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書法文脈與上海城市精神
作者:張立行
如果有史家寫(xie) 上海書(shu) 法展覽史的話,2023年應是其中一個(ge) 精彩的篇章。繼中華藝術宮成功推出《曆史的星辰——近現代海派書(shu) 法大展》,程十發美術館又推出《百年誰斷——近現代帖學的振興(xing) 暨沈尹默、潘伯鷹、白蕉書(shu) 法學術特展》。兩(liang) 個(ge) 規模空前的書(shu) 法藝術展,從(cong) 不同維度梳理了海派書(shu) 法藝術的文脈,展示了海派書(shu) 法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進程與(yu) 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之間緊密的聯係。
《曆史的星辰》大展側(ce) 重於(yu) 對近現代海派書(shu) 法藝術進行全方位的曆史回顧;《百年誰斷》特展則在“溯源”之外,也強調“呈新”,著重探討當代上海書(shu) 法家對傳(chuan) 統海派書(shu) 法藝術的接續、發揚與(yu) 光大。
《百年誰斷》特展從(cong) 帖學發展的角度切入,濃墨重彩地呈現沈尹默、潘伯鷹、白蕉三位帖學大家以及與(yu) 他們(men) 同時代的魯迅、豐(feng) 子愷、葉恭綽、於(yu) 右任、黃賓虹、徐悲鴻、吳湖帆、謝稚柳等書(shu) 家的作品,又專(zhuan) 辟“景賢思齊”章節展現改革開放後陸續嶄露頭角的當代海派名家周慧珺、洪丕謨、韓天衡等的作品,使觀者對海派書(shu) 法藝術的過去與(yu) 當下、傳(chuan) 統與(yu) 革新、經典與(yu) 創造、繼承與(yu) 開拓等課題有了更為(wei) 完整、係統、真切的了解。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書(shu) 法的發祥地,海派書(shu) 法曾領全國風氣之先。海派書(shu) 法的發端、形成、發展,與(yu) 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在江南的文化版圖中,杭州、蘇州、揚州等曾各領風騷,在社會(hui) 經濟和人文傳(chuan) 統方麵具有強大的輻射能力。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以後,經濟的外向性、開放性、國際化,優(you) 秀移民的大量導入,使得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外來文化在這裏相遇融合,文化市場勃興(xing) ,上海彰顯出作為(wei) 新崛起的現代江南大都市的強大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
上海的現代化進程,一是得益於(yu) 全方位開放,二是在文化上呈現出巨大的包容性。上海學研究專(zhuan) 家周武認為(wei) ,開放與(yu) 包容互為(wei) 表裏。因為(wei) 開放,所以包容。正是在這種開放與(yu) 包容之中,上海孕育並展現出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文化襟懷和文化氣度。這種在曆史中形成的襟懷和氣度,成為(wei) 一種“傳(chuan) 奇性魅力”,彌散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裏,並造就了上海人特有的格局。今天我們(men) 所說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就是對曆史上上海特有的襟懷和氣度的補充和完善。
在上海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中應運而生的近現代海派書(shu) 法,表現出多元、創新、豐(feng) 富的樣貌。海派書(shu) 法既根植於(yu) 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又不拘成法,博采眾(zhong) 長,銳意進取。海派書(shu) 法碑帖相融,古今兼匯,雅俗並舉(ju) ,新舊共存。尤其值得關(guan) 注的是,當時雲(yun) 集上海的海派書(shu) 法家大多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人,他們(men) 感召於(yu) 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紛紛從(cong) 各地匯聚黃浦江畔,借助上海更為(wei) 開闊的中西文化視野和上海“藝術家自由職業(ye) 的進程,以及由藝術社團、藝術傳(chuan) 媒、藝術市場、藝術教育組構而成的龐大運作網絡,實現了曆史性的轉型”,形成了近現代最具影響力的海派書(shu) 法。其陣容之浩瀚,風格之紛繁,得時代變革風氣之先的聲勢,均遠超此前任何時代的任何流派。來自各地的人才優(you) 勢與(yu) 上海各種資源,可以說相得益彰。幾代數量眾(zhong) 多的優(you) 秀海派書(shu) 法家,構成了海上書(shu) 法人才的高地,一個(ge) 個(ge) 響亮的名字和他們(men) 的作品,在近現代中國書(shu) 法藝術的星空裏閃耀光芒。
改革開放後,海派書(shu) 法進入了新的繁榮期。上海書(shu) 法在繼承傳(chuan) 統海派精髓的基礎上,在藝術創作、藝術展覽、藝術交流、人才培養(yang) 、曆史的梳理和理論研究等各個(ge) 方麵碩果累累。海派書(shu) 法曾兩(liang) 次進京展覽,讓各界人士對當代海派書(shu) 法和海派書(shu) 法家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一係列高質量的書(shu) 法專(zhuan) 題性創作、展覽、學術研究項目如《全國第三屆冊(ce) 頁書(shu) 法作品展》《全國第五屆草書(shu) 作品展覽》《初心·前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書(shu) 法名家特展》、成立長三角書(shu) 法發展聯盟等活動風生水起,彰顯了上海在全國書(shu) 法創作、展示、研究領域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開創了海派書(shu) 法藝術的新局麵。
“用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美術史論學者徐建融認為(wei) ,這個(ge) “古人”就是傳(chuan) 統,這個(ge) “自己”不僅(jin) 指藝術家的個(ge) 性,也包括藝術家此時此地的時代性、地域性。對於(yu) 當代海派書(shu) 法家來說,書(shu) 法創新的道路是多元的,而對於(yu) 傳(chuan) 統的繼承是最重要的一元。因此,《百年誰斷》特展設置了“景賢思齊”章節,將近現代海派書(shu) 法的傳(chuan) 統與(yu) 當下的上海書(shu) 法創作貫穿起來,可以說意味深長。
上海中國畫院原院長程十發曾經說,作為(wei) 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家,他的作品當然要有深厚的中國畫傳(chuan) 統功力,但還應該“具有現代性並反映都市特有的意趣,最好還有些國際化傾(qing) 向”。這雖是對上海的國畫家而言,但對上海的書(shu) 法創作者來說,何嚐不是如此。當代海派書(shu) 法家,首先應該對中國書(shu) 法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抱有敬畏之心,對傳(chuan) 統藝術、傳(chuan) 統文化的各個(ge) 領域有所了解和傳(chuan) 承,熟練掌握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法的基本功。當然,身處上海這座吐納世界藝術風雲(yun) 的國際化大都市,當代海派書(shu) 法家的藝術視野應該更開闊些,創作思維應該更活躍些,以更大的激情與(yu) 胸襟去探索海派書(shu) 法藝術表達的更多可能性,將當代海派書(shu) 法藝術推向更為(wei) 廣闊的新境界,更好地展現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張立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