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時代風雲變幻中的個體生命,講述“何以中國”

發布時間:2023-12-28 11:26: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唐 俊

  當前,紀錄片的國家相冊(ce) 價(jia) 值已深入人心。紀錄片為(wei) 國家和民族留存影像檔案,不僅(jin) 是記錄當下可感可觸的社會(hui) 現實,亦需反映漸行漸遠的曆史世界。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yu) 和平性。炎黃子孫的生存方式、精神信仰、審美意識、儀(yi) 軌製度等從(cong) 何而來、何以如是?在愈來愈重視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新時代,亟需包括紀錄片在內(nei) 的各種文藝作品對此予以回應、解答。近日播出的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台創作的紀錄片《何以中國》,既是對“何以中國”這一重大文化命題的回應,亦是海派紀錄片的又一次創新之舉(ju) 。

  探索全新領域,以影像敘事溯源中華文明

  中國是曆史題材紀錄片生產(chan) 大國,但所涉及的時間域仍有限,極少有作品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為(wei) 遙遠的上古時代,因為(wei) 這不僅(jin) 存在文獻史料較為(wei) 缺乏的問題,更麵臨(lin) 著難以影像化表現的拘囿。

  而《何以中國》構築了恢宏的體(ti) 例,由秦漢王朝上溯夏商周三代,直至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之交,以非虛構影像敘事全方位講述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史,係統追溯中國的根脈、源起以及多元一體(ti) 的發展。打造一部影視化的早期中華簡史,展現“何以中國”的深刻內(nei) 涵,這對長於(yu) 現實題材的海派紀錄片而言,是具有標誌性意義(yi) 的創新拓展與(yu) 創作進階。

  承繼紀實精神,基於(yu) 考古實證的模擬複原

  海派紀錄片的稱謂始於(yu) 20世紀90年代初,在以美學變革、視角下移為(wei) 核心的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中,上海電視台創作的一係列優(you) 秀作品廣受關(guan) 注。海派紀錄片倡導紀實主義(yi) 精神,主張通過參與(yu) 觀察、跟蹤拍攝,以形聲一體(ti) 的影像敘事呈現生活原生態,反映客觀事物的原貌。

  當今,在講述無法實拍的遠古歲月時,中外紀錄片普遍引入戲劇美學手法進行展演。《何以中國》也通過演繹手段建構影像體(ti) 係,但海派紀錄片所倡導的紀實精神、寫(xie) 實品格仍蘊含其中,這表現為(wei) 敬畏曆史、尊重事實,追求一種高精度的、基於(yu) 考古實證的模擬複原。創作團隊不滿足於(yu) 大多數曆史紀錄片中大體(ti) 近似的情景仿真,也沒有因寫(xie) 實困難重重轉而進行寫(xie) 意化呈現,而是緊緊依托與(yu) 遠古對話的關(guan) 鍵媒介——文物,選擇了曆經艱辛的田野拍攝(3年跑了230多個(ge) 點位)和嚴(yan) 謹的模擬複原創作,以影像化呈現出中華文明搖籃期和童年期的真實圖景。

  《何以中國》組建了強大的學術顧問團,立足於(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進行影像構建,從(cong) 而使作品擁有了堅實的文獻基礎和事實依據,並具象體(ti) 現於(yu) 片中的大量細節之中。除了代表性文物展示外,幾乎每一幕模擬敘事場景中都蘊含著考古實證。

  例如在《秦漢》一集中,胡歌出演懸泉置嗇夫弘,他全身的裝束都按西漢陶俑製作,連頭巾、帽子係帶的方式也有真憑實據,所書(shu) 寫(xie) 的漢簡以及使用的毛筆、書(shu) 刀、研墨石等均按照考古實物複原。這種基於(yu) 考古實證複原的細節遍布全片,如器具的擺放陳列、服飾的造型穿戴、圖紙的繪製樣式等。僅(jin) 根據考古成果複原製作的服裝就達2000多套、道具達3600多件,這背後是精益求精的付出。這種模擬複原雖然在美學上不同於(yu) 紀實性攝錄,但創作精神相通,銖積寸累的堅持終能形成強大的寫(xie) 實力量,彌散出真實的魅力。

  注重微觀視角,以小人物代入大曆史書(shu) 寫(xie)

  在《何以中國》展示的博大曆史圖卷中,宏觀視角自不可少,但創作者也非常注重微觀視角的表達,並將兩(liang) 者有機相融。回顧上海電視台《紀錄片編輯室》欄目開辦之初,即以“追蹤改革大時代、講述人生小故事”為(wei) 定位,這奠定了海派紀錄片關(guan) 注社會(hui) 大背景下普通人情感和命運的文脈。雖然今天的海派紀錄片題材較30年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但這種創作精神和文脈賡續至今。《何以中國》常用小敘事牽動大敘事,以個(ge) 體(ti) 故事為(wei) 切口,自然代入到大曆史的書(shu) 寫(xie) 之中,宏觀與(yu) 微觀的轉換自然,形成了散文化、詩意化的講述方式。

  在通史綜述型的曆史文化類紀錄片中,主角大都是帝王將相、大師鴻儒、傳(chuan) 奇人物,普通個(ge) 體(ti) 通常不具可見性。而在《何以中國》裏,除了風雲(yun) 顯赫者之外,還出現了一批小人物形象,他們(men) 在自己的時代籍籍無名,卻冥冥中成了後世人們(men) 追溯曆史的引路者。如在漢代絲(si) 綢之路上擔任郵驛小吏的弘、在戍邊部隊服役的轉、秦國的底層士兵兄弟黑夫和驚,以及仰韶文化時期的西坡青年、淩家灘青年等先民形象,他們(men) 因漢簡公文、木牘家信、器皿墓葬等的出土而為(wei) 後世發現或推測,得以“透物見人”,穿越時空向現代觀眾(zhong) 講述浩渺往事,表達思緒情感,描繪日常生活,並與(yu) 曆史相勾連。

  《何以中國》的微觀視角,使其具備了一種不同於(yu) 宏大高遠的曆史敘事風格,觀眾(zhong) 得以窺見不同曆史時期的世事百態,感受時代風雲(yun) 變幻中的個(ge) 體(ti) 生命,既有金戈鐵馬、生離死別,也有溫柔婉約、脈脈深情,筆觸細膩動人,有效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該片導演幹超的職業(ye) 生涯就起始於(yu) 《紀錄片編輯室》,《何以中國》的美學形態和題材類型雖與(yu) 之全然不同,但依然閃爍著海派創作理念的星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為(wei) 紀錄片創作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寶庫。運用影像化手段發掘和展現厚重文明積澱,發揮紀錄片公共教育的功能,使一代代人知來處、明根源、增自信,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應有的責任與(yu) 擔當。對具有濃重都市印記的海派紀錄片而言,亦打開了可持續探索和創新的廣闊空間。

  《何以中國》通過精美的文物展示、細致的模擬複原、鮮活的故事講述,將原本枯燥的考古材料活化為(wei) 一幕幕可影像化的曆史場景,引發觀眾(zhong) 的共鳴、回味與(yu) 思索。該片為(wei) 海派紀錄片的曆史題材創作開拓了新領域,構建了一個(ge) 閃亮的節點。

  (作者係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廣播電視學係主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