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國潮,多部上海原創作品“火”了
作者:吳桐 諸葛漪
“忍不住感歎,太美了!它還原了中華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前天晚上,在上海大劇院看完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永和九年》首演,“95後”觀眾(zhong) 林琳如此感慨。喜歡書(shu) 法的她曾想象過許多次《蘭(lan) 亭集序》中曲水流觴、遊目騁懷的場景究竟是什麽(me) 樣的,“被魏晉文人的風雅吸引,也被舞者們(men) 的當代演繹打動”。
同一晚,在黃浦江對岸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le) 團原創新作《雲(yun) 之上——讓聽覺從(cong) 東(dong) 方出發》迎來首演。謝幕時分,來自美國洛杉磯的“00後”觀眾(zhong) 山姆·愛德華忍不住起立鼓掌:“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這麽(me) 多中國民族樂(le) 器,目不暇接。結尾處,所有樂(le) 器同時奏響,勢不可擋,令人震撼。”
近期,一批上海原創國風作品、國潮節目在滬首演,贏得年輕觀眾(zhong) 的追捧。上海奇人居原創音樂(le) 劇《刺秦》、“上海出品”音樂(le) 劇《楊戩》等原創作品接連上演。這些作品以多元的樣式和創新的表達,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更“火”起來。
沒有密碼,唯有不斷創新
作為(wei) 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永和九年》三場演出票在首演前一周已售罄,未演先火。作為(wei) 國內(nei) 首部全景式展現書(shu) 法作品的舞劇,《永和九年》從(cong) 敘事、編舞到舞台設計都緊扣中華文化瑰寶《蘭(lan) 亭集序》,再現“天下第一行書(shu) ”的魅力。
《永和九年》一開場,便將觀眾(zhong) 帶入“會(hui) 稽山陰之蘭(lan) 亭”,一群衣袂飄飄的文人雅士,如同從(cong) 詩中、畫中走來。上海歌劇院舞劇團首席舞者宋雨扮演的王羲之,一襲白衣登場,氣韻不凡。
為(wei) 了演好王羲之,宋雨特意用七八個(ge) 月時間把頭發留長,梳成高髻。形象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傳(chuan) 神。宋雨很早就開始習(xi) 練書(shu) 法,在一撇一捺之間,去感受王羲之的字為(wei) 何與(yu) 眾(zhong) 不同。“演王羲之沒有參考對象,我隻能通過《蘭(lan) 亭集序》與(yu) 他神交,從(cong) 中感悟他的廣闊胸襟和對人生的感觸。”
整場舞劇,宋雨演得最過癮的,是下半場開頭,他一襲紅衣揮毫書(shu) 寫(xie) 《蘭(lan) 亭集序》的高光時刻。女舞者們(men) 身著黑衣,甩起水袖,如同王羲之筆下不斷出現的字。《蘭(lan) 亭集序》在舞台上“活”了起來。
舞劇《永和九年》導演、編舞王亞(ya) 彬介紹,作品通過夢境、旁白、戲中戲等手法的綜合運用,讓一段跨越千年曆史的傳(chuan) 承故事變得生動,也讓人物情感脈絡表達得更為(wei) 清晰。
除了王羲之,《永和九年》還塑造了兩(liang) 個(ge) 重要角色:一個(ge) 是特邀舞者張傲月飾演的李世民,作為(wei) 王氏書(shu) 法的推崇者,是中華文化曆代傳(chuan) 播者的縮影;另一個(ge) 是青年舞者文庚飾演的青年“賡”,穿越於(yu) 不同時空,代表著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繼承者。三個(ge) 身處不同時代的人物,串起一條“創造——傳(chuan) 播——繼承”的脈絡,這是延綿不絕的文化賡續。
王亞(ya) 彬是書(shu) 法愛好者,創作《永和九年》,她花了很長時間打“腹稿”。“前期的準備工作做足了,排練現場才會(hui) 有更多靈感迸發。我希望《永和九年》可以麵向更多觀眾(zhong) ,不僅(jin) 是對書(shu) 法感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也有年輕一代觀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一次再學習(xi) 。”
王亞(ya) 彬強調,創作手段一定要新,但不能脫離傳(chuan) 統,而是從(cong) 傳(chuan) 統中溯源後再創新。“當下的觀眾(zhong) ,尤其是上海觀眾(zhong) 都有很高的審美,我相信,《永和九年》一定會(hui) 遇到喜歡它的觀眾(zhong) 。”
作曲呂亮曾為(wei) 《琅琊榜2》等熱播影視劇以及爆款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創作音樂(le) 。近年來,國風題材作品為(wei) 何備受年輕人喜愛?呂亮說:“因為(wei) 這是我們(men) 的文化,這是我們(men) 的根。”
在《永和九年》中,呂亮創作的音樂(le) 由交響樂(le) 隊、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現代音色三大部分組成,中西結合,古今交融。“魏晉時期,古琴是具有代表性的樂(le) 器,所以這次讓古琴貫穿全劇。在展現王羲之、李世民的人物線時,我又用到了簫和二胡。”
古琴的演奏打破常規,讓琴音既不脫離根本,又十分當代。“第一篇章的古琴整整錄製了一周,演奏家錄一段,消化一段,難度很大。”
參與(yu) 創作多部出圈的國風作品,成功密碼是什麽(me) ?呂亮說:“爆款沒有密碼,唯有不斷創新。《隻此青綠》唯美、詩意,《永和九年》更有戲劇張力,二者雖然都是國風路線,但音樂(le) 的聽感、質感和張力完全不同。隻有不重複自己,不斷跳出原有的思維和習(xi) 慣,才能往前走。”
舞劇《永和九年》首演同時,一批“國風”文創產(chan) 品也贏得觀眾(zhong) 喜愛,包含印有《蘭(lan) 亭集序》的茶具、扇子、托特包,以及印章項鏈、四方香囊等。不少觀眾(zhong) 看完演出即進入“買(mai) 買(mai) 買(mai) ”模式,將“蘭(lan) 亭雅韻”帶回家。
時尚起來,既好聽又好看
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le) 團原創新作《雲(yun) 之上——讓聽覺從(cong) 東(dong) 方出發》甫一開場,就讓觀眾(zhong) 眼前一亮:當衣袂飄飄的演奏家們(men) 從(cong) 舞台兩(liang) 側(ce) 緩緩步入,走下斜坡,讓人仿佛置身一場東(dong) 方風韻的時裝秀現場。
上海民族樂(le) 團為(wei) 每位演員量身定製專(zhuan) 屬服裝、發型與(yu) 妝麵。純潔的白色、溫暖的大地色,以及天然麵料的使用,營造出自由雅致的東(dong) 方氣質。鮮豔的色彩零星點綴發飾與(yu) 妝麵,展現每位演奏家的獨特個(ge) 性,打破傳(chuan) 統國樂(le) 演出造型的固有印象。
“首先,視覺上就給我帶來很大的衝(chong) 擊,很東(dong) 方也很國際化,很簡約但又不簡單。”觀眾(zhong) 劉心遠說,“在這個(ge) 審美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他們(men) 將傳(chuan) 統民族音樂(le) 與(yu) 現代時尚審美大膽融合,創新出升級版的東(dong) 方美學,這是真正的國潮。”
《雲(yun) 之上》的舞台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由百年船廠改建的工業(ye) 風劇場內(nei) ,上海民族樂(le) 團搭建出一個(ge) 全新的360度沉浸式舞台。13位國樂(le) 演奏家、1位手風琴演奏家及6位歌者,現場演繹113件樂(le) 器,盡情展現海派國樂(le) 的當代氣質。
演出現場,演奏家們(men) 圍坐一圈,相同聲部並不相鄰,而歌者在遠方吟唱,遙相呼應,形成全新的聽視覺現場。“圓聲場聽覺概念以360度生成樂(le) 器的多維向度、演奏的空間流轉,觀眾(zhong) 置身其中,感知到新鮮獨特的氣息,它所接應的訊息是未曾有過的。”作曲家E.宋歌說。
《雲(yun) 之上》藝術總監、上海民族樂(le) 團團長羅小慈說:“《雲(yun) 之上》的現場演繹方式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讓創作、排演的每個(ge) 環節都充滿挑戰。藝術家們(men) 每天8、9個(ge) 小時的排練,追求極致的默契。觀眾(zhong) 與(yu) 藝術家打破有形的邊界,咫尺之遙,呼吸相聞,在音樂(le) 帶來的無限想象中尋找永恒。”
自今年2月起,排練指揮彭菲和演員們(men) 全身心投入,從(cong) 個(ge) 人訓練到分組練習(xi) ,再到排練廳裏的集體(ti) 磨合。每次排練後,大家都會(hui) 回放錄音錄像,交流探討。彭菲說:“藝術家們(men) 就是這樣共同追求音樂(le) 中每個(ge) 瞬間的完美體(ti) 驗,直到首演的最終展現。”
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上海民族樂(le) 團琵琶聲部首席俞冰說:“在《雲(yun) 之上》中,我們(men) 的音樂(le) 理念,我們(men) 的表演空間,我們(men) 的服裝發型,我們(men) 的演奏方式,都和原來不一樣了。海派民樂(le) 總是在不斷包容、創新,源源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與(yu) 當代年輕觀眾(zhong) 同頻共振。”
演出現場,光影與(yu) 國樂(le) 交融,打破許多觀眾(zhong) 對民族音樂(le) 的想象。“今天,你數星星了嗎?”當這句話出現在舞台上,清脆的鈴鐺聲和輕輕的撥弦聲反複響起,觀眾(zhong) 跟隨樂(le) 聲,在心裏數起了星星。演出最後,當黑色的幕布緩緩升起,濱江夜景映入眼簾,與(yu) 明亮的舞台交織在一起,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在這裏匯聚,掌聲雷動。
“這樣的演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看完《雲(yun) 之上》,作曲家瞿小鬆告訴記者,“音樂(le) 大氣、豐(feng) 富,完全跳出傳(chuan) 統民樂(le) 的概念。每一位演奏家都是非常好的獨奏家,他們(men) 在現場即興(xing) 玩了起來,非常默契。上海民族樂(le) 團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中式元素,盡顯浪漫詩意
最近,國風音樂(le) 劇話題正熱。《楊戩》在上劇場連演17場,《刺秦》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連演兩(liang) 周,吸引不少觀眾(zhong) 。
國風音樂(le) 劇《楊戩》由上海劇夥(huo) 音樂(le) 文化有限公司製作出品,是“新·國風”音樂(le) 劇係列的第四部。此前,該係列已推出《悟空》《南唐後主》《南牆計劃》三部作品,收獲觀眾(zhong) 好評。
在上劇場上演的音樂(le) 劇《楊戩》取材自劈山救母、三聖母與(yu) 劉彥昌、天狗食月等人們(men) 熟知的神話傳(chuan) 說,對楊戩、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重新整合,探尋傳(chuan) 統遠古神話與(yu) 現代之間的對話。
“戎裝披金甲,珠帽繡錦霞,腳踏千裏馬,彈弓素繒跨。”楊戩為(wei) 主角的故事大多是神話和雜劇戲詞,在《西遊記》《封神演義(yi) 》《醒世恒言》裏留下驚鴻一瞥。散落在不同傳(chuan) 說中的楊戩性格迥異,他劈開桃山,挑戰冷冰冰的天條,卻在外甥沉香重複“劈山救母”的命運時,轉而扮演不近人情的衛道士。
在編劇孫浩程看來:“楊戩與(yu) 沉香同為(wei) 半人半神的血脈,又都曾劈山救母,二人的鏡像關(guan) 係就如同一條蛇吞尾的畫,當蛇頭看到蛇尾的那一刻,才成為(wei) 圓滿的閉環,也預示著誕生與(yu) 死亡的永恒關(guan) 係。”
導演劉曉邑為(wei) 楊戩內(nei) 心複雜的“陰陽兩(liang) 極”設計了在脆弱和力量之間來回轉換的肢體(ti) 動作,舞蹈融合武術動作,群舞歌隊放大二元對立的內(nei) 心掙紮。劉曉邑說,“劈山救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繼承自遠古的強大信念,它是‘人定勝天’的決(jue) 心,對生命綿延、生生不息的傳(chuan) 承。”作曲張博用賽博朋克結合傳(chuan) 統民樂(le) ,笛子、古箏、古琴等民族樂(le) 器描繪人間俗世的煙火日常,激越森然的琵琶彰顯楊戩浴血奮戰的殺伐之氣,電子合成器表現無情的天道。
“音樂(le) 劇《楊戩》對二郎真君劈山救母、推翻天規等傳(chuan) 說的重新譜寫(xie) ,旨在深入心靈深處,找尋英雄力量,並轉化為(wei) 當下的藝術生命力。傳(chuan) 統文化、神話意識,從(cong) 未遠離人們(men) 的心靈。”製作人和曉維表示,劇夥(huo) 音樂(le) 製作出品的音樂(le) 劇《悟空》《楊戩》以及正在籌備中的《敖廣》等“新·國風”音樂(le) 劇神話係列作品,“都在探索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審美語境下的創新敘事,重構屬於(yu) 中國當代的東(dong) 方神話宇宙”。
原創音樂(le) 劇《刺秦》正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該劇由國風音樂(le) 人“徒有琴”創作,上海昆劇團導演俞鰻文執導,集結來自上海音樂(le) 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的優(you) 秀演員,因戲曲與(yu) 音樂(le) 劇結合引發熱烈討論。
音樂(le) 劇從(cong) 爵士、搖滾、說唱等音樂(le) 風格中汲取養(yang) 分,融合創新。對音樂(le) 劇的中國式呈現,《刺秦》有更大的野心。除了選擇中國故事,《刺秦》還融入了京劇念唱、越劇女小生反串表演範式、中國戲曲傳(chuan) 統台步身形,讓觀眾(zhong) 耳目一新。
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hui) 推介演出環節,音樂(le) 劇《刺秦》首次公開演出劇中《長鸞宮》部分片段。熟悉的京劇唱腔與(yu) 音樂(le) 劇奇妙融合,被不少人評論“別具一格”。《刺秦》是音樂(le) 人“徒有琴”首次將自己最擅長的兩(liang) 個(ge) 部分融合,帶來“戲曲+音樂(le) 劇”融合創新之作,同時兼容懸疑、抒情、諷刺、對峙等多種敘事情緒,讓音樂(le) 為(wei) 故事服務。
俞鰻文表示:“音樂(le) 劇《刺秦》既不是話劇加唱,也不是戲曲加唱,文本創作回歸曆史現場,二度創作以‘我’為(wei) 主,這個(ge) ‘我’便是中國美學的當代價(jia) 值。”《刺秦》除了精選故事和打磨音樂(le) ,還參考傳(chuan) 統戲劇,在舞台美學與(yu) 表演範式細節下足功夫。俞鰻文介紹,“戲曲中,最難的是身韻,一個(ge) 抬頭、一個(ge) 轉身都需要張弛有度。當戲曲融入音樂(le) 劇,也需要將身形與(yu) 整場演出結合。”
《刺秦》借鑒中國美學寫(xie) 意手法,將實體(ti) 空間融入情緒空間,發揮東(dong) 方美學的“寫(xie) 意”長處。主創團隊翻閱大量古籍,通過高漸離的築(一種失傳(chuan) 的樂(le) 器)再現千年前故事。劇組表示,《刺秦》不僅(jin) 融入中式元素,還將中國民族審美的氣韻提純,打造屬於(yu) 中國自己的音樂(le) 劇。“正如這個(ge) 故事本身,為(wei) 著一個(ge) 不知成功或失敗的無人之境,一往無前,這本身就是一種中式的浪漫和詩意的勇敢。”(吳桐 諸葛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