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寫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發展新篇——東北國企高質量發展一線故事

發布時間:2024-01-10 15:34:00來源: 光明日報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wan) 噸輪船……雄厚的工業(ye) 基礎,讓東(dong) 北地區在中國工業(ye) 史上書(shu) 寫(xie) 了輝煌過往。

  進入新時代,國產(chan) 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複興(xing) 號”高速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又在東(dong) 北誕生,續寫(xie) 共和國“工業(ye) 長子”的絢爛篇章。

  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基地,東(dong) 北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xing) 的新路上,這些曆史悠久、持續貢獻的國有企業(ye) ,戰略支撐作用更為(wei) 突出,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啃創新“硬骨頭”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

  深冬的鬆花江畔滴水成冰,吉林化纖的車間裏熱鬧又繁忙。一捆捆白色的碳纖維原絲(si) 整齊排列在生產(chan) 線上,經過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等工序,被加工為(wei) 黑色碳絲(si) ,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

  碳纖維被譽為(wei) “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生產(chan) 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不僅(jin) 售價(jia) 高,還一度“一絲(si) 難求”。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吉林化纖下決(jue) 心研發出屬於(yu) 中國的碳纖維。由於(yu) 技術封鎖,研發碳纖維材料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別人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men) 研發原絲(si) 連‘石頭’都摸不著。”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絲(si) 技術負責人陳海軍(jun) 說。

  上百次試驗、上千次調整、上萬(wan) 組數據,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si) 粘度不穩定等多道難關(guan) ,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si) 規模化生產(chan) 的先河。持續攻堅,公司首創的25K、35K、50K大絲(si) 束碳纖維全麵投放市場,碳纖維產(chan) 業(ye) 創新陸續取得突破。

  像這樣的創新突破故事,在東(dong) 北國企中不勝枚舉(ju) 。

  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公司工藝研究所高級主管工程師李曉丹帶領團隊,攻克航空製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

  經過無數次試驗,一台搭載著數十項增材製造零件的產(chan) 品試驗成功,我國增材製造技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航空工業(ye) 的每一步,背後都是成百上千項技術的突破創新。東(dong) 北國企堅持不斷啃下創新“硬骨頭”,持續不懈推出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

  日前,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ye) 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標誌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其中,被視為(wei) “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就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研發機構等十年磨一劍,按照2400多張設計圖紙鑄造成的“大國重器”。

  打數字“組合拳”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在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集中控製中心,十幾名技術工人緊盯幾十塊電子屏幕,“隔空”操作幾台超百噸轉爐的運轉。附近的生產(chan) 車間內(nei) ,一個(ge) 個(ge) 鋼包裝滿上千攝氏度的鐵水,經過扒渣、脫硫等工序倒入轉爐,精煉成鋼,整個(ge) 現場卻很少看到工人身影。

  鋼廠、汽車廠曾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詞。不過對於(yu) 鞍鋼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等見證新中國工業(ye) 化進程的東(dong) 北老牌國企來說,智能設備取代人工值守,生產(chan) 正變得越來越智慧和精細。

  記者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看到,上百台AGV搬運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在生產(chan) 需要的時點將物料精準送達生產(chan) 線;輪胎隨著車輛在生產(chan) 線上的運行邊走邊裝,搬運機器人與(yu) 裝配機器人通過數據協調,實現默契超高精度定位。

  “我們(men) 在車間裏看到現實的生產(chan) ,在電腦數據係統內(nei) ,還有一個(ge) 可以映射這裏全部生產(chan) 環節的數字孿生工廠。”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數字化部部長宋磊對記者說,車輛生產(chan) 出來便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在全生命周期質量100%智能可控、可追溯。

  近年來,東(dong) 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數字化改造。遼寧省設立20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省圍繞“智改數轉”,力爭(zheng) 實現規上工業(ye) 企業(ye) 主要負責人及技術骨幹培訓全覆蓋;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已占GDP約30%。

  黑龍江畔,長白山下,鴨綠江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走上高質量發展新路。

  鞍鋼集團實現了“一鍵煉鋼”:銷售係統發來的鋼材需求一經確認,在千裏之外也能立刻讓鋼廠自動開啟生產(chan) 流程。哈電集團實現了“遠程會(hui) 診”:依托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客戶的設備數據實時傳(chuan) 回,可以遠程提供風險預判、節能評估、設備管理服務。

  在中國一重,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聽話地”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序轉動,磨削成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數字化辦公室經理張繼鵬說,依托5G專(zhuan) 網和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軋電車間34台數控機床都安裝了數據采集模塊,實現了機床聯網、能耗監測及車間透明化管理。

  “數字工廠”如火如荼,“數字農(nong) 場”建設也熱火朝天。記者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閆家崗農(nong) 場有限公司看到,整個(ge) 農(nong) 場實現5G網絡覆蓋,可以對農(nong) 田進行全要素數據采集。在生產(chan) 季,“葉齡儀(yi) ”通過5G+高清AI攝像頭,對水稻的葉齡智能診斷、病害識別;水渠邊,自動水位儀(yi) 根據土壤墒情監測,定時定量開啟閘門灌溉莊稼。

  扛綠色“重擔子”

  聚焦“雙碳”麵向未來

  從(cong) 巍巍大小興(xing) 安嶺到茫茫長白山林海雪原,從(cong) 寬廣遼闊的草原到蜿蜒入海的江河……東(dong) 北生態環境優(you) 勢突出,森林麵積、濕地麵積、自然保護區占比均居全國前列。

  為(wei) 了守護生態,保衛藍天,東(dong) 北國企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奮力“向綠”而行。

  在吉林省吉林市,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雛形已現,建成後每年增產(chan) 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近300萬(wan) 噸,與(yu) 吉林西部風光發電聯動,設計新增用電由“綠電”保障。

  2022年東(dong) 北三省原油產(chan) 量4375萬(wan) 噸,占全國21.4%。作為(wei) 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行業(ye) ,東(dong) 北能源產(chan) 業(ye) 奮力實現綠色“蝶變”。努力保持穩產(chan) 的同時,東(dong) 北國有油田企業(ye) 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業(ye) 務,建設美麗(li) 新油田。

  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群英西泡及北站泡,一塊塊光伏板在水麵有序鋪開,大慶油田星火水麵光伏示範工程實現了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石油係統內(nei) 首個(ge) 水麵光伏項目,可年均發電2750萬(wan) 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達2.2萬(wan) 噸。

  600多公裏之外,位於(yu) 遼寧的撫礦集團昔日沙礫漫天、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西舍場,如今被光伏板、植被所覆蓋,成為(wei) 新能源基地。不久前,西舍場300MW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可年均發電4.4億(yi) 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萬(wan) 噸。

  聚焦“雙碳”目標,堅持綠色發展,不僅(jin) 讓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麵向未來有了綠色發展底氣,更讓東(dong) 北地區借勢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深冬的吉林大地冰封雪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鐵事業(ye) 部製造中心鋁車體(ti) 產(chan) 線,為(wei) 塞爾維亞(ya) 量身定製的高速動車組車體(ti) 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組焊。

  “更智能、更綠色、更舒適、更友好。”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匈塞鐵路動車組項目設計經理荀玉濤對記者說,列車完全遵循歐盟技術標準,大範圍采用環保材料,材料可回收率提高10%,材料可降解率提高15%。“我們(men) 還提高了電製動率,減少車輛走行部件損耗。車頭流線型低阻力設計,節能約10%。”他說。

  (新華社長春1月9日電 記者姚湜、王炳坤、強勇、白湧泉)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