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建設邁新步 港人更添獲得感
中新社香港12月25日電 (戴夢嵐 陳曉嫻)臨(lin) 近歲末,香港市民譚小姐忙著準備去深圳過新年假期。她告訴記者,今年自己大部分周末時間都在深圳度過,還注冊(ce) 為(wei) 知名倉(cang) 儲(chu) 式超市會(hui) 員,“這種超市東(dong) 西便宜,貨品豐(feng) 富,‘北上’遊玩是香港人的放假好選擇。”
自年初香港和內(nei) 地全麵恢複通關(guan) 後,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成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wei) 香港市民增添獲得感的一個(ge) 案例。一年來,大灣區創科合作、互聯互通、社會(hui) 民生融合等領域亦呈現乘勢而上的發展態勢。
談起今年大灣區創科合作的亮點,香港特區立法會(hui) 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對記者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實現數據跨境流動。”
邱達根介紹,今年6月,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ye) 局與(yu)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署《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日前,《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香港)個(ge) 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實施指引》公布,為(wei) 數據跨境流動提供了更具體(ti) 、清晰的操作指南。
他分析道,這些政策安排將為(wei) 跨境金融、跨境醫療等提供數據支撐。例如,大灣區內(nei) 地居民來港就醫,香港醫生通過跨境數據可以了解病人過往病史,提供更精準的治療;香港居民赴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經商,如需辦理貸款,內(nei) 地金融機構可查詢其香港征信情況,簡化審批程序。他說:“很高興(xing) 看到多年來推動的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實現突破。”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河套成為(wei) 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後大灣區第四個(ge) 重大合作平台,為(wei) 香港創科發展注入新動能。邱達根說,期待未來河套合作區促進科研人才、資金、物流更好跨境流動,通過政策創新釋放發展潛力。
在互聯互通方麵,今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恢複通車、“港車北上”實施、“經珠港飛”開通等政策舉(ju) 措亮點頻出,進一步便利兩(liang) 地人員往來。
香港浸會(hui) 大學會(hui) 計、經濟及金融學係副教授麥萃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經珠港飛”開通後,旅客既可享受香港機場國際航線豐(feng) 富的長處,也可利用珠海機場通達近90個(ge) 內(nei) 地機場航點的優(you) 勢。雖然疫情對航空業(ye) 造成很大影響,但是香港仍然保持著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經珠港飛”將幫助香港機場拓展內(nei) 地客源,也有助珠海機場吸引客流,對兩(liang) 地來說互惠互利。
年終之際,香港多家媒體(ti) 發起“2023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評選”活動,粵港推出政務服務“跨境通辦”赫然在目,成為(wei) 候選大事之一。今年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ye) 局與(yu) 廣東(dong) 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兩(liang) 地分別提供超過50項網上“跨境通辦”政務服務,便利市民和企業(ye) 。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hui) 副主任、香港特區立法會(hui) 議員、香港工會(hui) 聯合會(hui) 理事長黃國對記者表示,一年來,政務服務“跨境通辦”、“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粵港合作推動跨境安老等社會(hui) 民生領域融合發展政策,讓香港市民切身感受到大灣區建設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希望未來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和香港加快政策、規則、標準對接,讓“同城化”的生活圖景盡快實現。
明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迎來公布5周年,香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將站上新起點。每周往返深圳兩(liang) 三次的陳先生期待與(yu) 內(nei) 地企業(ye) 繼續深入合作,亦冀望實現香港工作、“北上”生活,“到時候‘北上’養(yang) 養(yang) 花、種種菜,體(ti) 驗作為(wei) ‘大灣區人’的一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