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青年學者看中國:中國文明具有吸引世人的“引力”
中新社上海11月24日電 題:外國青年學者看中國:中國文明具有吸引世人的“引力”
作者 王笈 康玉湛 任新月
世界中國學大會(hui) ·上海論壇23日至24日在上海國際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與(yu) 之相鄰的浦東(dong) 美術館,正展出由1600個(ge) 金屬材質“英文方塊字”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引力劇場》,吸引了部分參會(hui) 學者的目光。當俄羅斯青年學者漢伊理在此仰望“巨型文字旋渦”時,新的靈感突然迸發:中國文明也具有自己的“引力”,吸引著人們(men) 前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因為(wei) 對中國文明非常感興(xing) 趣,好奇這樣一個(ge) 古老的民族是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和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至今的,我開始研究中國學。”漢伊理告訴中新社記者,來到中國後,他學習(xi) 了儒家、道家等先秦思想,也因此對中國古代青銅器頗有興(xing) 趣。“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人們(men) 對中國的關(guan) 注和興(xing) 趣與(yu) 日俱增。在俄羅斯,越來越多學生從(cong) 小學、中學就開始專(zhuan) 門學習(xi) 中文。”
在阿根廷青年學者郝星晴的眼中,對中國的好奇和興(xing) 趣,是具有“傳(chuan) 染力”的,“中國的文化和語言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決(jue) 定深入學習(xi) ,並且來到了中國。”起初,親(qin) 友並不理解她的決(jue) 定,甚至認為(wei) 這很“瘋狂”,她的父母指著世界地圖、比劃阿根廷與(yu) 中國之間的距離。“不過現在他們(men) 改變看法了,覺得我很勇敢、很聰明,他們(men) 也對中國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
《引力劇場》讓郝星晴現場學會(hui) 了一個(ge) 中國成語——盲人摸象。“當我們(men) 站在不同的樓層去欣賞這件作品時,會(hui) 有不同的感受,這和‘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一樣的。”郝星晴說,不同年齡、不同國家的人們(men) ,往往也會(hui) 采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物。對待一門研究、一種文化,應當不斷轉換思維,全麵而完整地去認識和了解。
柬埔寨青年學者索席亞(ya) 裏·托奇到訪過多個(ge) 國家,坦言中國帶給他的驚喜最大,十分關(guan) 注中國如何在全球發展中發揮作用、對發展中國家產(chan) 生影響。“回到柬埔寨後,我總在授課時談到中國,鼓勵我的學生,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中國,就親(qin) 自去中國看一看,學習(xi) 中國的曆史和文化。”
有學者指出,新一代中國學研究者具有更加多元的文化背景,更加關(guan) 注當代中國發展對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和意義(yi) ,既與(yu) 現實中國結合緊密,又能回應各國自身發展導向的一些問題,將世界中國學的研究不斷深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