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等考古新發現:進入王朝國家最重要標誌
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12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舉(ju) 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副研究員在論壇上發表《二裏頭都邑布局揭示的王權特征》主題演講時透露,該隊近年以探索二裏頭都邑的整體(ti) 布局及發展過程,進而研究二裏頭國家王權的特征及形成過程為(wei) 中心工作,發現的多條主幹道路及兩(liang) 側(ce) 牆垣構成的多網格式布局,是二裏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趙海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說,二裏頭都邑遺址現有遺存總麵積300萬(wan) 平方米,發掘總麵積5萬(wan) 餘(yu) 平方米。都邑聚落內(nei) 各類遺存在空間上的分布及相關(guan) 關(guan) 係,一般與(yu) 其社會(hui) 組織結構密切相關(guan) 。現已發掘遺存表明,二裏頭都邑的主體(ti) 要素包括:“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宮殿區、宮城,宮殿建築群;宮營作坊區、鑄銅作坊、綠鬆石器加工作坊;祭祀區、祭祀遺存;貴族居住和墓葬區、貴族居址和墓葬;青銅禮器、玉禮器、綠鬆石禮器等。
路網方麵,一是發現宮殿區南、北兩(liang) 側(ce) 道路向西延伸至少440米,都超過宮殿區295米的東(dong) 西寬度,道路兩(liang) 側(ce) 都有與(yu) 其平行的牆垣;二是發現宮殿區東(dong) 側(ce) 道路向北延伸至少200米,道路西側(ce) 發現與(yu) 其平行的牆垣,西側(ce) 道路分別向北延伸至少330米,道路兩(liang) 側(ce) 都有與(yu) 其平行的牆垣;三是在距離宮殿區北側(ce) 道路以北330米左右處,發現南北寬14米左右的東(dong) 西向道路;四是在距離宮城東(dong) 牆以東(dong) 270米左右處,發現東(dong) 西寬約13米的南北向道路及其兩(liang) 側(ce) 的牆垣。
據此推測,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以西至少各存在一個(ge) 分區,以東(dong) 至少各存在兩(liang) 個(ge) 分區。此外,上述道路另一側(ce) 因被現代路疊壓,暫未發現夯土牆。
趙海濤表示,二裏頭都邑的總體(ti) 布局呈現以道路和牆垣規劃為(wei) 多個(ge) 方正、規整的功能區,構成布局基礎框架。包括最重要的祭祀區、宮殿區和官營作坊區恰在中路,宮殿區位居核心;中路區域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分別是貴族居住和墓葬區。上述重要功能區都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從(cong) 而構成多網格式宏大格局——宮城居中、顯貴拱衛,分層規劃、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這樣的布局也體(ti) 現了“宮殿核心區―重要功能區―一般居住活動區”的“向心式”布局特征。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評價(jia) 指出,作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階段重大進展之一,二裏頭遺址“多宮格”式布局是中國古代都城布局研究的巨大進展。
之前的發現和研究還確認,二裏頭都邑已創造目前所知多項中國之最:一是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四合院”式宮室群;二是出現最高祭祀權的國家祭祀區/場;三是最早的大型圍垣官營作坊區;四是最早的鑄銅作坊、綠鬆石器作坊。
趙海濤認為(wei) ,經勘探發掘所知,二裏頭都邑遺址大中型夯土建築基址的集中區,規模宏大、形製規整、排列有序,昭示著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高度集中。二裏頭嚴(yan) 謹、清晰、規整的多網格式規劃布局,表明當時社會(hui) 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治格局秩序井然,這一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製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他總結表示,二裏頭都邑嚴(yan) 格方正的規劃製度、“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態,以及宮城宮室製度、青銅禮樂(le) 製度和其他製度等一起,共同體(ti) 現二裏頭文明在中國曆史上劃時代的開創、引領作用,也為(wei) 先秦時期其他城址探索布局提供了有益參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