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5G規模化應用、AI大模型能力躍升、算力互聯互通……透過關鍵詞觀察開年經濟

發布時間:2024-01-08 15:51: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製造業(ye) 等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取得了哪些成效?2024年又有哪些具體(ti) 舉(ju) 措來使數字技術更好賦能經濟發展、加速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以數字化轉型推進新型工業(ye) 化

  剛剛過去的2023年,“新型工業(ye) 化”成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領域的高頻熱詞。從(cong) 中央到地方圍繞新型工業(ye) 化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等特點,在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工業(ye) 數字化等方麵持續發力,取得一係列重要進展。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 江明濤:2023年1—11月份,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9%,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有60.9%,“數字領航”企業(ye) 已經有58家,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達到近萬(wan) 家,提質、降本、增效作用明顯。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新型工業(ye) 化的鮮明特征,也是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表示,2024年,將在深化數字技術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上強化政策引導、夯實基礎支撐、健全服務體(ti) 係,以數字化轉型推進新型工業(ye) 化。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 江明濤:推動出台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的相關(guan) 政策,引領企業(ye) 技術進步、管理變革和模式創新。培育麵向工業(ye) 場景和企業(ye) 需求的係統解決(jue) 方案及服務商,強化供需對接,構建合作共贏的數字化轉型生態體(ti) 係。

  總台央視記者 徐速: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麵,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接下來將采取哪些新舉(ju) 措?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 江明濤:深入推進“雙千兆”協同發展,加快5G規模化部署應用,推進千兆城市建設。加快布局智能算力設施,促進多方算力互聯互通。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提升關(guan) 鍵軟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供給水平。

  AI大模型在製造業(ye) 等領域應用需提升數據質量和訓練能力

  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發展。前不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把“AI大模型能力持續躍升”列入“2024年信息通信業(ye) 十大趨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誌勤認為(wei) ,接下來,AI大模型在製造業(ye) 等領域的應用還需提升數據質量和大模型訓練能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 王誌勤:在實體(ti) 和工業(ye) 的領域,其實AI大模型要跟相關(guan) 的數據有很多的結合。在數據質量方麵還需要提升,這些數據還需要比較精準,或者是說做很好的分類,這種條件下形成了高質量的這種數據,來訓練大模型,然後去生成等。

  “5G+工業(ye) 互聯網”將進入規模化應用發展階段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中國5G基站總數達到328.2萬(wan) 個(ge) ,同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340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zhuan) 家表示,2024年,“5G+工業(ye) 互聯網”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 王誌勤:5G和工業(ye) 互聯網的發展,即將進入到一個(ge) 規模化發展的階段。其實還是需要進一步提高ICT(信息通信技術)本身的供給能力,包括降低成本,加強大企業(ye) 帶小企業(ye) 整體(ti) 生態的推廣和快速推進。

  總台央視記者 徐速:從(cong) “5G+工業(ye) 互聯網”到AI大模型,中國正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放眼2024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和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都表示,要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技術在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中的先導性作用,加快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為(wei) 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