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滿課就能當心理谘詢師?行業亂象不能再害人害己
作者:翟禮
“零基礎,不限專(zhuan) 業(ye) ”“報考包過,不過退錢”“輕鬆兼職,月入數萬(wan) ”……近段時間,各類心理谘詢師培訓機構紛紛借勢“雙11”,加大促銷宣傳(chuan) 力度。據《法治日報》報道,一些心理谘詢平台、機構收費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wan) 元;心理谘詢師培訓合格證被一些機構包裝成“從(cong) 業(ye) 資格證”;還有機構聲稱,隻要刷滿課時,拿證上崗隻需幾個(ge) 月。
刷刷課時,幾個(ge) 月就可以拿到的所謂“從(cong) 業(ye) 資格證”,其“含水量”是不言而喻的。如今,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人們(men) 對心理谘詢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而,心理谘詢相關(guan) 的行業(ye) 亂(luan) 象亟待受到重視。
要深刻認識到,這些隨意拿證的“三無心理谘詢師”危害深重。問題不隻局限在資質造假、坑騙錢財上,更在於(yu) “學成”後的谘詢師,可能既沒專(zhuan) 業(ye) 知識,又無法確保職業(ye) 素養(yang) 。而那些去谘詢的心理患者,好不容易踏出自救第一步,如果遇到這類谘詢師,得不到幫助還好說,萬(wan) 一被耽誤治療或者錯誤引導,患者可能二次受傷(shang) ,後果可怕。
報道中,山東(dong) 的張女士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搜索過相關(guan) 資料,便有培訓機構三天兩(liang) 頭打電話推銷心理谘詢師的培訓課程和考證服務。這一方麵說明,類似的所謂心理培訓課程,隻是一種商業(ye) 營銷,甚至給大眾(zhong) 造成了信息騷擾;另一方麵也恰恰提供了線索——相關(guan) 部門對這些推銷電話完全可以順藤摸瓜,查處其背後的違規培訓機構。另外,要增強執法的主動性。比如,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nei) 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相關(guan) 部門可以依法依規查處,對涉嫌虛假宣傳(chuan) 的培訓機構堅決(jue) 采取罰款、停業(ye) 整頓、取締等措施。
早在2017年9月,人社部就發布了《關(guan) 於(yu) 公布國家職業(ye) 資格目錄的通知》,取消了心理谘詢師職業(ye) 資格考試。心理谘詢現在是非準入行業(ye) ,參加基礎培訓取得合格證書(shu) 者,不具備心理谘詢獨立執業(ye) 的能力。但是,為(wei) 什麽(me) 還有很多人被誤導呢?這也說明相關(guan) 政策宣傳(chuan) 不到位,常識還未得到普及,這個(ge) 信息差也被一些培訓機構利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據顯示,我國經營範圍含心理谘詢的企業(ye) 已經超過16萬(wan) 家,但目前在心理谘詢專(zhuan) 業(ye) 人員準入、職業(ye) 培訓、執業(ye) 資質、從(cong) 業(ye) 倫(lun) 理規範等方麵,還沒有明確的國家層麵的統一標準,也缺乏行業(ye) 協會(hui) 的管理。沒有標準和規範,管理就難以下手。為(wei) 此,相關(guan) 部門也應盡快出台和完善相應標準。
2021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正式設立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其主要職責包括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建立師資隊伍,組織開展相關(guan) 業(ye) 務培訓等。類似的步子,還可以邁得大一些,隻有填補了心理醫師人才缺口,變“賣方市場”為(wei) “買(mai) 方市場”,良幣才能驅逐良幣,那些“偽(wei) 心理谘詢師”才會(hui) 自行淘汰。
當然,從(cong) 個(ge) 人的角度來講,當自己或者家人出現了心理問題,還是先去正規醫院谘詢、治療較為(wei) 妥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辨別相關(guan) 資質和相關(guan) 醫師的證件,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向所在地的衛健部門谘詢,在確認對方靠譜的基礎上再進行繳費和治療。(翟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