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報刊亭:能否繼續扮靚城市風景
【記者觀察】
編者按
昔日,遍布街頭的報刊亭作為(wei) 城市的“書(shu) 香符號”,發揮著滿足群眾(zhong) 閱讀需求、助力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功能。隨著時代變遷和閱讀習(xi) 慣改變,如今許多城市的報刊亭大幅減少,或轉作他用。然而,仍有不少人對這方“心靈園地”懷有別樣情愫,因地製宜、創新拓展,探索著“老報亭煥發新生機”的路徑。
初冬時節,我們(men) 走訪幾位街頭報刊亭的堅守者,聆聽他們(men) 與(yu) 讀者、與(yu) 報刊的故事,思考關(guan) 於(yu) 閱讀和生活的命題……
清晨,當一抹霞光染紅天際,在雲(yun) 南省保山一中校門口的報刊亭裏,李安平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三五個(ge) 學生結伴而過,笑盈盈地送上問候。在這一聲聲問候中,李安平度過了23個(ge) 春秋。她愛這些孩子,也愛自己的報刊亭:“報刊亭就像家人,真的離不開它了。”
報刊亭是展示城市肌理的微型窗口,是躍動於(yu) 書(shu) 香社會(hui) 的曼妙音符,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文化倡導和信息傳(chuan) 播。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很多報刊亭舉(ju) 步維艱,甚至漸漸消失;然而,也有一些報刊亭努力跟上時代步伐,在留住油墨清香的同時,進行著功能上的多樣化探索。
一邊是數量的銳減,一邊是功能的增加,一減一增之間,報刊亭能否成為(wei) “不會(hui) 消失的風景”?
1.城市街頭,那抹難忘的文化亮色
李安平的報刊亭不大,僅(jin) 有三四平方米。但“方寸之間,自有天地”,各類報紙雜誌、小說書(shu) 籍依次排開、琳琅滿目。“別看亭子小,但就靠它,我和老伴兒(er) 供出來了兩(liang) 個(ge) 兒(er) 子,老大在北京念完大學,又參加了工作。”對她而言,報刊亭是生計所係,更是情感所寄。
2000年,李安平和丈夫雙雙下崗。經人介紹,經營起了一間報亭。也就在這一年,國家多個(ge) 單位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引導報刊亭在安排下崗職工、滿足文化需求、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麵發揮作用。
3年後,家住浙江杭州的莫永平也放下了“鐵飯碗”,在郵政報亭裏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這位健談的中年人戴著眼鏡,頭頂咖色漁夫帽,說起話來,笑紋爬滿臉龐。他說,經營報亭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自己參與(yu) 社會(hui) 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紐帶與(yu) 橋梁。
莫永平報亭的顧客主要有兩(liang) 種:一類是年紀在60歲以上的退休教師、幹部;另一類是在讀的大中學校學生。“當看到一位90多歲的老先生拄著拐杖來買(mai) 《讀者》,或是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買(mai) 英文報紙時,我總想為(wei) 他們(men) 多做些事。”
時間一長,報刊亭“粘”住了不少顧客。既然大家都有讀書(shu) 看報的喜好,為(wei) 何不以報刊亭為(wei) “聚點”辦一個(ge) 免費讀書(shu) 會(hui) 呢?莫永平的想法,與(yu)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推出的《城市書(shu) 簽》公益閱讀活動不謀而合。於(yu) 是,讀書(shu) 會(hui) 的活動開始了。
每次活動,都有不少街坊搬著小凳子趕來,坐在報刊亭前,手捧書(shu) 報,時而思考、時而探討,還有人視頻連線遠在海外的朋友,讓墨香彌漫的閱讀體(ti) 驗無遠弗屆。
與(yu) 莫永平不同,90後青年樂(le) 科恩將經營報刊亭當作創業(ye) 的起點。在料理報刊亭的同時,她喜歡和顧客聊天,把大家願意分享的家長裏短掰開了、揉碎了,製作成生活氣息濃鬱的短視頻,其中不少竟然成了“爆款”。這方報刊亭,也漸漸成為(wei) 人們(men) 身邊一片亮麗(li) 的風景。
近年來,在廣州、杭州、長沙等城市,一批報刊亭擁有了更加時尚的外形,除了延續售賣報刊的“主業(ye) ”外,還增加了“互聯網+”服務業(ye) 務,其因新功能、新特點而備受關(guan) 注。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杜振華介紹,我國城鎮報刊亭主要由郵政、報業(ye) 集團和民營等主體(ti) 設立,郵政報刊亭數量占比過半並居於(yu) 主導地位。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報刊亭數量銳減,其經營方式普遍由單一售賣報刊向提供綜合性、數字化服務轉型。
2.傳(chuan) 統報刊亭,緣何式微
“我上大學時,報刊亭是個(ge) 令人著迷的地方,那時常常買(mai) 報、剪報作為(wei) 收藏。”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孫兵記得,1990年北京舉(ju) 辦亞(ya) 運會(hui) ,自己專(zhuan) 門跑到報刊亭,購買(mai) 了開幕當天的一份報紙珍藏至今。可直到有一天,當他發現學校裏的一座報刊亭正被拆除時,才意識到自己已有十幾年沒再造訪過這類“小亭子”了。
莫永平對報刊亭不斷減少的事實更是深有體(ti) 會(hui) :20年前,與(yu) 自己同期開辦的報刊亭有400多家,如今卻隻剩下60多家。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yu) 藝術學院師生團隊曾對北京市海澱區二環至四環以內(nei) 的街道進行走訪調查,他們(men) 告訴記者:2013年至2021年間,所調研區域的報刊亭數量從(cong) 近280家減少到130家左右,減幅超過50%。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全國範圍內(nei) ,報刊亭銳減是普遍現象。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全國郵政報刊亭總數由2010年的2.8萬(wan) 處下降到2022年的0.8萬(wan) 處,12年間下降了71%。仍然存在的報刊亭,也大多經營困難,或依靠五花八門的“副業(ye) ”艱難謀生。
報刊亭逐漸式微,到底有哪些原因?
許多受訪者認為(wei) :報刊亭所代表的傳(chuan) 統售賣方式,難以與(yu) 時俱進地跟上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公眾(zhong) 閱讀習(xi) 慣發生改變,獲取信息的時間、空間變得多元而靈活。紙質書(shu) 刊不再是閱讀的主要渠道,逐漸淡出大眾(zhong) 尤其是青年人的視野。
“一方麵,書(shu) 報雜誌的人工、紙張、市場成本不斷攀升,售價(jia) 也隨之有所提升;另一方麵,公眾(zhong) 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電子閱讀免費獲取信息,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報亭的存在空間。”杜振華分析。
從(cong) 經營者的角度看,報刊亭管理運營基本采取委托代理的方式,代理方多是不具備太多經營技能的普通群眾(zhong) 。“在市場要素日漸複雜,信息管理更加先進的今天,多數經營者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受訪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
“城市報刊亭所屬類別各不相同,如何歸口管理不夠明確。”杜振華表示,如果有一個(ge) 統一的監管部門統籌推動,報刊亭的轉型整改應當會(hui) 更加順暢有序。
3.探索轉型,讓書(shu) 香永駐街頭
當下,城市更新改造如火如荼,是否還應為(wei) 報刊亭留出一席之地?很多受訪者認為(wei) :報刊亭確實不再有往昔那樣“遍地開花”的可能性,但不少老年人、紙質閱讀偏好者、書(shu) 報收藏者等仍然對它們(men) 有需求,同時,它們(men) 的存在讓城市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鬱。因此,如果能在分布位置、功能作用等方麵科學設置、轉型提升,保留一定數量的報刊亭不失為(wei) 一件“美好的事”。
一些為(wei) 報刊亭轉型而進行的努力,正在悄然發生。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報刊亭工作人員曾走訪了數十家報刊亭,在一次次懇談中找問題、聽意見、談想法,最終形成的改革方案得到了經營者的支持。
“數量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他們(men) 將這種探索總結為(wei) “三新”,即:新模式,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nei) ,選擇不同地點的報亭增設“眾(zhong) 創公益直播間”等數字服務平台;新服務,推動閑置物品循環利用以及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落地生根;新力量,引導青年創業(ye) 群體(ti) 參與(yu) ,為(wei) 報刊亭注入創新活水。
“報亭又熱鬧起來了!”現在,江蘇南通崇川區居民已經習(xi) 慣了到身邊的報刊亭閱讀打卡。點一杯咖啡,往小椅子上一坐,翻幾頁最新的報紙雜誌,愜意和美的“街頭風景”生機盎然。這,得益於(yu) 當地協調相關(guan) 部門,為(wei) 報刊亭新增了售賣咖啡等業(ye) 務,豐(feng) 富其經營模式,更好地滿足市民生活需求。
報刊亭轉型的“新芽”,也在南國沃土上悄然萌動。
近年,一批深紅色調打底、造型精巧的智能報刊亭成為(wei) 廣州街頭“新寵”。除了主營自助售賣或借閱書(shu) 報外,這些小亭子還具有生活繳費、手機充電、共享雨具等便民服務功能,與(yu) 公眾(zhong) 之間的貼合度進一步增加。
杜振華曾係統梳理過國內(nei) 外報刊亭轉型發展的經驗,她認為(wei) 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是關(guan) 鍵舉(ju) 措之一。“借助數字技術為(wei) 報亭賦智、賦能、賦值,合規拓展經營範圍,升級改造零售終端,增強人性化設計。”
“在城市規劃與(yu) 治理中,政策製定者應深入調查研究不同報亭的特點、價(jia) 值以及適宜其發揮作用的場合,因地製宜、適時施策。”孫兵認為(wei) ,報刊亭應與(yu) 城市其他要素有機融合,作為(wei) 市域規劃建設的工具之一,促進城市更新改造與(yu) 文化信息傳(chuan) 播。
“政府應當在財政支持與(yu) 稅收優(you) 惠方麵給予報亭一定扶持。”杜振華認為(wei) ,報刊亭的管理製度也應更加明確,加強統一的機構管理,突出其公益性,讓報刊亭真正成為(wei) 弘揚文化、服務人民的新型驛站,為(wei) 城市街頭增添色彩。
(本報記者 李曉 本報通訊員 豐(feng) 瑤 張川惠子)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曉、陸健、吳春燕、唐一歌、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