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綜述:方言劇何以“破圈”?

發布時間:2024-01-10 15: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月10日電 (記者 王笈)熱播劇《繁花》9日晚正式收官,滬語版在騰訊視頻的評分達9.6分,高於(yu) 普通話版的9.4分;上海話版舞台劇《長恨歌》7日晚結束首輪演出,17場演出票全部售罄……近日,多部滬語作品熱播熱演,讓方言劇獲得關(guan) 注,探索其蘊藏的“破圈”密碼。

  “方言是生活在這個(ge) 地方的全體(ti) 人約定俗成的、最自然的話,可以將各種各樣生動細膩、貼近生活的情緒表達出來。”著名語言學家錢乃榮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電視劇《繁花》裏的滬語用法,更接近自然的上海話,詞匯豐(feng) 富、活躍、有層次,“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說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慣用詞,能夠完整、美妙地表現上海人的生活。”

  作為(wei) 吳語方言的重要代表,上海話承載古代江東(dong) 文化氣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1843年上海開埠後,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社會(hui) 交際的日益頻繁,滬語中的各類詞匯變得豐(feng) 富多彩。

  在錢乃榮的印象裏,幾十年前,老上海話就已經向新上海話“過渡”。比如“腔調”一詞在他小時候是貶義(yi) 的,“儂(nong) 啥腔調”的潛台詞是“你的行為(wei) 舉(ju) 止很差”;20世紀80年代後,“腔調”漸漸變成了褒義(yi) 詞,“有腔調”是誇一個(ge) 人有風度、有內(nei) 涵。“上海話是不斷變化的,主要是因為(wei) 社會(hui) 發展得很快。我們(men) 能從(cong) 《繁花》中感受到方言是隨時代自然變化的,‘活’的方言更有韻味。”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昱告訴中新網記者,滬語的同義(yi) 詞很豐(feng) 富,根據不同的語境情緒、使用目的,可以有非常細微的差異化表達;滬語裏有很多音譯詞,增添了獨特韻味,如“吞頭勢”(滬語,樣子、架勢)來自“tendency”;還有一些商業(ye) 詞匯也是在滬語中產(chan) 生的,如“飯碗頭”(滬語,職業(ye) 、工作)。“滬語既有本土性,也有開放性,展現出吸納、集聚、融合、創新的特點,見證了上海在不同時代的城市發展。”

  在她看來,方言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語言,而且受到了所在城市的曆史文化、社會(hui) 發展、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載體(ti) 。對於(yu) 本地群體(ti) 來說,方言是其建構地域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對於(yu) 外來群體(ti) 而言,方言是對一座城市真實而鮮活的解讀。“它是有溫度的,能夠拉近人與(yu) 人之間的情感距離。”

  方言獨有的魅力,並非滬語劇走熱的唯一解答,學者們(men) 還關(guan) 注到了市場的厚積薄發。20世紀50年代,滬劇《星星之火》《羅漢錢》被搬上銀幕;20世紀90年代,《孽債(zhai) 》《奪子戰爭(zheng) 》等滬語電視劇在全國產(chan) 生影響;進入21世紀,海派情景喜劇《老娘舅》《開心公寓》等廣受歡迎……與(yu) 此同時,一批以上海為(wei) 敘事背景的影視作品熱映熱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滬語劇的市場接受度。

  張昱認為(wei) ,高品質的方言劇,應當在語言的加持下,生動呈現不同時代和社會(hui) 背景下人們(men) 的生活;方言劇可以提升地方文化的社會(hui) 地位,增強人們(men) 保護地方文化的意識,甚至成為(wei) 記錄和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新手段。“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格局中,我們(men) 要保護和傳(chuan) 承好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方言就是其中非常獨特和重要的文化符號。”(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