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8家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申佳平)12月12日,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舉(ju) 行的“發揮國家高新區作用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新聞發布會(hui) 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介紹,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8家,依托66家國家高新區建設了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下簡稱“自創區”)。
根據《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部署要求,科技部指導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等科技園區建設的職能已劃轉至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ye) 化推進大會(hui) ,對更好發揮高新區等各類園區的重要載體(ti) 和引擎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吳家喜介紹,國家高新區設立35年來,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chan) 業(ye) 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兩(liang) 篇文章,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道路,成為(wei) 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體(ti) 製機製改革試驗田、高成長企業(ye) 和高端產(chan) 業(ye) 集聚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我國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指出,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不斷深化改革探索,促進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對接,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為(wei) 新時期高水平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發揮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作用,成為(wei) 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2022年,國家高新區生產(chan) 總值達到17.3萬(wan) 億(yi) 元,創造了全國14.3%的GDP,貢獻了全國13.6%的稅收。2023年1-9月,園區生產(chan) 總值(GDP)達到12.33萬(wan) 億(yi) 元,同比名義(yi) 增長7.11%。
二是培育壯大高科技產(chan) 業(ye) 集群,成為(wei) 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基石。中關(guan) 村新一代信息技術、武漢東(dong) 湖光電子、張江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的規模分別占到了全國的17%、50%和35%。支撐建設了38個(ge) 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術企業(ye) 、2/3的科創板上市企業(ye) 。
三是強化創新策源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成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從(cong) 基地平台看,國家高新區聚集了近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70%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78%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從(cong) 研發投入看,國家高新區企業(ye) 研發經費投入超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企業(ye) 研發經費投入近一半。從(cong) 成果產(chan) 出看,國家高新區企業(ye) 擁有發明專(zhuan) 利占全國接近一半;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等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在高新區加速產(chan) 業(ye) 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ge) 量子通信衛星等均誕生在高新區。
四是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成為(wei) 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主要陣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全國1/4的國家高新區。東(dong) 部地區地級市國家高新區覆蓋率已達71%,中部地區地級市覆蓋率已達59%。
吳家喜表示,下一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落實全國新型工業(ye) 化推進大會(hui) 部署,堅持繼承鞏固、創新發展,始終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chan) 業(ye) 化”的初心使命,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促進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以新技術培育新產(chan) 業(ye) 、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高新”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