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網絡“戾氣”變傷人“利器”!中央網信辦嚴打這七類行為
如今,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men) 的生活。《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26.7個(ge) 小時,相當於(yu) 每天上網近4個(ge) 小時。隨著網民規模、上網時長日益增長,網絡內(nei) 容空前豐(feng) 富,網絡空間治理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一些負麵極端情緒,不僅(jin) 傷(shang) 人傷(shang) 己,更容易形成網暴,讓網絡“戾氣”變成傷(shang) 人的“利器”。
近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內(nei) 啟動為(wei) 期1個(ge) 月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聚焦網絡戾氣容易滋生的重點環節版塊,從(cong) 嚴(yan) 打擊惡意攻擊謾罵、挑起群體(ti) 對立、宣泄極端情緒等突出問題,堅決(jue) 懲治一批違規賬號、群組和網站平台,有力遏製網絡戾氣傳(chuan) 播擴散。
重拳整治“網絡戾氣” 清朗網絡空間
據了解,此次“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期間要集中關(guan) 閉一批嚴(yan) 重違規、影響惡劣的賬號群組,堅決(jue) 取締一批戾氣聚集、問題突出的功能版塊,從(cong) 嚴(yan) 查處一批履責不力、頂風作案的網站平台,形成有力震懾。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網絡戾氣指的是一種偏執極端非理性的煽動對立的一種情緒。這種利用網絡策源發酵和傳(chuan) 播的情緒,逐漸演化成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產(chan) 生非法流量,這種拉踩引戰、炮製所謂的熱點,打擊競爭(zheng) 對手的灰色產(chan) 業(ye) 鏈。幾乎所有的網絡暴力,都有這種戾氣所導致的原因。我們(men) 對網絡暴力和網絡戾氣的生態化治理,勢必要從(cong) 源頭也就是這種網絡戾氣的治理開始。
據專(zhuan) 家介紹,中央網信辦此次開展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對於(yu) 社交、短視頻、直播等重點平台類型的7類行為(wei) 進行打擊,準確界定了網絡戾氣的具體(ti) 特點和類型,有利於(yu) 進一步深入整治治理。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它通過這種精準的治理,同時其實很多的治理措施也的確是需要通過平台去落實。那麽(me) 比如這裏麵會(hui) 涉及對於(yu) 賬號、對於(yu) 內(nei) 容、對於(yu) 行為(wei) 的一些處置。一方麵體(ti) 現了長期以來在內(nei) 容監管方麵積累的這種治理的經驗,另一方麵由於(yu) 非常精準,非常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說這樣的一輪專(zhuan) 項整治和我們(men) 以前看到的其他清朗行動一樣,也是有望實現比較好的一個(ge) 治理的效果。
重點嚴(yan) 打導致網絡戾氣的七類行為(wei)
相較於(yu) 現實社會(hui) ,網絡空間的隱匿性,更容易使充斥戾氣的極端言論紮堆出現。這一次,中央網信辦要重點針對7類行為(wei) 進行打擊,主要包括:
“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wei) ;
借社會(hui) 熱點事件惡意詆毀、造謠攻擊;
汙名化特定群體(ti) 、煽動地域對立;
鬥狠PK等低俗不良直播行為(wei) ;
有組織地惡意辱罵舉(ju) 報他人;
編造網絡黑話、惡意造梗;
煽動網上極端情緒等行為(wei) 。
所謂的“網絡廁所”,是一種匿名的網絡暴力現象,是指當事人照片、行為(wei) 或言論被網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廁所號”,也稱“掛廁”。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廁所”的關(guan) 注者、所謂投稿者和被“掛”者,還有不少是未成年人。這類“廁所號”中充斥著攻擊性言論,一些賬號中含有惡意P圖、偽(wei) 造視頻、引戰言論甚至是辱罵等內(nei) 容。
“開盒掛人”,也是網絡流行語,指在網絡上公開曝光他人隱私的行為(wei) ,也是一種網絡暴力行為(wei) 。
網絡戾氣對網民權益網絡秩序造成嚴(yan) 重影響
有上述這些行為(wei) 的網民,有的是為(wei) 了發泄情緒、求關(guan) 注,有的可能隻是獵奇、滿足好奇心,但本質上都是嚴(yan) 重的侵權行為(wei) 。“造謠”“汙名化”等等,類似這些行為(wei) 會(hui) 造成哪些嚴(yan) 重危害呢?來聽專(zhuan) 家的分析。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網絡廁所”“開盒掛人”本質上是侵害公民個(ge) 人信息權、名譽權、隱私權的嚴(yan) 重的侵權行為(wei) 和違法行為(wei) 。行為(wei) 人應當按照“民法典”去承擔侵權責任,嚴(yan) 重的話還可能涉及刑法及其司法解釋,承擔誹謗罪、損害商譽罪、尋釁滋事罪等刑事責任。有一些違法人認為(wei) 法不責眾(zhong) ,認為(wei) 互聯網是虛擬的,可以不承擔責任。其實這都是對法律的誤讀。我們(men) 國家的網絡真實身份認證製度早已寫(xie) 到“網絡安全法”裏麵,實踐中並不存在最後找不到責任人的情況,每一個(ge) 人都要為(wei) 網絡行為(wei) 自己負責任。
據專(zhuan) 家介紹,所謂“網絡廁所”是指,網友向“廁所號”發送針對特定群體(ti) 或個(ge) 人的嘲諷譏笑、惡意評價(jia) 、詛咒謾罵的信息,“廁所號”再將這些信息以匿名形式使用諧音字發出,從(cong) 而實現規避監管的目的。據了解,目前“網絡廁所”的使用群體(ti) 以青少年為(wei) 主,所以造成的危害尤為(wei) 值得重視。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網絡戾氣最大的受害者,我們(men) 應該說未成年人可能在這種充滿網絡戾氣的氛圍下是最容易受到影響。一方麵他們(men) 可能會(hui) 受到充滿網絡戾氣內(nei) 容的攻擊和影響,另一方麵他自己也可能被裹挾到這樣一個(ge) 充滿網絡戾氣的氛圍當中,成為(wei) 攻擊他人的主體(ti) 。那麽(me)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說他可能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這樣一個(ge) 群體(ti) 。
據了解,包括“網絡廁所”等現象在內(nei) 的行為(wei) 目前已經造成了比較明顯的危害,首先是在言語攻擊之外,有人不合法地披露“被掛者”個(ge) 人私密信息,觸犯了網絡紅線;另外,飽含惡意和極端戾氣的謾罵和仇恨,形成了嚴(yan) 重的網絡暴力,甚至引發自殘自殺等悲劇;還有這些發布者通過匿名逃避監管的方式,增加了受害者的維權難度,削弱了網絡實名製的約束力。
將鍵盤作為(wei) “利刃” 誰在背後推波助瀾
不管是熟人在社交群裏口無遮攔,還是素未謀麵的人在網上惡意攻擊,這都對他人造成傷(shang) 害,讓本該清朗的網絡空間增添了戾氣。通過這樣的案例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整治網絡戾氣既包括對網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變導致網絡暴力存在的網絡環境。那麽(me) ,是誰在背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戾氣產(chan) 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me) 呢?
據了解,目前“網絡戾氣”問題之所以比較突出,首先是因為(wei) 一些平台的營銷賬號為(wei) 了吸引流量,采用標題黨(dang) 、情緒化的報道方式,煽動情緒、製造爭(zheng) 議,引發輿論戾氣,從(cong) 而實現增加注意力和廣告收入的目的。另外,一些有組織的“網絡水軍(jun) ”通過鼓動網民、水軍(jun) 造勢、造謠等方式,對相關(guan) 群體(ti) 進行敲詐勒索,以此牟利。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這些行業(ye) 、這些組織他們(men) 實際上也是在專(zhuan) 業(ye) 化的運作,一方麵他們(men) 現在也在運用最新的這些,比如說人工智能、機器人這樣的一些方式去進行,另一方麵,他們(men) 也是產(chan) 業(ye) 化把這種不良的氛圍,這種充滿戾氣的氛圍轉化為(wei) 商業(ye) 收入的這種機製。所以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理解我們(men) 的網信辦也好,我們(men) 的整體(ti) 的生態內(nei) 容治理是需要抓到核心的抓手上的,尤其是這種有組織的、有謀利的,這種有特別明顯的這種行業(ye) 化運作特點的這種行為(wei) ,應該是進行一個(ge) 集中的精準打擊。
據了解,此次 “清朗·網絡戾氣整治”行動期間要集中關(guan) 閉一批嚴(yan) 重違規、影響惡劣的賬號群組,堅決(jue) 取締一批戾氣聚集、問題突出的功能版塊,從(cong) 嚴(yan) 查處一批履責不力、頂風作案的網站平台。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網絡戾氣產(chan) 生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詆毀他人達到泄憤的目的,同時又有大量的損害他人商品聲譽、敲詐勒索、尋釁滋事的其他目的。既有拉踩引戰,引發對立,獲取不法流量的目的,同時也有危害社會(hui) 穩定,破壞來之不易的網絡安定環境的目的。可以說對這種網絡戾氣的全方位治理,在維護公民合法權利和自由方麵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yi) ,同時也對維護網絡安全,增加網絡信任和維護國家安全層麵有著深遠的意義(yi) 。
新聞鏈接:以網絡代罵 網絡造謠牟利
剛才專(zhuan) 家提到了,煽動網絡戾氣的原因,很多都是以吸引流量和廣告收入為(wei) 目的,甚至有組織和個(ge) 人為(wei) 盈利,專(zhuan) 門進行“網絡代罵”“網絡造謠”,我們(men) 來看這樣一組案例。
今年8月,在互聯網某平台上,多條替他人提供網絡辱罵服務的留言引起了湖南長沙警方的注意。這名網名為(wei) “代罵聲討一哥”的網友連續發帖稱,自己長期承接在網絡上辱罵他人的服務。
民警立即開展調查,發現該發布留言網民的真實身份為(wei) 22歲的李某,8月8日,警方依法將李某抓獲歸案。
違法行為(wei) 人李某:我一般發廣告的話是在貼吧裏麵,然後我的廣告內(nei) 容是“接代罵”。有些有需求的“老板”,他如果看到的話,他就會(hui) 根據我廣告中的聯係方式,就會(hui) 主動加我的。
據李某交代,找自己下單的人,下單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因為(wei) 情感糾紛,有的是因為(wei) 玩遊戲鬧了矛盾,還有商家為(wei) 了利益,惡意抹黑競爭(zheng) 對手的。去年10月至今,李某已經接了100單左右。
這是發生在今年5月山東(dong) 的一起網絡謠言案件,網民“街頭乞丐哥哥”在網絡平台發布一條標題為(wei) “山東(dong) 濰坊安丘發生一起毒餌害人凶案,因高利貸,下毒殺死4人”的短視頻新聞。視頻發布後,迅速衝(chong) 上當地熱搜,引起社會(hui) 關(guan) 注。但是,山東(dong) 濰坊網安部門核查後發現當地未曾發生此類案件。
山東(dong) 省濰坊安丘市公安局網安大隊民警劉碩:發現雖然視頻當中,有部分的判斷片段顯示的是安丘的地標性建築,但是在視頻當中,接受采訪的民警、接受采訪的法官以及視頻中顯示的警車,大部分都是來源於(yu) 網絡的拚接。
網安民警發現這個(ge) 視頻賬號上發布有大量熱點案事件短視頻,標題驚人,有些短視頻點擊量過萬(wan) ,但絕大部分是假新聞。為(wei) 杜絕假新聞繼續傳(chuan) 播,民警決(jue) 定立案偵(zhen) 查,很快鎖定了視頻賬號負責人楊某某。楊某某到案後供認了其利用AI智能工具及網絡平台製作發布假新聞、散布網絡謠言的事實。
據了解,2022年7月以來,楊某某所在的某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在網絡平台注冊(ce) 兩(liang) 個(ge) MCN機構賬號,同時在網上購買(mai) 142個(ge) 自媒體(ti) 賬號,將從(cong) 網上搜集到的熱點案事件,隨意更改時間、地點,拚湊成新聞後通過自己運營的賬號再次發到網上,炒作敏感案事件進行引流牟利,並以發布數量和流量計算員工報酬。很多不明真相的網民極易上當受騙,也給當地造成了負麵影響。
加強平台“功能設置”與(yu) “環節設置”管理
網絡戾氣整治,具體(ti) 措施有哪些呢?據了解,此次“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的具體(ti) 舉(ju) 措包括:從(cong) 嚴(yan) 查處違規功能設置方麵,將強化直播彈幕、PK等重點功能管理,堅決(jue) 清理處置網絡戾氣內(nei) 容;集中取消一批批量組織惡意舉(ju) 報的功能應用;加強對表情包、P圖拚圖、視頻剪輯、AI合成等功能的審核管理,清理下架含有惡搞攻擊、挑起對立等內(nei) 容的表情包、圖片和視頻。從(cong) 嚴(yan) 查處違規平台環節方麵,將督促網站平台加強榜單、話題、推薦、評論、私信等環節管理,嚴(yan) 禁在榜單、推薦等位置推送煽動、宣揚網絡戾氣的內(nei) 容,通過設置“私信折疊”“消息盒子”等減少陌生人私信騷擾。
(總台央視記者 張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