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曆史星河 賡續中華文脈——專訪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主創團隊負責人楊陽
光明日報記者 李菲
再現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還原3000多年前的古蜀王國、揭秘神秘的古蜀文明藝術……一場精彩的考古發掘直播報道,不僅(jin) 展示了三星堆的獨特魅力,而且引發全網關(guan) 注、形成現象級傳(chuan) 播,收視與(yu) 口碑雙豐(feng) 收。今年11月,央視新聞客戶端融合報道《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榮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中新聞場景的沉浸式體(ti) 驗是怎麽(me) 打造的?如何創新表達方式,讓中華文明在新聞作品中得到最佳呈現?近期,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社會(hui) 新聞部製片人、《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主創團隊負責人楊陽,暢談作品背後的故事。
記者:作品《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的創作初衷是什麽(me) ?
楊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高度重視中華文明探源這一重大工程,三星堆遺址考古為(wei)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古蜀文明與(yu) 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有力實證。在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大棚,我們(men) 被現場的科技感所震撼:四座恒溫恒濕的玻璃方艙,各種大型先進設備,考古發掘坑的旁邊甚至還有文物搶救室,實驗室裏實驗用具一應俱全。結合總台提出的“5G+4K+AI”戰略,我們(men) 計劃打造一檔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考古發掘新聞直播節目,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考古學,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
記者:三星堆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遺址之一,更是充滿謎團和智慧的寶庫。節目以青銅器為(wei) 線索講述古蜀王國的青銅文明,請問創作前期做了怎樣的策劃?
楊陽:我們(men) 設計了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時隔35年之後對三星堆進行再次發掘。古蜀人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1986年第一次發掘後,三星堆還有許多未解謎團。我們(men) 埋的暗線,是考古人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連接。考古發掘大棚裏工作的多是“80後”到“95後”的年輕人,在考古路上,他們(men) 甘願坐“冷板凳”,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考古人的專(zhuan) 業(ye) 、敬業(ye) 以及考古精神的傳(chuan) 承,就是我們(men) 這條暗線要體(ti) 現的。
記者: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使作品很好地呈現了古蜀人藝術與(yu) 技藝的輝煌成就,這是怎麽(me) 實現的?
楊陽:三星堆考古具有新聞性、發現性,而直播要無限接近新聞現場、無限接近新聞事物。我們(men) 不僅(jin) 要實現這種“接近”,還要讓靜態的考古現場在演播室的直播講解中不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視覺疲勞。總台“特種設備科”自主研發了專(zhuan) 門用於(yu) 特殊環境的“特種武器”來突破既往視覺呈現效果的局限,比如自製魚竿攝像機,是在坑邊立一個(ge) 三角形支架、一個(ge) 小返送監視器,把魚竿探進坑去,攝影師可以遠程操控鏡頭,實現鏡頭貼著坑、器物遊走,給觀眾(zhong) 帶來攀山越嶺尋找答案的感覺。
記者:據了解,4天係列直播在央視新聞客戶端觀看量近4000萬(wan) 人次,相關(guan) 微博話題量達24.86億(yi) 。節目使考古這一小眾(zhong) 學科備受關(guan) 注,帶動“三星堆”文博旅遊熱度攀升。為(wei) 什麽(me) 能取得這樣的傳(chuan) 播效應和社會(hui) 效應?
楊陽:考古是一個(ge) 不斷接近真相、揭開謎底的過程,本身就具有探秘性,數字交互空間也是節目的一大創新。我們(men) 依托過去多年傳(chuan) 統媒體(ti) 直播經驗和虛擬技術的應用經驗,使用三維建模技術、雲(yun) 端實時渲染、虛擬引擎技術,打破了手機屏和大屏幕之間的“次元壁”。但能取得現象級傳(chuan) 播效果,歸根結底是因為(wei) 這一創作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沃土,作品能夠燃起人們(men) 心中文化認同的火炬,激發廣泛的社會(hui) 共鳴,才出現後來的社會(hui) 效應和經濟效應。
記者: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麵,您有什麽(me) 經驗同青年記者分享?
楊陽: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充分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考古學?創新是我們(men) 手中的利器。我們(men) 在現場使用虛擬增強現實技術,推出XR虛擬大棚錄製的短片,集合雲(yun) 渲染、虛擬引擎技術、美術方麵的前沿力量,才最終創造性地打造出了雲(yun) 端數字交互空間。無論是考古人,還是我們(men) 新聞人,無論是他們(men) 用考古工具,還是我們(men) 用手中的筆和肩上的攝像機,其實都是在創造新的曆史。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賡續中華文脈。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