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立德樹人的“北京樣板” 讓青年遇見“京”彩文化

發布時間:2024-01-03 16: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京有近百所高校,師生對文化精品有巨大的需求;首都有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更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它的精彩需要年輕人感知、傳(chuan) 承、挖掘,再豐(feng) 滿。

  2023年5月,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市委教育工委創新推出了“‘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通過“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誌願行、園區行”6項機製的14個(ge) 項目,把北京的高校師生與(yu) 首都的厚重文化連接得更加緊密,開創了文化育人的嶄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樹人的“北京樣板”。

  在7個(ge) 多月的時間裏,數千場活動覆蓋參與(yu) 試點的16所高校,通過“一校一策”模式,把文化送進校園、請師生走出校門,讓年輕人沉浸式體(ti) 驗首都文化;年輕人的活力、奇思妙想又給文化中心的建設增添了青春的顏色,超過20萬(wan) 年輕人與(yu) 北京的文化深度連接。

  紅色、信仰,讓大思政課更加鮮活

  在2023年年底舉(ju) 行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成果展示活動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博士生焉禎見到了李大釗先生的孫女李樂(le) 群,她把一本名為(wei) 《新青年覺醒年代研學行專(zhuan) 號》的文集送給了李樂(le) 群,這本冊(ce) 子集結了她和同學參與(yu) “紅色行”的記憶,封麵用了百年前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元素。

  2023年暑假,焉禎和北京另外6所高校的同學參加了“覺醒年代”研學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yu) 紅色文化研學項目,11支研學團隊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以下簡稱“早期館”)的指導下開展一係列特色研學活動。

  “早期館”還為(wei) “覺醒年代”研學行成立了“守常研究院”,特邀中國李大釗研究會(hui) 會(hui) 長朱善璐擔任名譽院長,聘請李大釗研究專(zhuan) 家侯且岸為(wei) 首任院長,《李大釗年譜》作者楊琥等17位活躍在學界的中青年學者為(wei) 特聘研究員,組成學術顧問團,為(wei) 研學項目提供學術指導。

  焉禎把這份研學經曆稱之為(wei) 在北大紅樓探究“第二個(ge) 結合”。她說,穿行在北大紅樓等蘊藏著記憶和文化的紅色空間中,她沉浸在早期馬克思主義(yi) 者奮鬥的時光和歲月。

  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中,“馬克思主義(yi) 如何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焉禎關(guan) 注的重點,在“覺醒年代”研學行,她承擔了“‘第二個(ge) 結合’的耦合機製”這一子課題。

  焉禎回憶說,在參訪紅樓的過程中,她對史料的發現就像“轉角遇到愛”,她總能在各種地方遇到新材料,比如與(yu) 李大釗相關(guan) 的回憶錄和證明材料,是她在校內(nei) 求而不得的。在“研學行”的過程中,常能“邂逅”一些有助於(yu) 研究思考的史料,令她如獲至寶,也拓展了她的思考與(yu) 研究。

  在不少參與(yu) 的人看來,行動計劃充分挖掘首都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京華大地成為(wei) “大思政課”的最佳課堂,提高了文化育人和大學自身文化建設的高度。

  北京工業(ye) 大學以“‘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為(wei) 依托,拓展學生青馬班的“大思政”教育平台。2023年暑期,學校組織“信仰行——生動實踐麵對麵”等活動,帶著學生青馬班走出校門,探訪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亦莊無人車試驗區、亮馬河風情水岸……學生對北京的“四個(ge) 中心”建設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除了走出去,還有請進來。北京工業(ye) 大學通過“生動實踐麵對麵——‘建功新時代’百姓宣講”係列活動,邀請了6位來自各行各業(ye) 的宣講員為(wei) 學生宣講。宣講員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以身邊故事、榜樣力量和青春風采為(wei) 師生呈現了生動而深刻的思政課。

  沈自友是北京工業(ye) 大學的教師,“信仰行”活動結束後,他收集了學生的感悟:“小人物從(cong) 不是大時代的被動接受者”“我在社會(hui) 大課堂中收獲了別樣成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有我們(men) ”……“文字中透露出的熱情和溫度,讓我感受到‘信仰行’活動給同學們(men) 帶來的深刻影響。”沈自友說。

  身邊的大師,嗬護年輕人藝術創意

  劉鵬博是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學生,也是學校北國劇社的成員。2023年10月17日,她參與(yu) 演出的學生版話劇《雷雨》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上演,現場好評如潮。這場演出幾乎所有演職人員都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在演出前的兩(liang) 個(ge) 多月裏,同學們(men) 接受了北京人藝唐燁導演團隊的全方位訓練,年輕人的創意給人藝的經典劇目帶來了青春的氣息。

  這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文藝行”大團小團手拉手結對共建項目的重要成果。“文藝行”改變了過往藝術進校園的單向輸出模式,通過北京高品質的藝術團體(ti) 對接高校文藝社團的模式,讓首都豐(feng) 厚的藝術資源直接滋養(yang) 高校文藝社團。北京人藝對接北師大北國劇社排演的學生版《雷雨》就是這一領域的經典案例。

  北師大北國劇社與(yu) 北京人藝是有淵源的,1986年劇社成立時,曹禺先生就曾題詞:“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yu) 君”。

  唐燁導演也是北京人藝最新版《雷雨》的導演。2023年夏天,她麵對的是一群非專(zhuan) 業(ye) 演員,但大家對藝術充滿了熱愛。唐燁說,在這次與(yu) 北師大北國劇社的合作中,她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wei) 年輕人天馬行空的創意保駕護航,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和耐心從(cong) 技術上讓創意落地。

  中間也有過磨合。一開始,唐燁讓同學們(men) 去看曹禺先生不同時代的劇本,去看人藝數十年間有關(guan) 《雷雨》的不同演出版本。同學們(men) 最初有點不解,唐燁堅持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幫助同學們(men) 比較快地理解人物和劇本核心的途徑。年輕人需要創新,但是不能離開根兒(er) 。

  在人藝幾十年厚重積澱的滋潤下,年輕人的創意被點燃。唐燁說,原來的第三幕有個(ge) 很突出的橋段是周衝(chong) 和四鳳談論理想。在北國劇社的一次排演時,兩(liang) 個(ge) 年輕人舉(ju) 著一塊戲裏作為(wei) 被單存在的白布“飛翔”。唐燁把年輕人這次突發奇想稱為(wei) “青春洋溢的表達”,象征著這個(ge) 年紀專(zhuan) 屬的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的向往。

  李紫涵是北師大的校內(nei) 導演,她記得,當時唐燁導演看到這一幕後,親(qin) 自上陣教演員怎麽(me) 去做出“飛”的動作,最終呈現了一次全新的表達。

  劉鵬博體(ti) 會(hui) 更深的是,人藝老師對年輕人創意的尊重,對藝術表達極致的追求。“導演、舞美、燈光……所有人都無私地用他們(men) 的經驗給我們(men) 指導,台前幕後隻是為(wei) 了一個(ge) 共同的目標——把戲演好。”劉鵬博說。

  回憶起這段特殊的排演,唐燁說,人藝更是像嗬護幼苗一樣,用耐心和愛心保護年輕人的熱情,舉(ju) 全院之力,從(cong) 技術、人力等方麵派出70餘(yu) 人次專(zhuan) 業(ye) 力量為(wei) 同學們(men) 搭建特色活動舞台,為(wei) 同學們(men) 的精彩綻放提供全方位支援和保障。

  除了12對北京市屬院團與(yu) 高校學生社團的結對共建外, “‘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文藝行”還把大戲送進校園,各類演出活動覆蓋學生4萬(wan) 餘(yu) 人次,話劇《天之驕子》、京劇《盜仙草》等一大批精品走進高校,音樂(le) 劇《覺醒年代》學生專(zhuan) 場點燃青年愛國熱情,還讓更多的學生走進國家大劇院等藝術殿堂。

  被文化滋養(yang) ,也留下青春的痕跡

  在走出校園沉浸式體(ti) 驗首都紅色文化、古都文化、創新文化的同時,北京高校的師生也在文化中心建設的細節處標注著青春的印記。

  “古都行”讓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章潔有機會(hui) 參與(yu) 2023年北京最重要的考古工作之一——“新宮遺址”發掘。

  新宮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夏商時期帶雙環壕的聚落,再現了青銅時代燕山南北與(yu) 周邊交流交融的曆史,是北京“城之源”“都之源”的重要見證和體(ti) 現之一。對章潔而言,這裏同時也分布著漢、遼金、明清時期的墓葬、窯址等各種遺跡,如何科學地發掘地下錯綜複雜的遺跡分布,對參與(yu) 項目的同學來說是極具挑戰性、十分難得的機會(hui) 。

  在長達半年的田野考古實踐中,首都師範大學的同學跟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學習(xi) 了專(zhuan) 業(ye) 技能,更參與(yu) 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夏商時期遺存,填補了一段早期北京曆史的空缺,為(wei) 研究該時期北京乃至北方地區聚落形態演變、文明化進程等提供了豐(feng) 富的實物材料。章潔說,自己的成長是脫胎換骨式的。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說,考古院的很多同事沒有教學的經驗,每天和同學們(men) “摸爬滾打”在一起,會(hui) 被問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自己在無形中也得到了進步。有著不同思路的老師、同學,和專(zhuan) 業(ye) 的考古人員在廣闊的田野大地上產(chan) 生思維的碰撞,也助力了考古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wei) “古都行”的重要承載地,首都博物館則打開大門,把館藏展現給高校師生,供他們(men) 研究,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創意源泉。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碩士生陳曉麗(li) 就根據首博的館藏銅坐龍,為(wei) 即將到來的龍年設計了一款榫卯結構的文創產(chan) 品,並命名為(wei) “龍驤虎步”,這款產(chan) 品也在2023年的服貿會(hui) 上展出,大放光彩。

  首都博物館專(zhuan) 家張傑見證了陳曉麗(li) 的設計過程。張傑也曾是藝術設計學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看到陳曉麗(li) 這樣的年輕人,讓他想起了自己當初選擇在博物館工作的初心,並重新以設計學專(zhuan) 業(ye) 的眼光看問題,發現這些年輕人給博物館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張傑說,2023年,首博本館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新館從(cong) 館藏文物裏挑選了100件文物供師生們(men) 研究。通過文物觀摩、文物研究等環節,走進博物館的師生們(men) 形成文物研究論文40篇,文物文創400項。

  在陳曉麗(li) 的老師巫建看來,平時教學中的設計方案很難落地,這一次大家真真切切實踐了從(cong) 文物到文創設計方案再到文創商品市場銷售的完整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增強了設計能力,感受了文化魅力。

  此外,在“誌願行”中,北京組織了3000餘(yu) 名大學生參與(yu) 服貿會(hui) 、北京文化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2000餘(yu) 人次大學生深入基層開展日常誌願服務,弘揚誌願精神,展現青年風采。“園區行”中,北京邀請7所高校近千名師生組成“園區導師團”“園區小助教”“園區體(ti) 驗官”深入首都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高校師生在20餘(yu) 次園區調研基礎上,形成30餘(yu) 份調研報告,就園區發展提出真知灼見。

  在新的一年,又有10所高校加入了行動計劃,北京市將繼續按照“一校一策”的做法持續開展“‘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