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用自身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新機遇”(大道之行)
“長期以來,我都在努力為(wei) 澳中友誼貢獻力量。習(xi) 近平主席當年在演講中多次提到我,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意義(yi) 非同尋常,我一直記憶猶新。”澳大利亞(ya) 聯邦人文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馬克林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4年11月,習(xi) 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ya) 聯邦議會(hui) 發表重要演講時,專(zhuan) 門介紹了馬克林,“半個(ge) 世紀來,馬克林教授60多次訪華,在親(qin) 曆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ya) 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可以說,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摯熱情,為(wei) 兩(liang) 國人民相知相親(qin) 搭建起一座橋梁”。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馬克林至今仍然心潮澎湃:“習(xi) 近平主席在他的演講中提到我,讓我深感榮幸。演講當天,我有機會(hui) 用中文與(yu) 習(xi) 近平主席進行了簡短交談。我祝賀他的演講引發熱烈反響,習(xi) 近平主席再一次對我進行了肯定。我隨後和一位北京的朋友通了電話,表達激動之情。那是一段愉快而令人驕傲的回憶。”
耄耋之年的馬克林頭發花白,精神矍鑠。上世紀60年代初,馬克林就讀於(yu)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中國曆史,畢業(ye) 後獲得了來華執教的機會(hui) 。1964年8月,25歲的馬克林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期間,馬克林的妻子愛麗(li) 絲(si) 懷孕了。他們(men) 在北京出生的兒(er) 子斯蒂芬,就是習(xi) 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個(ge) 澳大利亞(ya) 公民”。斯蒂芬長大後,帶著家人回到中國,繼續在北外任教,延續著父親(qin) 的中國情緣。
馬克林通過訪華進行教學或考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進步。他告訴記者:“我第一次來中國時,當時的北京還沒有地鐵和環路,汽車很少,到處是自行車。如今的北京,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大都市的氣息,種種變化令人欣喜。”馬克林還孜孜不倦著書(shu) 立說,向澳大利亞(ya) 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
“我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馬克林表示,自己多次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澳大利亞(ya) 研究中心任教。“很多中國同事在教學和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我很自豪能參與(yu) 其中,也與(yu) 許多中國同事和師生成為(wei) 好朋友。”馬克林很重視收集來自各方的反饋,認為(wei) 這能夠改進自己的課程。
馬克林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習(xi) 俗非常感興(xing) 趣,長期在中國各地開展田野研究。“在走訪過程中,我感受到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的巨大進步,這些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位於(yu) 貴州東(dong) 部的凱裏是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上世紀90年代,馬克林去參觀時,凱裏還比較落後。2018年4月,馬克林再一次探訪凱裏苗寨時,發現這裏已經成為(wei) 融合了傳(chuan) 統和現代特色的旅遊城市,但依舊保留了少數民族特色。在青海的一個(ge) 小村莊,馬克林曾經研究傳(chuan) 統的藏族舞蹈,並與(yu) 當地村民互動。“當地不少藏族人告訴我,中國政府對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藏族文化給予了充分支持。”
在長期走訪研究的基礎上,馬克林寫(xie) 出了《變化中的中國》《中國少數民族與(yu) 全球化》等著作。2014年9月,馬克林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15年8月,馬克林獲得了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他表示:“這些榮譽鼓勵我做更多的事情,不斷促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特別是與(yu) 澳大利亞(ya) 之間的友好關(guan) 係。”
馬克林表示,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不斷推進就是生動體(ti) 現,有利於(yu) 深化亞(ya) 歐大陸的經貿往來及人文交流,為(wei) 各國發展經濟、增加就業(ye) 、改善民生作出積極貢獻。10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成果已經顯現,已有150多個(ge) 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共建‘一帶一路’帶動了共建國家經濟的發展,加深了各國之間的友誼,為(wei) 世界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中國擺脫了百年前貧弱的麵貌,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在習(xi) 近平主席的引領下,中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家繁榮。”馬克林表示,“作為(wei) 一個(ge) 擁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偉(wei) 大國家,中國正在用自身發展為(wei) 其他國家提供新機遇,為(wei) 世界繁榮進步作出貢獻。中國的發展前景必將更加光明。”本報記者 楊 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