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惠及6800萬人口 這渠清水價值“連城”
10年來,長江水、淮河水、黃河水等水係構築起的縱橫水網,由一渠清水串連,鋪陳在東(dong) 方大地上,連接起江蘇、安徽、山東(dong) 3省的23個(ge) 地級市和其轄內(nei) 的101個(ge) 縣(市、區)用水需求,惠及沿線超6800萬(wan) 人。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10年來,東(dong) 線一期工程累計抽引江水400多億(yi) 立方米,調入山東(dong) 省水量61.4億(yi) 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南水北調東(dong) 線沿線受水區缺水問題,受益人口超6800萬(wan) 人,成為(wei) 優(you) 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zhong) 飲水安全、複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長江水“湧現”趵突泉
優(you) 化水資源配置的發展命脈線
“我們(men) 將南水北調抽調上來的水,蓄在臥虎山水庫,幹旱時放下去,沿山而下補充地下水脈,保持趵突泉持續的噴湧。”南水北調東(dong) 線山東(dong) 幹線有限責任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高德綱這番介紹,形象展示了“南方水、北方用”的一個(ge) 細節。
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工程從(cong) 長江下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yu) 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連接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dong) 平湖,出東(dong) 平湖後,分兩(liang) 路輸水,一路向北穿過黃河輸水到達魯北,一路向東(dong) 到達膠東(dong) 半島,調水主幹線全長1467千米,打通了長江幹流向北方調水通道,初步構築了東(dong) 部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
在江蘇,東(dong) 線一期工程完善了江蘇省蘇北調水工程體(ti) 係,形成雙線輸水格局,實現江淮聯調,提高沿線供水保障以及揚州、淮安、宿遷、徐州等市50個(ge) 區縣共計4500多萬(wan) 畝(mu) 農(nong) 田的灌溉保證率。
在山東(dong) ,東(dong) 線一期工程聯通山東(dong) 省調引長江水的渠道與(yu) 膠東(dong) 半島的供水大動脈,構築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you) 化配置的“T”型骨幹水網,改善受水區供水格局,促進了“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liang) 湖多庫”的總體(ti) 格局。
進而輻射京津冀,東(dong) 線一期工程向北延伸,相機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成為(wei) 當地重要補充水源之一,助力華北地下水綜合治理,實現京杭大運河百年來水流貫通,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提供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利用獨有地緣線路優(you) 勢,東(dong) 線一期工程成為(wei) 華東(dong) 、華北地區均衡發展、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命脈線。
守護安全的“救命水”
超6800萬(wan) 人的供水生命線
“在沒有飲用長江水以前,人們(men) 喝地下水,含氟量大,村民普遍有黃牙病、腳後跟疼。自從(cong) 南水北調工程過來後,用上了長江水,口感好,沒水垢,作物生長好。”說起南水北調,山東(dong) 省德州市武城縣郝王莊鎮龐莊村的張金雲(yun) 忍不住打開話匣子。
武城縣位於(yu) 山東(dong) 省西北部,2015年底,長江水從(cong) 南水北調東(dong) 線大屯水庫工程進入自來水廠,武城擁有了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供水,改變了千百年來本地人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曆史。“供水量有了保障,為(wei) 農(nong) 業(ye) 灌溉節省了黃河水,更保證了全縣居民的飲水安全。”武城縣委書(shu) 記張磊說。
東(dong) 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有效緩解了黃淮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受水區內(nei) 城市的生活和工業(ye) 供水保證率從(cong) 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蘇皖兩(liang) 省受水區農(nong) 業(ye) 供水保證率大幅提高。2016年3月10日,東(dong) 線一期工程調引長江水到達山東(dong) 省最東(dong) 端威海市,規劃供水範圍全部覆蓋,為(wei) 黃淮海平原東(dong) 部和山東(dong) 半島補充水源。
2014至2018年,山東(dong) 膠東(dong) 半島發生連續幹旱,2016年煙台、威海、青島和濰坊4市出現了嚴(yan) 重的資源性水危機。東(dong) 線一期工程向膠東(dong) 4市實施了4次抗旱應急調水,工程不間斷向膠東(dong) 地區供水893天,為(wei) 膠東(dong) 地區調引長江水、黃河水25.06億(yi) 立方米。2023年6月,南水北調劉山站、解台站圓滿完成抗旱調水任務,向淮海大地調水1.13億(yi) 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徐州地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居民生活用水以及不牢河沿線航運水位。
把水從(cong) 多的地方引向少的地方,東(dong) 線一期工程由此在防汛抗旱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江蘇境內(nei) 新建工程中,70%具有兼顧區域防洪排澇的功能,排泄區域洪水總量超110億(yi) 立方米,為(wei) 保障蘇北蘇中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水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黃河發生嚴(yan) 重秋汛,位於(yu) 黃河流域的平陰縣遭遇了60年不遇的洪水,境內(nei) 浪溪河泄洪道受黃河頂托,麵臨(lin) 著無法向黃河泄洪的困境。關(guan) 鍵時刻,東(dong) 線一期工程及時為(wei) 浪溪河泄洪1087萬(wan) 立方米,保護了平陰縣近9萬(wan) 畝(mu) 農(nong) 田,保障了當地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東(dong) 平湖作為(wei) 黃河下遊最重要的一處滯洪區,2021年首次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從(cong) 東(dong) 平湖向南四湖分洪,同時還利用濟平幹渠、穿黃河工程分泄,累計泄洪3.07億(yi) 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東(dong) 平湖防洪壓力,保障了受水區用水安全。
據了解,10年來,東(dong) 線一期工程山東(dong) 段累計分泄洪水5.94億(yi) 立方米,為(wei) 台兒(er) 莊城區排水800餘(yu) 萬(wan) 立方米、為(wei) 小清河幹流分洪600餘(yu) 萬(wan) 立方米,為(wei) 南四湖多次補水超3億(yi) 立方米。
複蘇河湖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li) 中國的靚麗(li) 風景線
青頭潛鴨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極危物種,被稱為(wei) “鳥中大熊貓”。據估計,青頭潛鴨目前全球種群數量不超過5000隻,而南四湖現有約400隻。此外,毛刀魚、桃花水母等對環境水質要求很高的生物也相繼在南四湖中出現,南四湖優(you) 越的生態環境可見一斑。作為(wei) 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上的重要湖泊,南四湖通過“治、用、保”並舉(ju) 的小流域汙染綜合治理的思路,建成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近25萬(wan) 畝(mu) ,修複自然濕地23餘(yu) 萬(wan) 畝(mu) ,水生高等植物恢複到80餘(yu) 種,水質由V類和劣V類提升到Ⅲ類,一舉(ju) 告別 “醬油湖”之稱,成功躋身全國水質優(you) 良湖泊行列。
10年來,東(dong) 線一期工程為(wei) 解決(jue) 受水區水生態、水環境長期性累積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向沿線生態補水約11.9億(yi) 立方米,工程受水區的水域麵積由1萬(wan) 平方公裏增加到1.5萬(wan) 平方公裏,麵積占比由6%增加到8%,水庫坑塘麵積增加明顯,林草地麵積增加了126平方公裏。
想要生態好,治汙不可少。東(dong) 線一期工程為(wei) 沿線環保治汙工作發揮了強力的推進作用。沿線地方政府實施471項治汙工程,江蘇、山東(dong) 主要汙染物入河量均控製在規劃目標範圍內(nei) ,每年約平均削減COD入河量48.9萬(wan) 噸、氨氮入河量4.9萬(wan) 噸,COD和氨氮入河總量減少了85%以上,水質斷麵達標率由3%提高到100%。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效益也直觀體(ti) 現。山東(dong) 省濟寧市泗水縣過去長期麵臨(lin) 著地薄人窮的發展困境。為(wei) 保障南水北調水質,2020年泗水縣將生態環境治理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實施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探索山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據泗水縣水利事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李丹介紹,泗水縣以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來保持流域內(nei) 水質穩定,保障了入泗河的國控斷麵水質達到了Ⅱ類水標準。如今的泗水縣山頂鬆柏戴帽,山腰果樹纏腰,山溝層層攔蓄,山下高效農(nong) 業(ye) 。
沿線看去,東(dong) 線一期工程增加了沿線河湖水網水體(ti) 流動力,改善了江蘇段裏下河腹地水質,助力白馬湖等湖泊退圩還湖,助推徐州境內(nei) 潘安湖、安國湖、大沙河西等生態濕地建設。裏運河、中運河、古黃河等幹線和支線河道被打造為(wei) 風景秀美的城市景觀河道,淮安市獲得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煤都”徐州市依托碧湖、綠地、清水打造成為(wei) 宜居的綠色之城,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畫卷徐徐展開。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國內(nei) 第二條“黃金水道”
2002年,京杭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2022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受益於(yu) 東(dong) 線一期工程的水量保障,目前京杭大運河的全年通航裏程達877公裏,大大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成為(wei) 國內(nei) 僅(jin) 次於(yu) 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讓京杭大運河的水流動起來,實現南北之間各類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you) 勢互補、暢通流動,提高整體(ti) 資源配置效率,為(wei)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暢通的國內(nei) 大循環提供水安全保障。
東(dong) 線一期工程在江蘇境內(nei) 新開河道17.96公裏,改善航道92.45公裏,提高了金寶航道、徐洪河等一批河道的通航標準和通航等級。山東(dong) 境內(nei) ,新增通航裏程62公裏,打通了東(dong) 平湖與(yu) 南四湖的水上通道。
依托這條“黃金水道”,濟寧市以運河為(wei) 軸,建立了7座內(nei) 河港口,形成物流加工、船舶製造、高端裝備等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國內(nei) 一流的“內(nei) 河經濟新廊道”,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yi) 噸。其中最大的梁山港迅速發展成為(wei) 京杭大運河上“西煤東(dong) 輸、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2021年4月正式通航的梁山港,讓瓦日鐵路與(yu) 京杭大運河在梁山縣“牽手”,打造了“豐(feng) ”字形多式聯運的大通道,2000噸級貨船、萬(wan) 噸級船隊可從(cong) 梁山港直達“長三角”。2022年,梁山港實現營收156億(yi) 元。 (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景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