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樓:搬遷群眾鼓起“錢袋子”
今年39歲的康彩平在4年時間裏從(cong) 圍著灶台轉的全職主婦,成長為(wei) 懂香菇種植技術的新農(nong) 人,家裏不再隻有丈夫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富裕。這得益於(yu) 2019年山西省石樓縣的易地扶貧搬遷,他們(men) 從(cong) 和合鄉(xiang) 搬進了全縣3處新建安置點之一——石樓小鎮。如今,他們(men) 的家庭增收正和小鎮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齊頭並進”。
“十四五”以來,在團中央駐石樓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的幫扶下,石樓縣持續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zhong) 的後續幫扶力度,引導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能向石樓小鎮安置區周邊集聚,加強產(chan) 業(ye) 培育和就業(ye) 幫扶,配套建設了箱包車間、香菇種植園等,幫助小鎮居民促就業(ye) 穩增收,確保他們(men)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女工們(men) 都有了一份事業(ye) 心”
結婚後,康彩平隨丈夫租住在縣城,丈夫打工掙錢,她“陪讀”帶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她以為(wei) 餘(yu) 生“就和婆婆一樣,當個(ge) 全職主婦”。
搬到石樓小鎮後,孩子們(men) 陸續在縣城上了初中。“搬了新家要有個(ge) 新活法。”康彩平應聘到香菇種植園務工。
食用菌培育涉及多個(ge) 環節,車間裏的機器用途各異。她從(cong) 最簡單的“選菇”學起,挑出形狀圓整、蓋大柄短、肉厚質密的香菇,為(wei) 下一步烘幹環節備好料,還逐步學會(hui) 了製作菌棒、套袋、溫棚培養(yang) 技術。
這4年,康彩平月均收入2000餘(yu) 元,“有了收入,感覺活得更有底氣了。這活兒(er) 不難,隻要肯吃苦願意學,幹1個(ge) 多月就熟練了”。
搬了新家,康彩平夫婦少了租房開支。新房寬敞了,他們(men) 把患病的老人從(cong) 老家接來同住。最近,為(wei) 掙到比縣城務工更高的工資,她的丈夫去了太原跑運輸。
康彩平打工的香菇種植園隸屬於(yu) 石樓縣豐(feng) 盛農(nong) 牧有限責任公司,是石樓縣2019年引進的一家農(nong) 業(ye) 種植企業(ye) ,投產(chan) 時間和石樓小鎮居民的搬遷時間大致同期。
該公司經理韓琴介紹,基地每年1-11月持續用工,優(you) 先招收搬遷群眾(zhong) ,設有分揀、套袋、烘幹、碼放、剪菇腿等工種,月均用工量約45人,生產(chan) 高峰期能吸納近80人務工;薪酬結算方式分日結、計件兩(liang) 種,年均工資發放額200多萬(wan) 元、人均月薪2000元以上。此外,公司還有加班補助等激勵政策,以此提高日薪製員工的增收積極性。
負責基地生產(chan) 經營4年來,韓琴見證了石樓小鎮務工人員的變化。起初,絕大多數人隻有務農(nong) 經曆、沒有務工經驗。公司從(cong) 省外招來食用菌培育技術員,帶著康彩平等員工學技術,有些工人現已掌握全流程生產(chan) 技術。特別是女工群體(ti) ,剛來時普遍不善言談,經過這4年的鍛煉,幹活兒(er) 靈巧、手裏出活兒(er) 快,基地來了產(chan) 業(ye) 觀摩團,一點兒(er) 不怯場,敢站出來流利地講解生產(chan) 流程,“女工們(men) 都有了一份事業(ye) 心”。
靈活務工助力移民增收
從(cong) 香菇基地往石樓小鎮C區走,會(hui) 途經一棟長期掛著招聘崗位廣告牌的兩(liang) 層樓。這是石樓縣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劉豔紅2021年6月成立的山西紅旭商貿有限公司就業(ye) 幫扶車間。
95後小鎮居民賀潤潤今年4月到這裏做工。坐在縫紉機前,她將書(shu) 包帶的正反麵貼合在一起、內(nei) 裏朝外翻轉,接著把線頭穿進縫紉機針眼、繞著書(shu) 包帶的邊沿縫合,再把外側(ce) 翻出來,一根書(shu) 包帶就縫好了。她還學會(hui) 了縫製書(shu) 包底、做書(shu) 包拉鏈“堵頭”,“一開始經常弄錯方向,練習(xi) 了近兩(liang) 周就熟練了”。她的收入是計件製月結,這半年工資最高時有2000多元。
幫扶車間工人以居住在石樓小鎮的婦女居多。考慮到女工平時要接送孩子、給家人做飯,劉豔紅就製訂了靈活的務工形式和時間:早晨送孩子去學校後,就可以來車間開工;當地中午下班時間是12點,這裏的女工可以提前半小時收工去學校接孩子;周末有空也可以來幹活兒(er) ,計件月結工資。
與(yu) 康彩平婚後的經曆類似,賀潤潤2019年以來曾陪同丈夫在太原、長治打過工,丈夫做汽車鈑金噴漆工作、月均收入7000多元,她全職照看孩子。2022年10月,孩子要上幼兒(er) 園了,他們(men) 一家回到石樓小鎮生活,丈夫換了一份縣城裏的工作。
賀潤潤說,過去為(wei) 了掙錢出去打工,每月有房租開支,生活開銷也大,基本都是過年才回家,要坐高鐵、再換乘汽車,往返時間長也花很多錢,現在小鎮裏也能打工掙到錢。回到石樓生活更有歸屬感,她期待今後小鎮能有菜市場等更便利的生活設施。
開設石樓小鎮就業(ye) 幫扶車間之前,劉豔紅在縣城裏經營職業(ye) 技能培訓學校,有勞務輸出外聯業(ye) 務。車間成立後,他從(cong) 省外廠家拿到一些箱包等輕紡製品來料加工訂單。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車間生產(chan) 初期的加工收益,與(yu) 務工人員工資基本持平,經費要靠來自人社部門的就業(ye) 政策支持,以及培訓學校的營收貼補周轉,但他並不後悔開這座就業(ye) 幫扶車間,“能幫助搬遷群眾(zhong) 有份工作、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就是值得的”。
車間今年的訂單量穩步增加,截至目前,已帶動石樓小鎮60人就業(ye) 。
移民新居裏“繡”出美好生活
在距離就業(ye) 幫扶車間不到100米的一棟居民樓裏,住著從(cong) 黃河岸邊搬遷到小鎮的“巧手繡娘”曹挨旺。
她家客廳陽台上擺著做針線活兒(er) 的縫紉機,電視櫃上、茶幾置物板上也擺滿了針頭線腦和繡鞋墊的材料,客廳電視背景牆上還掛滿了標記著碼數的鞋墊成品。她於(yu) 2019年搬進石樓小鎮,對這處新家很滿意,“比以前農(nong) 村的房子亮堂了。去縣城買(mai) 東(dong) 西,騎電動車很快就能到”。
但鄉(xiang) 愁總是難免的,曹挨旺有時會(hui) 想起老家小蒜鎮已拆除的舊宅和過去的生活,“空閑時就做鞋墊,把石樓婦女的這項老手藝傳(chuan) 下去”。
起初,她在家做鞋墊時摸索著搞直播,但不太有效。鞋墊越做越多,曹挨旺就把成品拍了照片發在微信朋友圈,引來了一些本地網友詢價(jia) 。來她家買(mai) 鞋墊的,有人買(mai) 了送外地朋友,也有人買(mai) 回去作結婚嫁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當天,一名女青年正在曹挨旺家選購鞋墊上的手繡樣式,說“想買(mai) 回家照著學個(ge) 手藝”。
關(guan) 於(yu) 繡鞋墊的開銷與(yu) 收入,曹挨旺說:“至今也沒細算過,但我喜歡每天繡鞋墊,反正能賺錢、有收入。”
“石樓人的根在石樓,搬到小鎮的人慢慢都各有各的生活了。”曹挨旺說,小鎮的男人們(men) 隻要還能幹,都沒在家閑著,孩子們(men) 有的上學、有的外出工作,婦女們(men) 有的在小鎮周邊幹活兒(er) 掙生活費,有的參加社區居民服務中心組織的各類活動,“我每天從(cong) 早上就開始想絲(si) 線色彩的搭配、花樣怎麽(me) 組合更美觀。繡鞋墊讓我的生活更充實了”。
“當前和今後的工作重點,仍是搬遷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chan) 業(ye) 培育,以及幫助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石樓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移民中心主任劉風昇說,石樓小鎮的搬遷群眾(zhong) 普遍有務農(nong) 經曆,不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追求,但還缺乏就業(ye) 技能,未來將引導他們(men) 積極參加就業(ye) 培訓,配套完善後續幫扶車間,讓搬遷群眾(zhong) 家庭收入的“錢袋子”鼓起來,讓他們(men) 越來越有就業(ye) 致富榮譽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