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問世間情為何物——被金庸、瓊瑤頻繁引用的金代詩詞大家,竟然是鮮卑皇族?|升平四海同文軌之①

發布時間:2023-12-18 15:46: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詩詞是中國人的永恒記憶。如果在浩瀚的中華詩詞海洋中,對以愛情為(wei) 主題詩詞進行投票,《摸魚兒(er) ·雁丘詞》中的這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必然位列前茅。金庸《神雕俠(xia) 侶(lv) 》、瓊瑤《梅花三弄》等小說、歌曲、影視劇頻繁引用,更使這首中華情詞廣為(wei) 傳(chuan) 播。

  寫(xie) 出這千古一問的是一位少年,叫元好問。那一年,他十六歲。

  01

  少年不知愁,卻把情來問

  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問趕赴並州(今太原)參加府試。途中,他遇到捕雁人正在捕殺一隻大雁,而另一隻漏網之雁悲鳴不斷,盤旋天上不肯離開,最終碰死。元好問感念大雁殉情而死的忠貞,於(yu) 是買(mai) 下了那兩(liang) 隻雁,把它們(men) 合葬在汾水河邊,將埋葬兩(liang) 隻大雁的地方取名為(wei) “雁丘”。

  感動不已的元好問,寫(xie) 下了流芳百世的《摸魚兒(er) ·雁丘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le) 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er) 女。

  君應有語:

  渺萬(wan) 裏層雲(yun) ,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yu) ,鶯兒(er) 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wan) 古,為(wei) 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將自己的震驚和感動,化為(wei) 一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上闕以擬人的手法敘述大雁的故事,下闕則悲歎人世興(xing) 衰,渲染忠貞之情的崇高價(jia) 值。

  十六歲隻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如何能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先祖可追溯到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元好問出身世代書(shu) 香的官宦人家,七歲能詩,天資出眾(zhong) 。

  當時,金國章宗愛書(shu) 法甚於(yu) 國事,南宋朝政混亂(luan) 無序,西夏桓宗貪圖享樂(le) 而國力大衰,草原上崛起了一位“彎弓射大雁”的鐵木真。

  早慧的元好問,似乎嗅到了即將到來的亂(luan) 世的危險氣息。亂(luan) 世之中,“癡兒(er) 女”難免“離別苦”,“雙飛客”終將“俱黃土”,元好問詩句中潛藏的深情本性,將成為(wei) 他一生難以拋卻的痛楚。

  02

  國破山河在,詩集以存史

  1234年,蒙古滅金,天地巨變。

  元好問作於(yu) 金亡之際的喪(sang) 亂(luan) 詩,繼承杜甫詩史精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

  “白骨縱橫似亂(luan) 麻,幾年桑梓變龍沙。隻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記述了經年戰亂(luan) 後生靈塗炭、蕭索破敗的慘狀。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cong) 誰細向蒼蒼問,爭(zheng) 遣蚩尤作五兵?”以“天問”的形式,道出了元好問對戰爭(zheng) 原因的不解與(yu) 追問。

  不同於(yu) 杜甫“煌煌太宗業(ye) ,樹立甚宏達”的希冀與(yu) 期待,元好問的心態是絕望中寓有不甘,故而鬱結情感,演化為(wei) 悲歌長吟。重“情”既是元好問創作的特點,也是品鑒其詩歌的重要標準。不論是“憔悴南冠一楚囚,歸心江漢日東(dong) 流”的故國之思,還是“我雖禁吏出,將無夜扣扉。教汝子若孫,努力逃寒饑”的憫農(nong) 之作,抑或“芳塵未遠,幽意誰傳(chuan) ”的悼亡之什,無不發之以“情”,感人以“情”。

  元好問對故國是留戀的,對新朝是抗拒的。他滿懷憂慮感慨“但恨十年後,時事無人知”,他心如磐石認定“國可亡,而史不可滅”,義(yi) 無反顧決(jue) 定“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chuan) ”。正是在這種強烈且沉重的故國之情的驅動下,他雖身陷囹圄,被逼東(dong) 遷,滯留聊城,但“杜門深居,頗以翰墨為(wei) 事”,全力編撰讓他彪炳後世的經典詩集《中州集》。

  元好問結交了蒙古政權的漢軍(jun) 首領嚴(yan) 實、趙天錫等,生活漸趨好轉,行動也較為(wei) 自由,得以羸弱之軀,跋涉各地,搜集史料,尋訪遺逸。元好問極盡所能收集金代君臣的言論、事跡,以致“捆束委積,寒屋數楹”。

  曆經二十餘(yu) 載,元好問終於(yu) 完成了《中州集》《壬辰雜編》《南冠錄》《金源君臣言行錄》等數部鴻篇巨著。在嚴(yan) 肅且完善的曆史文化典籍的編纂過程背後,凝結著的是元好問眷戀故國的深沉濃烈情感。

  金代詩壇承北宋而來,深受蘇軾、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影響。元好問在《中州集》中重申“國朝文派”的概念,就是以文壇盟主的身份強調金代文學傳(chuan) 自北宋,出身正統。

  《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又名《翰苑英華中州集》,收錄金代詩詞約2000多首,並且給250多位詩人撰寫(xie) 小傳(chuan) ,體(ti) 現了元好問整理接續文學史脈絡的自覺意識。

  在編撰體(ti) 例上,《中州集》以天幹為(wei) 編號分領十集,一集一卷,卷首載金顯宗、金章宗詩各一首。其中,從(cong) 甲集到庚集這七卷,大致以作者時代先後為(wei) 序,編選金初至金末較為(wei) 知名的109位詩人的詩作;辛集、壬集兩(liang) 卷,則有“別起”二字,於(yu) 前七集收錄的詩人之外,又編選了金代名聲不顯之129位詩人的詩作;癸集則列“三知幾”等幾類,卷末“附見”收錄的是元好問父親(qin) 與(yu) 其兄詩,體(ti) 現出分類而論的特點。不難看出,全書(shu) 體(ti) 例不盡一致,應當不是同時編選而成。

  在選錄標準上,《中州集》多選普通詩人的作品而非名家作品,多選金初和金中葉的作品而非金末詩作,有以詩存人之意,即存其詩以使作者表於(yu) 後世,蘊含著元好問努力保存金源一代文化的苦心。在清代郭元釪編選的《全金詩》問世之前,《中州集》是收集金代詩作最全的總集。金詩得以傳(chuan) 世,元好問功不可沒。

  03

  文脈無南北,皆在《中州集》

  《中州集》的編選體(ti) 現出元好問樸素的中華民族觀念。“中州”,在古時指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自古以來是正統的象征,元好問以“中州”為(wei) 名收錄北方各民族詩人的詩作體(ti) 現了“不辨夷夏”的大民族觀,正如南宋末年大臣家鉉翁《題中州詩後》言:“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雖在萬(wan) 裏外,皆中州也。”

  在收錄詩作上,《中州集》選錄了部分南宋詩人奉使留金詩。家鉉翁《題中州詩集後》即說:“而宋建炎以後,銜命見留與(yu) 留而得歸者,其所為(wei) 詩與(yu) 其大節始終亦複見記。”

  《自題中州集後五首·其五》中即言:“平世何曾有稗官?亂(luan) 來史筆亦燒殘。百年遺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淚看。”這首詩意思是說,金代在太平盛世時沒有派人搜集史料、采集詩歌,而戰亂(luan) 一起,許多珍貴的史料都散佚殘缺,元好問自覺擔負起稗官采風的職責,將殘存的部分詩篇編定成集,保存下來,希望後世之人能夠認識到這百年遺稿(《中州集》)的珍貴價(jia) 值。

  以詩傳(chuan) 人,以人傳(chuan) 詩,以詩傳(chuan) 史。作為(wei) “當代人”編“當代詩”,元好問的《中州集》具有極高的文學史料價(jia) 值。《中州集》中的詩人小傳(chuan) ,不僅(jin) 保留了詩人的生平,還記錄了時人,包括編者對該詩人詩作的評價(jia) ,兼有傳(chuan) 記和詩話的雙重性質。金詩的流變、傳(chuan) 承以及當時重大曆史事件也有記錄。因此,清代學者王士禛高度評價(jia) :“元裕之撰《中州集》,其小傳(chuan) 足備金源一代故實。”

  元好問“以詩存史”的編選思路,也為(wei) 後世文人所效仿。錢謙益的《列朝詩集》、黃宗羲等的《宋詩鈔》、陳焯的《宋元詩會(hui) 》、徐倬的《全唐詩錄》,都是效仿《中州集》的編選思路而成的。

  (作者簡介:左誌南,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楊鵬威,西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