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改編熱中的“不變”與“必變”如何把握

發布時間:2023-12-28 11:26:00來源: 文匯報

  作者:宣 晶

  電視劇《繁花》昨晚首播,王家衛、胡歌攜手呈現金宇澄筆下的阿寶的別樣人生。曆經三年的創作打磨,這部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電視劇終於(yu) 直麵觀眾(zhong) 。今年,多部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都有著不俗市場反響,翻騰著時代浪潮的《人生之路》、凝聚人間悲喜的《熟年》、放飛想象力的《三體(ti) 》等被搬上熒屏,經過創作者們(men) 對人物角色、故事情節的補充及延展,帶給觀眾(zhong) 新的體(ti) 驗。基於(yu) 文學作品的舞台創作亦精彩紛呈:小說《千裏江山圖》被改編成廣播劇和評彈,同名話劇也在緊張創排之中;滬語版舞台劇《長恨歌》近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引起觀眾(zhong) 熱烈反響,決(jue) 定加演兩(liang) 場;音樂(le) 劇《安娜·卡列尼娜》《唐璜》近期都將登上申城舞台……

  從(cong) 文學IP中汲取養(yang) 分的同時,改編作品如何以更加開闊的視角進行藝術再創造?專(zhuan) 家認為(wei) ,既要有汲取原著精髓的“不變”,也應有改編轉化過程中的“必變”。“文學作品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許多觀眾(zhong) 是帶著強烈訴求來觀看表演的,這是IP改編與(yu) 全新創作最大的差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jun) 說。有28部戲根據小說或影視劇改編的他強調,改編是一個(ge) “破”與(yu) “立”辯證的過程,必須把握好火候。“改編不能單純把原著當成市場基礎,而是要選準角度、創新表達。盡管我們(men) 對文學富礦的挖掘越來越深入,但創作者始終要留著一根‘爬上來’的繩子,才能與(yu) 觀眾(zhong) 保持良好的情感鏈接。”

  謹慎“量體(ti) 裁衣”,也要勇敢闖出新路

  文學IP寶庫為(wei) 影視和舞台創作提供了多種類型、多元風格的高質量文本來源。

  當下,文學作品影視化進入了爆發期。《2020—2022年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藍皮書(shu) 》顯示,自2020年到2023年第一季度,取材自閱文、晉江、起點、番茄等文學網站的影視改編作品有70餘(yu) 部。近三年豆瓣參與(yu) 評分人數最多的前10部國產(chan) 劇中,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高達9部。

  文學改編也是國內(nei) 外演藝舞台的常態。比如,舞劇《安娜·卡列尼娜》《葉甫蓋尼·奧涅金》是艾夫曼芭蕾舞團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根據阿加莎·克裏斯蒂小說改編的懸疑劇常演不衰,陝西人藝改編自《白鹿原》《塵埃落定》的話劇大受歡迎,《紅樓夢》《聊齋》等經典名著都是戲劇創作的優(you) 質資源。12月22日,改編自列夫·托爾斯泰巨著的俄語音樂(le) 劇《安娜·卡列尼娜》登陸北外灘友邦大劇院。2016年,此劇剛推出就獲得了俄羅斯“最佳音樂(le) 劇”類別中的“本季熱門”“觀眾(zhong) 之星”等獎項。法語原版音樂(le) 劇《唐璜》將於(yu) 明年1月亮相上海文化廣場,該劇由法國作曲家費利克斯·格雷創作,20年來熱演不衰。節奏感強烈且夢幻的弗拉明戈舞蹈和色彩明麗(li) 的吉他音階,以及偶爾穿插其間的西班牙語歌曲,使得這部音樂(le) 劇充滿了濃鬱迷人的西班牙風情。

  專(zhuan) 家指出,盡管文學IP很有誘惑力,但改編創作者需要精準定位。通常來說,電視劇改編看重長篇小說,期待在內(nei) 容體(ti) 量上有更大的挖掘空間;舞台劇轉化則偏愛中短篇小說,有限的表演時長渴求直擊內(nei) 心的力量;還有些文學經典並不適合改編成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為(wei) 藝術創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幫我們(men) 解決(jue) 了作品從(cong) 無到有的難題,但藝術創作必須符合自身的特點。”喻榮軍(jun) 透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把《英雄兒(er) 女》改編成舞台作品時,重寫(xie) 量達到70%至80%,幾乎顛覆了原作。“與(yu) 巴金小說《團圓》、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相比,舞台劇在表達方式上是不一樣的。麵對當下的青年觀眾(zhong) ,我們(men) 要重新思考如何塑造英雄、弘揚精神。”

  在改編轉化的過程中,創作者不僅(jin) 要謹慎地“量體(ti) 裁衣”,還要勇敢地闖出新路。中福會(hui) 兒(er) 童藝術劇院在選材時,從(cong) 兒(er) 童視角來評判文學IP的深度和廣度,用動物形象重組改編了《唐吉訶德》《巴黎聖母院》等名著,演出場次達230場。上海滑稽劇團改編《官場現形記》《啼笑因緣》等,注重尋找作品與(yu) 上海有關(guan) 的鏈接點,從(cong) 細微處挖掘喜劇要素。《千裏江山圖》是近期熱門的文學IP之一,先後被改編成廣播劇和評彈,話劇和電視劇正在創作中。在作家孫甘露看來,廣播劇的聲音是一種特殊樣式,它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評彈鏈接著遠去的年代、過往的記憶,是非常特別的改編版本;小說中有很多一筆帶過,影視的難點則在於(yu) 正麵呈現含蓄之處。“好的改編既要善於(yu) 提煉,也要有‘藏’的方法,更要尊重改編主體(ti) 的創作規律。”

  長效機製,推動文學IP與(yu) 藝術創作破圈融合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布“龍年大劇看總台”片單,38部新劇將陸續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其中包括多部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重磅作品:既有根據作家陳彥、徐則臣、阿來等同名小說改編的《主角》《北上》《塵埃落定》;又有根據亦舒作品改編的《承歡記》《玫瑰故事》;還有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球狀閃電》,將觀眾(zhong) 的期待值拉滿。

  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除了各大文學獎項的獲獎作品之外,還有大量作品值得去關(guan) 注。“觀眾(zhong) 在找好戲,好戲也在找觀眾(zhong) 。受眾(zhong) 群體(ti) 越來越細分,為(wei) 演藝市場帶來了巨大變化。”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遴選委員會(hui) 副主任吳孝明認為(wei) ,解決(jue) “尋找”之困局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常態長效機製,推動“文學IP與(yu) 藝術創作破圈融合,賦能轉型”。

  2023年初,文化和旅遊部發布《2023—2025舞台藝術創作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遴選適宜舞台轉化的優(you) 秀文學作品,不定期向主管部門、文藝表演團體(ti) 和劇作家進行推介,拓寬優(you) 秀劇本來源。”今年6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編製印發的《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舞台藝術和群眾(zhong) 文藝創作行動計劃(2023—2025)》將“加強文學(影視)成果轉化”列入創作保障措施。“文學作品是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源泉、原材料,需要通過咀嚼、再加工,為(wei) 舞台轉化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學IP。”上海市作家協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馬文運指出,文學IP要建立起麵向藝術生產(chan) 源頭的推介機製,提供書(shu) 單,舉(ju) 辦沙龍、茶話會(hui) 、朗讀會(hui) 等,提升優(you) 秀作品的“能見度”,充分挖掘文學的魅力與(yu) 潛力。(宣晶)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