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金葉子”拓寬致富路——江蘇吳中做大做強碧螺春茶產業

發布時間:2023-12-11 15: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吳中靈秀,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春日的碧螺春便是四時吳中的第一道農(nong) 產(chan) 品。過去一年,江蘇蘇州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洞庭山碧螺春茶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發布、《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條例(草案)》通過審議……

  這與(yu) 一年前成功申遺有直接的關(guan) 係。2022年11月29日,包括碧螺春製作技藝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大大提振了我們(men) 更好發展碧螺春產(chan) 業(ye) 的信心。”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葉國平說。

  以前,身為(wei)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發展形勢並不樂(le) 觀。

  “以中小農(nong) 戶為(wei) 主分散經營的方式,導致規模化程度低;茶葉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發力度不夠,影響品質提升和新品種培育開發;地理標誌保護劃定的產(chan) 品產(chan) 地範圍偏小,影響生產(chan) 基地拓展和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品牌小而散,公眾(zhong) 辨識度不高。”蘇州市人大常委會(hui) 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工委主任馬九根告訴記者。洞庭山碧螺春生產(chan) 經營小而散,茶農(nong) 17000多戶、茶企約100家,做正宗碧螺春的合作社卻沒幾個(ge) 。

  對於(yu) 總種植麵積不過4萬(wan) 畝(mu) 的碧螺春而言,如何才能實現提質富民?

  吳中區堅持“政府引導、國企引領、科技驅動、多方參與(yu) ”,以茶文化、茶科技推動茶產(chan) 業(ye) 發展,使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柱產(chan) 業(ye) ,走出一條碧螺春茶的振興(xing) 路。

  依托太湖洞庭山的自然風光和碧螺春茶品牌,東(dong) 山鎮青年孫政開起了民宿。“我在民宿內(nei) 建了碧螺春茶傳(chuan) 習(xi) 室,讓住客親(qin) 身體(ti) 驗炒茶,品味碧螺春茶,了解碧螺春茶的曆史文化,找到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的致富路。”孫政告訴記者。

  強化科技賦能是推動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中之重。據吳中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周曉春介紹,吳中區通過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建立起洞庭山碧螺春茶園一張圖大數據庫,開展茶果品種選育工作,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推進茶園肥水管理。金庭鎮實行有機肥全覆蓋,建成洞庭山碧螺春智慧茶園。

  隨著《洞庭山碧螺春茶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的發布,目標更加清晰。方案提出,以“基地提升、品質提優(you) 、市場拓展、品牌強化、文化弘揚”五大工程為(wei) 發力點,吳中區正著力構建“種質保護、原茶生產(chan) 、精深加工、品牌賦能、市場銷售、茶旅融合”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體(ti) 係。

  “抱團作戰”讓碧螺春成了茶農(nong) 致富的“金葉子”。以吳中區東(dong) 山鎮為(wei) 例,該鎮茶樹種植麵積1.96萬(wan) 畝(mu) ,茶葉年產(chan) 值2.01億(yi) 元,有兩(liang) 個(ge) 茶業(ye) 合作社在今年年初被評為(wei) 國家級農(nong) 民合作示範社,該鎮今年戶均增收預計達2500元。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10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