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藝術史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空間拓展

發布時間:2024-01-05 11: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學術爭(zheng) 鳴】

  編者按

  在上一期討論中,圍繞藝術史研究跨學科的傾(qing) 向,兩(liang) 位學者進行了不同角度的闡釋。本期兩(liang) 位學者將繼續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尚榮認為(wei) ,藝術史研究者不應滿足於(yu) 套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而是要在學科交叉的同時,保持對藝術作品本體(ti) 的洞察力;楊簡茹認為(wei) ,麵對越來越豐(feng) 富的圖像生產(chan) 方式,傳(chuan) 統的藝術史研究已經無力對相關(guan) 問題作出解釋,這迫使藝術史研究開始調整方法和路徑。至此,就《學術爭(zheng) 鳴》欄目的“藝術史研究是更注重本體(ti) 還是更注重多元”這個(ge) 專(zhuan) 題已進行了三期的討論,六篇文章見仁見智,從(cong) 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與(yu) 爭(zheng) 鳴。本專(zhuan) 題告一段落,但思考和探索仍在繼續。

  同時,自2023年7月《學術爭(zheng) 鳴》專(zhuan) 欄開辦以來,編輯部收到來自理論研究者、畫家、美術院校師生等多方麵的反響。本期開始,我們(men) 將選登部分反饋言論,希望爭(zheng) 鳴話題和爭(zheng) 鳴精神能夠持續發酵,推動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楊簡茹(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ti) 藝術學院副教授)

  傳(chuan) 統的、狹義(yi) 的藝術史研究,更注重藝術作品本身的曆史,比如中國古代的《畫史》,就是評論品鑒具體(ti) 繪畫作品本身的著作。但是進入21世紀,更多具有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學科背景的學者進入藝術史研究領域,在跨學科的互動聯係中推動了藝術史研究的發展。藝術史研究的現實情況是,從(cong) 單一學科的“內(nei) 部研究”轉向多學科交叉跨界的“外部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史的研究對象也早已溢出了原來的範疇,更多的學者已經意識到,許多重要的學術問題恰恰被遮蔽在學科邊界的罅隙中。跨學科意味著藝術史的研究走向一種“大藝術史”的開放,這是原來的學科研究所不具備的。

  對於(yu) 藝術史研究的這種新態勢,學者們(men) 有一些爭(zheng) 論:到底應該堅持藝術本體(ti) 研究,還是要進行跨學科研究?這種爭(zheng) 論背後,其實暗含一種學科焦慮:當藝術史研究開始進行跨學科探索時,是否在削弱藝術史作為(wei) 一個(ge) 學科的獨立性?

  筆者認為(wei) ,藝術史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空間拓展。因為(wei) 藝術史跨學科的本質,是在不同學科的動態聯係中展開問題研究,從(cong) 而拓展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藝術觀念的闡釋空間,並重新激活藝術史研究的知識生產(chan) 。藝術史研究跨學科,不是簡單的合並關(guan) 係,而是重組關(guan) 係。

  藝術史研究,不僅(jin) 僅(jin) 是對視覺的關(guan) 注,也與(yu) 政治史、商業(ye) 史、經濟史、技術史、物質文化史等共享研究關(guan) 注點、方法和文獻資料。與(yu) 此同時,其他文史學科的學者也注意到藝術史的功用。無論是藝術史跨界到其他學科,抑或其他學科汲取藝術史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跨學科的視角下通過了解其他門類的研究,更好地促進本學科研究的發展。

  在20世紀,麵對越來越豐(feng) 富的圖像生產(chan) 方式,傳(chuan) 統的藝術史研究已經無力對相關(guan) 問題作出解釋,這迫使藝術史研究開始調整研究方法和路徑。比如20世紀60年代,隨著英國伯明翰學派的興(xing) 起,對於(yu) 大眾(zhong) 文化的分析和批評涉及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廣告、漫畫、流行歌曲,乃至休閑方式等。對大眾(zhong) 媒介的關(guan) 注成為(wei) 藝術史研究的新熱點,從(cong) 而跳出了傳(chuan) 統上對作為(wei) 審美對象的藝術品的研究範疇。藝術史研究的領域不再僅(jin) 僅(jin) 聚焦於(yu) 藝術家創作的文化作品,日常生活、大眾(zhong) 文化、流行文化等都進入了藝術史研究範圍。在文學理論、藝術批評和文化研究的啟發下,藝術史研究擴展到更廣泛的視覺文化研究,從(cong) 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研究的關(guan) 注轉向對消費問題、性別問題、媒介過程等新問題的關(guan) 注。如今,藝術史研究又分化出藝術教育、藝術管理、文化產(chan) 業(ye) 等新興(xing) 學科專(zhuan) 業(ye) ,進而生成新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如拍賣、策展、文物與(yu) 博物館等,這些變化正是跨學科思維的結果,這也說明研究者的立場和視角在發生轉變。

  明確的問題導向會(hui) 集結起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交流合作,從(cong) 不同的方麵帶動跨學科研究。比如新中國的美術作品,其內(nei) 容不再像傳(chuan) 統作品那樣,僅(jin) 僅(jin) 表達藝術家個(ge) 人的某種感受,而是更多地體(ti) 現出新社會(hui) 的發展麵貌和人民大眾(zhong) 的審美需求。要研究這些作品,需要通過研究同一時期創作的戲曲、小說、音樂(le) 、電影等,才可能獲得更豐(feng) 富的信息。新中國美術史,是在藝術與(yu) 政治、社會(hui) 和經濟的互動中建構起來的,從(cong) 藝術本體(ti) 之外對相關(guan) 問題進行分析,能更好地幫助我們(men) 理解美術作品的發展。因此,藝術史學雖然依賴於(yu) 學科內(nei) 部研究,但是也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jue) 本學科的問題,不同學科可以實現有效的跨界合作。

  從(cong) 國內(nei) 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常常會(hui) 有本科階段學習(xi) 設計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甚至農(nong) 學等不同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學生選擇藝術史。實踐證明,跨學科交流有助於(yu) 打破人們(men) 固定的思維方式,從(cong) 而推動學術研究創新發展。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跨媒體(ti) 藝術、實驗藝術、科技藝術等新專(zhuan) 業(ye) 不斷出現,都以“跨界”視角推動著傳(chuan) 統文科的轉型。

  誠然,從(cong) 研究方法來看,符號學、圖像學、風格學等經典方法在藝術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位置和適用性。同時,一些社會(hui) 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如統計分析法、認知神經科學實驗法等已率先在設計藝術史研究中得到應用。邏輯分析、係統研究、堅持求證的科學方法,也可以糾正以往藝術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觀臆斷等問題,為(wei) 學術結論提供科學的決(jue) 策依據。因此,社會(hui) 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可以促使藝術史研究在方法論層麵取得新突破。當然,如何將實證主義(yi) 方法上升為(wei) 一種普遍的、經典的藝術史研究方法,還需要研究者長期的努力和自覺的探索。

  當然,跨學科不是裝點門麵的時髦用語,也不是當代藝術史研究獲得新發展的“萬(wan) 金油”。在藝術史的跨學科研究中,要保證研究者做的是藝術研究,而不是假借跨學科之名從(cong) 事其他學科的研究。真正的學科發展不會(hui) 懼怕跨學科吞噬本學科的獨立性,因為(wei) 跨學科的終極目的是通過吸取其他學科的優(you) 勢來強化原來的學科。在這個(ge) 過程中,藝術史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空間拓展,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獲取有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從(cong) 而實現理論體(ti) 係的更新,並不斷地重塑藝術史的麵貌。

  張萱,唐朝人,作品以工筆仕女畫著稱,在他的眾(zhong) 多畫作中,《搗練圖》最為(wei) 著名,然而原作未能流傳(chuan) 於(yu) 後世,現收藏於(yu)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搗練圖》,係宋徽宗趙佶摹寫(xie) 之作,雖然對原作的環境略有刪減,但整體(ti) 內(nei) 容保存較為(wei) 完整。作品展現了十二名仕女專(zhuan) 心搗練的場景,內(nei) 容雖然簡單,但構圖、畫式、設色等極為(wei) 精細,服飾細節刻畫生動自然。《搗練圖》再現了當時鮮活生動的勞動場景,後世學者通過研究其構圖形式、繪畫內(nei) 容與(yu) 意境,探討畫作的文化藝術價(jia) 值及其對現代各領域研究的意義(yi) 。例如,有研究者通過分析《搗練圖》中服飾元素對畫麵構成的影響,啟發當代人物畫創作者對於(yu) 服飾元素的應用方式和內(nei) 在關(guan) 係的處理,從(cong) 而在人物形象塑造、畫麵氛圍營造等方麵取得創新;也有學者以畫中的女性形象為(wei) 研究主體(ti) ,從(cong) 繪畫形式語言和女性主義(yi) 視角等進行分析;還有學者從(cong) 畫麵中搗練、縫衣(織修)和熨帛等工序中,分析唐宋時期紡織工藝的發展等。上圖為(wei) 北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

  南宋畫家牟益繪製的《搗衣圖》也描繪了搗衣侍女勞作的情景,其白描輕墨的手法與(yu) 《搗練圖》工筆設色風格不同,但同屬相似題材,互為(wei) 參照,為(wei) 後世學者研究此類主題提供了審美與(yu) 史料價(jia) 值。

  《搗衣圖》(局部)

  相關(guan) 文章:①藝術史研究要回歸本體(ti) ②《學術爭(zheng) 鳴》反饋選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於(yu) 園媛、許馨儀(yi) )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