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蓄力再出發
馳而不息、愈加堅實的科技創新步伐催人奮進,帶給人們(men) 砥礪前行的信心和勇氣
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相繼發射,航天員在“天宮”兩(liang) 次換班,中國人探索太空步履不停;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問世,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世界紀錄;華為(wei) 麒麟芯片、鴻蒙係統研發應用穩步推進,展示中國企業(ye) 自主創新新氣象……回望2023年,馳而不息、愈加堅實的科技創新步伐催人奮進,帶給人們(men) 砥礪前行的信心和勇氣。
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現代化。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當前,科技和產(chan) 業(ye) 領域湧現了不少裏程碑式成果,科技創新根基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
2023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將目標導向和應用牽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以穩定支持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潛能。中國科學院和財政部已經遴選出100個(ge) 青年團隊,給予長周期、大力度支持;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設立九大科學中心,整合全院資源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擇優(you) 遴選傑青項目,資助由5年400萬(wan) 元增至15年近3000萬(wan) 元……一係列幫助坐穩基礎研究“冷板凳”的真招實招,讓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更有底氣。
2023年,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進一步強化。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方興(xing) 未艾,量子、生命科學等有望塑造未來產(chan) 業(ye) 格局形態。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在全球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中站穩腳跟,必須繼續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加快向企業(ye) 集聚。2023年以來,“揭榜掛帥”機製深入推進,企業(ye) 牽頭與(yu) 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優(you) 勢互補提高研發效率;財稅政策精準發力,通過延續和優(you) 化完善多項稅收政策、啟動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財政獎補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措施,為(wei) 企業(ye) 減負加力……一係列解渴管用的政策同向發力,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增添企業(ye) 創新動力。
體(ti) 製機製改革是點燃科技創新引擎的“點火係”。2023年,我們(men) 繼續向改革要創新活力,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戰略布局。印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文件,明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ju) ,建立更加合理的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優(you) 化院士增選方法,強化多方位審核,健全監督體(ti) 係,把好院士隊伍“入門關(guan) 口”,院士稱號向學術性、榮譽性回歸,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一係列積極探索,進一步破除了體(ti) 製機製障礙,更加釋放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的潛能。
創新引領發展,堅持不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團結一心、埋頭苦幹,新的征程,科技創新將奏響更美妙的樂(le) 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