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屢創新低,今年還是暖冬嗎
□ 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隻有統計整個(ge) 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
□ 後冬(2024年1月至2月),除內(nei) 蒙古東(dong) 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今年12月份,全國經曆了前期持續偏暖、後期急劇降溫的“過山車”式氣溫起伏。在接連兩(liang) 輪大範圍雨雪天氣影響下,12月12日,中國氣象局時隔10年再次發布冰凍預警;12月16日,發布今冬首個(ge) 低溫黃色預警。隨後,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屢創新低。不是說今年是最暖年嗎,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冷?
氣象監測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3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但從(cong) 14日開始,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開始自西向東(dong) 影響我國,有95個(ge) 國家氣象站點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20℃,10個(ge) 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8℃的麵積約596.7萬(wan) 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62.2%。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徐珺介紹,雖然強寒潮過程目前已結束,但我國大部仍被強大的冷高壓主體(ti) 控製,冷的基調仍將繼續,氣溫持續偏低。
今年秋季被判定為(wei) 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我國北方氣溫異常偏高,多地冬天集體(ti) “遲到”。10月下旬,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就綜合分析研判,預計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1月初,全國683個(ge) 氣象觀測站最高氣溫突破當地11月曆史極值。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今年冬天肯定是個(ge) 暖冬。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zhuan) 家周兵介紹,談及某年、某個(ge) 季節或某個(ge) 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確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來確定。“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而暖冬或寒冬的時間尺度是季節,時間尺度較長。隻有統計整個(ge) 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周兵說。
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月份至10月份關(guan) 鍵區海溫指數呈現快速增暖持續趨勢,已經連續5個(ge) 月超過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強度為(wei) 中等,類型為(wei) 東(dong) 部型,並將持續到明年春季。
厄爾尼諾會(hui) 讓暖冬概率增大,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冷?周兵表示,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仍較為(wei) 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數據顯示,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冬季是暖冬。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那年冬季我國平均氣溫是-2.3℃,較常年同期偏高1.1℃,是自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五高。
厄爾尼諾不等同於(yu) 暖冬,寒潮也並未“打臉”厄爾尼諾。科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ti) 增加、東(dong) 亞(ya) 冬季風減弱、火山和太陽活動等都是可能導致暖冬的原因。“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hui) 有階段性的寒冷,寒潮來襲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會(hui) 出現。”周兵說。
接下來還會(hui) 冷嗎?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後冬(2024年1月至2月),東(dong) 亞(ya) 冬季風強度總體(ti) 偏弱,除內(nei) 蒙古東(dong) 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氣象專(zhuan) 家提醒,氣溫預測往往隻能給出偏暖或偏冷的趨勢。對公眾(zhong) 而言,無論是暖冬還是寒冬,都需及時關(guan) 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適時添衣保暖,做好防護措施。(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