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城展新貌(城市味道)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寂靜的新疆喀什古城也漸漸蘇醒。
這是一座陶土色的城,一磚一瓦,都是時光積澱的韻味。土牆上工藝繁雜的雕花門窗,又給這份厚重增添了典雅活潑的趣味。鐵藝巴紮(意為(wei) 集市)裏,丁丁當當的打鐵聲準時響起。陶土巴紮內(nei) ,造型別致的碗、盆、缸、壺、罐琳琅滿目。古城最受歡迎的是非遺技藝,有63家店鋪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技藝,其中47家掛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店鋪標識牌,涉及木器、土陶、樂(le) 器、花帽、服飾等12個(ge) 項目。
喀什城郭集市已有2100年曆史。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絲(si) 綢之路的南道與(yu) 北道在這裏匯合,文化在這裏交融積澱,讓這顆“絲(si) 路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彩。
像住在一座溫暖而鮮活的博物館裏
這是一座色彩斑斕的城。
民居高大厚重,繁花和綠葉恣意生長,與(yu) 門窗、廊柱、挑簷上的各色雕花交相輝映。漫步99條街巷,隨處可見身著民族服裝的遊客,而居民卻多著現代服裝,共同成為(wei) 古城的美麗(li) 點綴與(yu) 活力來源。
“今年喀什旅拍特別火,姑娘們(men) 專(zhuan) 門來我們(men) 這裏拍寫(xie) 真。”古城居民沙拉麥提古麗(li) ·卡日說,路邊處處都是景,行走三五步,便可見精心打扮的姑娘笑靨如花,不遠處攝影師的快門哢嚓按動。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土建築群之一。漢唐風韻、民俗風情、歐式建築特色在這裏融匯交織,形成獨特的喀什風味。”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hui) 對外宣傳(chuan) 科科長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爾說。
談起喀什建築的特色,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爾如數家珍,“建築的雙開門設計、以紅色代表喜慶的傳(chuan) 統、處處可見的巴旦木花紋,都體(ti) 現著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在飲食上,麵食、藥茶、粽子……都是通過絲(si) 綢之路從(cong) 內(nei) 地傳(chuan) 到喀什來的。”
文化傳(chuan) 承的故事細節,很多都已湮沒在曆史中。如何通過文物和非遺,讓更多人了解曆史?遊客王莉便是因為(wei) 熱愛非遺文化而留在了喀什古城,成了一名喀什人。
“美在其中,樂(le) 在其中。”這名年輕的姑娘說,過去6年,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喀什,土陶、花帽、刺繡、桑皮紙……一件一件去追根溯源,講述它們(men) 的故事,並將這些元素體(ti) 現在自己設計的文創產(chan) 品裏,看著古老的技藝煥發新風采,並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和接受,她也從(cong) 中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yi) 。
通過深入挖掘和提升改造,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使曆史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機生命體(ti) 代代相傳(chuan) 。這些年,喀什用足用好曆史文化、民俗風情,加大對民間工藝品、鄉(xiang) 村土特產(chan) 、風味食品等特色產(chan) 品的研發扶持力度,推出銅器係列、木器係列、彩陶係列、刺繡係列、民族樂(le) 器係列等50餘(yu) 種商品,以非遺為(wei) 代表的曆史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每天行走在古城,都能體(ti) 驗到別致的民俗風味。生活在這裏,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就像住在一座溫暖而鮮活的博物館裏。”王莉說。
如同穿梭在曆史人文的隧道中
每天一大早,熱孜瓦古麗(li) ·馬木提就跟著父親(qin) 馬木提·賽來打開店門,她將各種各樣的銅器在門外攤位上擺好。父親(qin) 則坐在門口的小馬紮上,一手拿銅坯,一手執錘,茶壺、銅碗、花瓶……造型別致的銅器在他的反複敲擊中成形。過往遊客隻要看上一眼,都忍不住要進來瞅一瞅、逛一逛。
“我父親(qin) 是喀什銅器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我們(men) 這可是90多年的老店了。”熱孜瓦古麗(li) ·馬木提熱情地招呼著顧客。
不隻是銅器店。行走在喀什,居民頭頂的花帽、手裏握著的茶壺、壺嘴傾(qing) 瀉而出的藥茶……這些產(chan) 品,很多都是當地家庭手工製作而成。
“喀什古城的傳(chuan) 統,是家家戶戶都有手藝人,一門手藝能養(yang) 活一家人。多年的延續與(yu) 傳(chuan) 承,很多手藝都已成為(wei) 非遺。”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爾說,今天的喀什古城,這些非遺技藝也在開拓創新,影響著更多和更年輕的人群。
玉山江·玉素因的木器就極具代表性。他是喀什傳(chuan) 統木雕工藝非遺傳(chuan) 承人。他不僅(jin) 繼承了傳(chuan) 統木器製作的技藝,還創新了“烙鐵燙花”的工藝。在木勺、木碗、各色樂(le) 器以及微縮木質建築上,他以烙鐵為(wei) 畫筆,繪就精美獨特的圖案,也成為(wei) 喀什非遺工藝品的一大招牌。
近年來,喀什製定了專(zhuan) 門規劃,構建全域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重點對莫爾寺遺址、高台民居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一批集曆史文化考古、生態休閑觀光於(yu) 一體(ti) 的文旅綜合體(ti) 。
目前,高台民居首開區已經麵向社會(hui) 開放,玉山江·玉素因就在這裏開了一家木器工坊。走在高台民居斜斜的小巷裏,如同穿梭在曆史人文的隧道中,每個(ge) 門洞都通向一個(ge) 特色的非遺展覽館。在高台民居原汁原味的土牆院落裏,20多個(ge) 非遺工坊集聚於(yu) 此。土陶、皮帽、木器、藥茶、鞋匠、編織、磚雕……這裏既是傳(chuan) 承人的工作現場,也是外地遊客體(ti) 驗非遺的展覽館。“古城店裏賣的是產(chan) 品,這裏展示的是我們(men) 的技藝和文化。”玉山江·玉素因說。
通過這種模式,喀什深入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喀什記憶文化展示區,推介建築、美食、醫藥等傳(chuan) 統文化。
古城風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在喀什古城,“古麗(li) 的家”已經成為(wei) 知名打卡點,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坐在古麗(li) 的院子裏,歌聲悠揚、舞步熱烈,遊客們(men) 品嚐著熱茶和果盤,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人們(men) 可以坐一坐,享受半日閑暇,也可以住下來,深度體(ti) 驗喀什。
房主沙拉麥提古麗(li) ·卡日曾經是喀什古城的講解員。每天接待上百名遊客,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去當地人家裏坐坐,看看你們(men) 的生活是什麽(me) 樣?”
被問得多了,沙拉麥提古麗(li) ·卡日意識到,古城的業(ye) 態裏存在空白。於(yu) 是,她說服了家裏人,打開大門,邀請遊客們(men) 到自己家裏坐坐。
巴亞(ya) 吉·庫地熱特的家,門麵是貨品齊全、琳琅滿目的超市,從(cong) 一旁的樓梯走上去,二樓以上是居住的地方。雖然是新修的,但是建築風貌和古城一致,繁複的雕花極具特色。“主要是自己家住,親(qin) 戚朋友聚會(hui) 也住得下。”巴亞(ya) 吉·庫地熱特說,現在的條件可比以前好太多了。
他說的以前,是喀什古城改造之前。“大家住在老土坯房裏,下雨下雪的時候不敢睡太熟,擔心雨水會(hui) 泡壞牆體(ti) 、雪會(hui) 壓塌房頂。”巴亞(ya) 吉·庫地熱特說。
“以前居民居住環境差,房屋抗震能力也弱,老城改造勢在必行。”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爾說,2008年以來,國家投入資金進行老城危舊房屋改造,惠及20餘(yu) 萬(wan) 群眾(zhong) 。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改造堅持“修舊如舊”,古城風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建築風格、曆史街區、民俗風情一如既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jia) 這一經驗“值得推廣”。
又一個(ge) 清晨,陽光再次灑向喀什古城,店鋪開門迎客,遊客紛至遝來,老人們(men) 坐在路邊閑話家常,孩子們(men) 在街上追逐嬉戲。喀什古城新的一天開始了。(蔣雲(yun) 龍)
版式設計:沈亦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