眾(zhong) 認為(wei) ,喀什“以文興(xing) 城”的實踐彰顯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為(wei) 進一步促進文化的賡續傳(chuan) 承弘揚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來有益思考。“文化繁榮吸引了大量遊客,遊客的到來又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繁榮。古城改造中的文化賦能使城市的引領功能、民生功能、經濟功能均得到釋放。”喀什地委委員、市委書(shu) 記藥寧說,文化賦能至少帶來三方麵效應,一是富民,以文塑旅,旅遊發展帶動居民增收;二是樂(le) 民,群眾(zhong) 共享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產(chan) 品;三是育民,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熏陶教育群眾(zhong) 。
千年絲(si) 路上絡繹不絕的求索之人,身影遁於(yu) 無形,卻在時間長河中舟行萬(wan) 載,澤被後世。當文物在保護利用中釋放深厚底蘊,當曆史文脈與(yu) 現代文明有機對接,絲(si) 路明珠喀什將古老根脈化作年輕活力,在昆侖(lun) 山下蓄力騰飛。
(作者/李元梅 圖片/由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提供 來源/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