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萬美容教授:青年的成長需要崇高精神引領
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nei) 涵?“佛係”“躺平”“內(nei) 卷”等現象出現的背後,當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怎樣的痛點和難點?當00後甚至05後成為(wei) 大學校園裏的“主力軍(jun) ”,以兩(liang) 院院士為(wei) 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成長經曆,對今天年輕人的思想引領究竟有何價(jia) 值?對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了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萬(wan) 美容教授。
新時代呼喚“自信自立自強”的科學家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弘揚科學家精神作出了係列重要論述,從(cong) 青少年思想引領的角度來看,這反映出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
萬(wan) 美容: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ou) 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中國發展到今天,彰顯出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國際國內(nei) 形勢都有了很大變化。
國際方麵,近年來,個(ge) 別西方國家對我國遏製、打壓,這啟示我們(men) ,中國要發展,必須在自信的基礎上實現自立自強。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蘊含的正是這樣一種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這在院士身上尤其是一個(ge) 突出的體(ti) 現。
國內(nei) 方麵,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ge) 比較高的水平,人們(men) 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精神層麵也出現了一些“精神貧乏”“精神乏力”的現象,特別是近年來在青年群體(ti) 中出現了備受關(guan) 注的“躺平”“佛係”“焦慮”等現象,必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所以我們(men) 需要用像科學家精神這樣能夠催人奮進的精神資源去激勵人們(men) ,特別是去教育和影響青少年,引導他們(men) 走出精神困惑,幫助他們(men) 健康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內(nei) 涵?科學家精神對青年的成長具有怎樣的價(jia) 值?
萬(wan) 美容:科學家精神的內(nei) 涵是“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總的來說,科學家精神既涉及一般意義(yi) 上的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的要求,也涉及我們(men) 對科學求真務實的態度,還涉及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必須有的奉獻、協同的精神品質。這些對於(yu) 青少年的教育成長非常重要。
科學家精神首先涉及每一個(ge) 人(包括科學家),和國家和社會(hui) 之間的關(guan) 係,和人民之間的關(guan) 係,彰顯出一種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這個(ge) 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從(cong) 具體(ti) 的價(jia) 值指向上來講,科學家精神體(ti) 現出一種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勇攀高峰、敢於(yu) 創造的創新精神。科學創造本身就是一個(ge) 探索的過程,不一定所有的探索都會(hui) 得到理想的結果,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會(hui) 經受挫折、失敗。這就要求有一種奉獻精神,潛心研究,淡泊名利。現在有很多關(guan) 於(yu) “精致的利己主義(yi) 者”的討論,我覺得這部分人很難成為(wei) 對我們(men) 時代起引領作用的真正的大科學家,他們(men) 缺乏這樣的一種潛質。
在具體(ti) 的研究過程中,或者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還應該追求真理,加強團結合作。這裏麵就涉及求實求真、團結協作的要求。同時,科學探索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傳(chuan) 承,我們(men) 在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他們(men) 潛心育人,為(wei) 了科學事業(ye) 發展培養(yang) 接班人,表現出甘為(wei) 人梯、扶持後學的精神。
科學家精神能夠回應“躺平”“內(nei) 卷”等現實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您多年來對青年問題一直保持持續關(guan) 注。今天青少年身上的“躺平”“佛係”,包括作為(wei) 另外一個(ge) 極端體(ti) 現的“內(nei) 卷”現象,和過去幾十年相比,是否更加典型?
萬(wan) 美容:當前這種現象表現得比較突出,也比較普遍。但是也要辯證來看,那些看上去“躺平”,或者不停地說“躺平”的青年,不一定都是真的“躺平”了。有一部分可能真的是不想奮鬥了,因為(wei) 他已經有了很好的生存生活條件,他就覺得我再奮鬥也不是特別有價(jia) 值。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今天的環境中,“躺平”是一種無奈和自嘲,他並沒有放棄,他還是在奮鬥,但是覺得我這種奮鬥似乎未必能夠達到自己所追求的那樣一個(ge) 目標。所以實際上“躺平”反映的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您的觀察,當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方麵存在怎樣的短板?如何破解?
萬(wan) 美容:上個(ge) 學期我到一個(ge) 涵蓋小、初、高各年級學生的全日製學校調研,我驚訝地發現,按照一般的測量標準,現在連小學生當中都有不少所謂“心理有問題”的學生。
在學校,我經常跟輔導員老師探討學生工作,大家一致認為(wei) ,我們(men) 現在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定位層次可能還低了一些,很多工作重點放在了一些具體(ti) 問題上。
很多地方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底線思維,就是不出問題,“確保一個(ge) 都不少”,所以非常重視“問題學生”的教育幫扶。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重視這個(ge) 工作的同時,也要把教育的資源更多投向對青少年更高層次的精神引導,對優(you) 秀學生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
從(cong) 中央對於(yu) 青少年教育引導的重大決(jue) 策、重要文件裏,也就是從(cong) 頂層設計上講,這種導向是非常明確的。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的學校德育文件,還是21世紀初期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署,強調的核心問題、緊迫任務都是理想信念教育。
當前青少年群體(ti) 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是成長過程中的煩惱。我們(men) 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麵要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另一方麵要注重從(cong) 更高的層次加以引導,在引導青年追求更美好、更高遠境界的過程中慢慢回應和解決(jue) 這些實際問題。如果我們(men) 的工作僅(jin) 僅(jin) 停留在心理谘詢、心理輔導這個(ge) 層麵的話,學生的負麵情緒可能在短時間內(nei) 得以緩解,但未必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當學生下一次遇到類似的狀況,或者遇到更嚴(yan) 重的困境,他未必能扛得過去。所以我覺得我們(men) 的教育應該更多地堅持一種正麵的、先進性的導向,以更高的精神去引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科學家精神能為(wei) 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借鑒的資源嗎?科學家精神能否回應當前青年群體(ti) 麵臨(lin) 的這些現實問題?
萬(wan) 美容:我認為(wei) 在青少年當中開展科學家精神的培育非常重要。比如,科學探索一定不是對某一個(ge) 具體(ti) 結論或結果的驗證,而是對未知的探索,對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的過程常常伴隨著挫折和失敗,甚至許多科學家明知道會(hui) 失敗,也願意克服困難,向真理前進。這種無懼失敗、迎難而上的精神,恰恰是今天青少年群體(ti) 中相對稀缺的品質。
再比如,在今天的社會(hui) 環境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深刻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價(jia) 值觀,諸如功利主義(yi) 、實用主義(yi) 、精致的利己主義(yi) 等傾(qing) 向漸趨普遍。甚至越是頂尖的高校,“內(nei) 卷”越嚴(yan) 重,許多成績優(you) 異的學生,為(wei) 了零點幾的績點,不斷地“卷”,不斷地刷題刷分刷考試,這種現象值得警惕。“內(nei) 卷”帶來的首要問題是,大家越來越關(guan) 注自我,更多追求那些具有“確定性”的東(dong) 西,從(cong) 而停下探索和創新的腳步。創新才是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動力。這與(yu) 科學家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老一輩科學家甘為(wei) 人梯、淡泊名利的精神對於(yu) 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競爭(zheng) 的關(guan) 係,處理好個(ge) 人成長與(yu) 他人成長的關(guan) 係、個(ge) 人發展與(yu) 社會(hui) 進步的關(guan) 係,非常有好處。
青年的成長需要崇高精神引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刊登了一封署名為(wei) “潘曉”的長信,掀起了一場全國範圍內(nei) 年輕人關(guan) 於(yu) “人生的路該怎麽(me) 走”的大討論。40多年過去了,這場大討論為(wei) 什麽(me) 能成為(wei)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萬(wan) 美容:我在講《青年學》課程時,曾和學生探討青年的本質特征——青年從(cong) 主觀上,從(cong) 思想意識的層麵,他們(men) 是麵向未來的,對未來充滿著熱情的向往。無論是40年前關(guan) 於(yu) “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討論,還是如今所謂“內(nei) 卷”“佛係”“躺平”的爭(zheng) 議,這些話語表達本身就說明青年很在意關(guan) 於(yu) “理想”的思考。“我現在的生活怎麽(me) 樣”“我今後能發展成什麽(me) 樣”“我能創造多大的價(jia) 值”……這些都是青年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產(chan) 生的困惑,形成的思考。
從(cong) 這一層麵來說,我認為(wei) 在青年群體(ti) 中培育科學家精神不僅(jin) 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每一位科學家成長過程中的有趣經曆、奮鬥故事,特別是他們(men) 曾經曆的曲折,他們(men) 是怎麽(me) 麵對、怎麽(me) 解決(jue) 的,鮮活的經曆和偉(wei) 大的人格都是可供青年借鑒效仿的案例和榜樣,不僅(jin) 有助於(yu) 當下青年的進步和成長,也有益於(yu) 他們(men) 去探索自己人生的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人生的路該怎麽(me) 走”讓青年一代苦悶的背後,“路”是否太少?您怎麽(me) 看待這個(ge) 問題?
萬(wan) 美容:近年來“考公熱”“考研熱”廣受社會(hui) 關(guan) 注,似乎每個(ge) 人的成長都有一條被社會(hui) 約定俗成的“軌道”,年輕人都想在大城市立足,都想要一份穩定可觀的工作,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結果——今天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每個(ge) 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更高的人生期盼,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說明,我們(men) 確實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會(hui) 將目光投放得更長遠,不過分在意當下的得失,眼前相對不理想的狀況恰恰會(hui) 為(wei) 他帶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
比如一個(ge) 年輕人如果在大城市裏按照世俗的標準去成長,他的生活可能就是一條相對平穩的直線,人生價(jia) 值不一定會(hui) 得到很大的豐(feng) 富;但如果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眼下的條件可能比較差,但未來一定會(hui) 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比如在農(nong) 村,我們(men) 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不可能隻是城市的現代化,一定要有農(nong) 村的現代化。因此,眼下在別人看來“不明智”的選擇,從(cong) 長遠來看反而是一個(ge) 明智的選擇。
當然,我們(men) 講“一代青年的成長需要崇高精神引領”,“崇高”不是遙不可及的,也不意味著必然犧牲個(ge) 人的利益,而是要把個(ge) 人的成長融入國家的需求中去,這樣國家的發展、社會(hui) 的進步也會(hui) 對個(ge) 人成長提供一種加速度。從(cong) 隻關(guan) 注自己的需求,到關(guan) 注他人的需求、國家的需求、時代的需求,進而真正融入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是一代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今00後一代全麵進入大學校園,社會(hui) 環境、時代議題等也和40多年前的那場大討論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men) 應該如何認識現在的年輕一代?
萬(wan) 美容:首先,我覺得對任何一個(ge) 時代的青年,都要持一種樂(le) 觀積極的態度,因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規律啟示我們(men) ,青年就是未來。如果我們(men) 對今天的青年缺乏信心,實際上就是對人類社會(hui) 的未來缺乏信心。
其次,按照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觀點,社會(hui) 存在決(jue) 定社會(hui) 意識。社會(hui) 發展到今天,為(wei) 青年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00後一代,他們(men) 的思想觀念、行為(wei) 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等和老一代人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某種意義(yi) 上講,我們(men) 不能用過去的那套思想觀念來看待今天的年輕人,而要積極發掘年輕人中的先進典型和“閃光點”。比如就在武漢,新冠疫情期間我們(men) 清楚地感覺到,麵對如此重大的一個(ge) 曆史事件,無論80後90後還是00後都挺身而出,為(wei) 社會(hui) 挑起大梁。因此,我們(men) 一方麵要充滿信心,一方麵要正視問題,用包括科學家精神在內(nei) 的積極的思想文化資源去引導青少年解決(jue) 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實習(xi) 生 張子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