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樂作橋歌為媒 港澳台學生演繹中華詩詞中的“他”和“她”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詩樂(le) 作橋歌為(wei) 媒 港澳台學生演繹中華詩詞中的“他”和“她”
作者 朱賀
竹笛曲調悠揚,古箏聲聲清脆,大提琴低吟淺唱……20日晚,由中央音樂(le) 學院港澳台學生參與(yu) 策劃、創作、表演的情境式音樂(le) 會(hui) ——“詩詞中的‘他’和‘她’”在北京上演,吸引百餘(yu) 位觀眾(zhong) 到場觀看。
從(cong) 出自詩經的《桃夭》《蓼莪》,到李白、蘇軾的經典詩詞,再到孔尚任的《桃花扇》,流傳(chuan) 數百上千年的中華名篇化作歌聲、器樂(le) 聲、吟唱聲,在該校演奏廳中婉轉飄揚,演繹成動人的愛情故事,發出跨越古今的回響。
香港出生、廣東(dong) 成長的“00後”學生吳洺蕙是這場音樂(le) 會(hui) 的策劃人之一。她向中新社記者介紹,演出分四幕,以《關(guan) 雎》《春望》《夜雨寄北》《春江花月夜》等詩詞串聯起古時男女初遇、分離、相思、團圓的故事。除了琵琶、二胡、古箏等民族樂(le) 器,也加入小提琴、鋼琴等作伴奏,同時引入詩詞吟唱、昆曲表演、男女聲獨唱等形式,“是一場東(dong) 西交融、古今匯通的跨界演出”。
就讀於(yu) 民樂(le) 係的吳洺蕙,在音樂(le) 會(hui) 中以簫伴奏。父親(qin) 是香港的製笛師,母親(qin) 來自民間音樂(le) 獨具特色的廣東(dong) 潮汕,吳洺蕙說自己在民族音樂(le) 的浸潤中長大。來到中央音樂(le) 學院求學,老師在演奏教學中常以書(shu) 法的運筆發力作類比,讓她對中華文化的通融有了直觀感受;欣賞昆曲表演,盡管對唱詞內(nei) 容不甚了解,“但就是能產(chan) 生一種奇妙的情緒共鳴”。
“厚重也動人,這是中華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吳洺蕙說。
台上,來自台北的司宇辰用二胡為(wei) 多首曲目伴奏。他隨曲調轉變情緒,時而眉頭緊皺、神色凝重,時而表情舒展、麵帶笑容。數次陪家人探親(qin) 、隨台灣新竹民樂(le) 團體(ti) 來大陸演出,他充分感受大陸曆史人文,決(jue) 定報考中央音樂(le) 學院,如今已讀至碩士研究生二年級。
自10多歲起練習(xi) 二胡,司宇辰對曲目中秦腔、河南小曲、揚州小調的發源地充滿好奇;結識了天南地北的大陸朋友,了解各地民俗,他的想象變得具體(ti) ;今夏學校組織到揚州演出,聆聽當地樂(le) 人帶來非遺表演,讓他有扣人心弦之感。司宇辰說,民族音樂(le) 根在大陸,“能直接觸摸到這些具有地方風格性的音樂(le) ,真的很幸運。”
演出當天是澳門回歸祖國24周年,音樂(le) 會(hui) 特以《澳門·香山》作尾聲。來自澳門、與(yu) 特別行政區同歲的蔡曉琳向記者介紹,該曲目歌詞出自明代文人湯顯祖筆下的香山嶴(今澳門),相傳(chuan) 他曾到此遊曆。
練習(xi) 古箏已近20年,蔡曉琳說,這件民族樂(le) 器承載了她大部分的快樂(le) 和難過。演奏技巧不斷精進,也加深了她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與(yu) 喜愛,“比如彈一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一定要讀懂蘇軾的豁達與(yu) 灑脫。”
此外,特別受邀參加演出的小提琴手大衛·裏維拉(David Rivera)來自墨西哥。來中國學習(xi) 三年,他用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記者,這裏既有曆史悠久的傳(chuan) 統樂(le) 器,也有頂尖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很多元、包容的國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