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嵌牆上,花園搬頭頂|這座小漁村憑什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前幾天,2024首屆新加坡獅城國際電影節發布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來自福建省泉州市豐(feng) 澤區的一部電影《蟳埔女孩的頭上花園》,把有著千年曆史的蟳埔特色民俗文化搬上大屏幕,吸引了無數觀眾(zhong) 的眼球。
簪花圍,蟳埔女……又雙叒叕火出圈了!
“海風千裏,花開滿髻”,如今的蟳埔村,已從(cong) 一個(ge) 不起眼的海邊小漁村,變成了全國人民,乃至世界旅遊小姐都爭(zheng) 相打卡的網紅旅遊地!
每逢周末、節假日,從(cong) 五湖四海而來的遊客,將小小的蟳埔村圍得水泄不通。據統計,蟳埔村節假日日均遊客量一度達到5萬(wan) 人次;關(guan) 於(yu) “蟳埔女”的話題在抖音平台點擊量超過10.5億(yi) 次;“海絲(si) ·蟳埔”民俗文化節全網瀏覽量破3億(yi) 。
簪花熱還給蟳埔村民經濟發展帶來了經濟實惠,村民2023年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0%。
蟳埔村,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魅力呢?
艱辛討海,不忘美麗(li) 陽光
時光的鏡頭,拉回到千年前的宋元時期,蟳埔村是東(dong) 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也是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起點。漲海聲中,多少商船從(cong) 這裏出發,駛向遠洋,將古老的東(dong) 方文明向世界傳(chuan) 播。
靠海吃海的蟳埔姑娘,從(cong) 小練就了吃苦耐勞的習(xi) 慣和愛拚敢贏的氣魄。灘塗養(yang) 殖、市場買(mai) 賣、下海搬運、挑擔行走都不在話下,“清早船兒(er) 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倉(cang) ”是蟳埔女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及腰的長發和拖遝的服裝會(hui) 影響勞作,她們(men) 便將秀發盤於(yu) 腦後,係上紅繩,穿上骨髻,插上發釵,用鮮花串成花環,圈戴在腦後,形成了如花園般鮮豔芬芳的“簪花圍”。她們(men) 以短而緊致的“大裾衫”作為(wei) 上衣,防止被漁網纏住,衣料又經過薯榔汁浸泡,能抵禦海水的侵蝕;下身則穿黑、藍色為(wei) 主,褲筒一尺左右的“寬筒褲”,行走自如,即便被海水打濕也能很快風幹。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本是為(wei) 了便於(yu) 勞作而進行改良的服飾習(xi) 俗,竟靠著心口傳(chuan) 授的方式,曆經千年而不改,將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自然地傳(chuan) 承融合,成為(wei) 了一張響徹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這是上了年紀的蟳埔老阿婆們(men) ,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天早晨,蟳埔女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盤頭簪花。12歲之前她們(men) 隻編發辮,13歲到15歲及笄之後便盤頭簪花。簪花時,先用茶油梳頭,讓秀發烏(wu) 黑發亮;再用紅繩束起盤好,插上各種各樣的鮮花。平常日子裏,戴13串花環,節慶日時則可能戴35串不同顏色的花環,同時別上金銀質地的簪、針、釵、鈸、墜等。
一個(ge) 個(ge) 發髻,仿佛是一座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爭(zheng) 奇鬥豔,還會(hui) 隨著四季的天時而有所變化。
蟳埔女行走在蔚藍的海岸線上,鮮豔頭飾與(yu) 樸素服飾搭配,如同精靈在海天之間翩翩起舞。那集勤勞、勇毅、美麗(li) 、靈動於(yu) 一體(ti) 的體(ti) 態,那認真生活、飽經風霜的明眸,帶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向人撲麵而來,傳(chuan) 遞著溫暖、親(qin) 和、充實,令人迷醉。
滄海桑田,難掩文化燦爛
如果說,傳(chuan) 承和積澱了中華文化的簪花圍是蟳埔女奔赴美好的動人表達,那麽(me) ,“蚵殼厝”一定是蟳埔人勤勞和智慧的象征。
來了蟳埔才知道,原來海蠣不僅(jin) 可以用來吃,海蠣殼還能造房子。海蠣在閩南也稱作“蚵”,蟳埔人從(cong) 唐代起,就用花崗石作為(wei) 基礎牆體(ti) ,外牆嵌入來自非洲東(dong) 海岸的大蚵殼,被稱為(wei) “蚵殼厝”。泉州地處東(dong) 南沿海地區,海風容易侵蝕建築物,以蚵殼作為(wei) 建築外牆,防水防潮抗腐蝕,耐久性十分強大,有“千年磚,萬(wan) 年蚵”之說,且紋理和色彩獨特,經過時光和海風的洗刷後更添美感。為(wei) 閩南建築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至今日,蟳埔村仍比較完整地保存和傳(chuan) 承著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2007年,蟳埔村被國務院列為(wei) “豐(feng) 澤區蟳埔社區閩南文化生態整體(ti) 性保護示範點”;2008年,“蟳埔女習(xi) 俗”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天南海北,架設民心橋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
近年來,蟳埔村以“簪花”為(wei) 媒,以“媽祖”為(wei) 介,以文化為(wei) 魂,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架起了一座座通往世界各地的橋梁。
2002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亨利博士來泉州考察,乘船從(cong) 江口碼頭上岸,熱情的蟳埔阿姨盛裝迎接,亨利博士在看到蚵殼厝時,驚喜地說,在西歐的挪威、荷蘭(lan) 等海邊也曾見過類似的“蚵殼厝”。
2006年,在馬來西亞(ya) 檳城、新加坡的三江廟落成之時,蟳埔女身著民俗盛裝,邁出國門前往慶賀,她們(men) 的足跡遍及馬來西亞(ya) 檳城、吉隆坡、雲(yun) 頂賭城、馬六甲、新加坡等城市,在海外引起極大的轟動。
台灣同胞和馬來西亞(ya) 檳城、新加坡、菲律賓馬尼拉等地僑(qiao) 胞,眷念桑梓情懷,常常返鄉(xiang) 尋根謁祖,並到金琦大普公廟分爐建廟,一同祭拜媽祖娘娘,祈求保佑海外遊子歲歲平安、興(xing) 旺發達。
今年的世界旅遊小姐全球總決(jue) 賽,落地泉州。這些佳麗(li) 們(men) 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民族,卻同樣被這美麗(li) 的服飾和獨特的習(xi) 俗所吸引,爭(zheng) 先恐後地戴上簪花圍,穿上大裾衫,當起“蟳埔女”。在這裏,蟳埔民俗與(yu) 國潮時尚交相輝映,中式審美與(yu) 西方浪漫碰撞出了無比燦爛的火花!來自南非的佳麗(li) Ancharne Pretorius對泉州念念不忘:“泉州很漂亮,人們(men) 都很友好,我迫不及待要將這裏的所見所聞告訴我的朋友和家人們(men) ,我還會(hui) 再來泉州的。”
“蟳埔簪花”仿若使者,向世界傳(chuan) 播閩南習(xi) 俗文化的魅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改變的是生活方式,不變的是生活態度。海風勁吹千萬(wan) 裏,吹響“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新的衝(chong) 鋒號,吹來國內(nei) 外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交匯交融,吹出福建泉州花團錦簇的蓬勃生機!
(作者簡介:黃玉嬌,泉州市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吳觀宇,泉州市民族與(yu) 宗教事務局一級主任科員)
(供稿:泉州市民族與(yu) 宗教事務局、豐(feng) 澤區民族與(yu) 宗教事務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