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詩意兼美 守正創新相成
【讀書(shu) 者說】
嚴(yan) 謹詩意兼美 守正創新相成
——讀戴偉(wei) 華《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
作者:陳彝秋(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戴偉(wei) 華深耕唐代詩歌與(yu) 唐代文化研究近四十年,以文獻功力深厚、文理分析深微著稱。《唐代幕府與(yu) 文學》、《唐代使府與(yu) 文學研究》、《地域文化與(yu) 唐代詩歌》(修訂再版為(wei) 《地域文化與(yu) 唐詩之路》)等既往著作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貢獻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作為(wei) 研究方法的示範。戴偉(wei) 華秉持“在曆史中理解文學”的研究理念一路走來,他的新著《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亦以新的思考推進和深化唐詩的研究。
戴偉(wei) 華 著 中華書(shu) 局
文化生態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文化形成與(yu) 存在的狀態。戴偉(wei) 華以文化生態視角切入唐人詩歌研究,對相關(guan) 文學活動、文學現象做出細致精微又宏觀立體(ti) 的觀照,在突出詩歌主體(ti) 地位的同時,對詩歌性質更有別出新意的發微。本書(shu) 各篇章內(nei) 容彼此獨立,又自成體(ti) 係,著者實證治學的精神與(yu) 細讀文本的功力,外化為(wei) 本書(shu) 視野廣闊、思理綿密、考論精詳、探索創新的學術格局。
融貫全書(shu) 的感性與(yu) 浪漫氣質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對唐詩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愛成就了這部著作,對揚州濃鬱的故鄉(xiang) 情懷引發了情思並舉(ju) 的“能不憶江南”係列研究,對嶺南文人張九齡的持續關(guan) 注源於(yu) 生活在廣州的地域文化氛圍。《〈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書(shu) 成用杜工部戲為(wei) 六絕句韻以詩代序》詩、書(shu) 並茂的別出心裁,則映照出作者熱愛生活,詩歌和書(shu) 法兼擅的雅人深致。
這部熔鑄學者理性與(yu) 文人深情的學術著作呈現出嚴(yan) 謹詩意兼美,守正創新相成的學術氣象。
新穎多元的研究視角
文化生態是一個(ge) 處於(yu) 不斷發展與(yu) 完善中的動態概念,具備開放包容、涉及麵廣等特點,不同的研究目的,會(hui) 賦予它不同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戴偉(wei) 華對詩歌文本的解讀,常因觀察角度的別致而產(chan) 生創新性的結論。例如,立足宮體(ti) 詩“自贖”、七言詩“自振”的研究,彰顯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非凡的文學史意義(yi) ,此已為(wei) 人所熟知。本書(shu) 以強、弱勢文化為(wei) 視角的《與(yu) 帝京對視的〈春江花月夜〉》篇,則結合初唐南北文化差異與(yu) 衝(chong) 突並存的文化生態,從(cong) 江南文化“自尊”的新角度,闡釋了此詩為(wei) 何而作的問題,有理有據,耳目一新。
學術研究中,視角、理論、方法是共生互彰的關(guan) 係。戴偉(wei) 華很早就關(guan) 注到文人“才”“遇”錯位及由此引發的文學史書(shu) 寫(xie) 問題,並有持之以恒的思考。本書(shu) 第三章《政治與(yu) 文學“才”“性”論》不僅(jin) 對始於(yu) 孔子的“才性論”做出明晰的闡釋,也集中論析了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的命運。以此為(wei) 例,可知文化生態與(yu) 文學關(guan) 係的多元視角兼具學術視野、理論與(yu) 方法論的多重價(jia) 值。
敏銳清晰的問題意識
新理論的提出、新視角的選取、新方法的運用,最終目標都是要發現新問題、解決(jue) 新問題,更好地認識文學及與(yu) 文學相關(guan) 的現象,否則便失去從(cong) 新視角進入文學的意義(yi) 。
新的研究視角,有助於(yu) 新問題的提出與(yu) 解決(jue) 。麵對研究已相當深入的唐人唐詩選本《河嶽英靈集》,著者提出“鄉(xiang) 居江南的殷璠是如何獲得入選詩歌的”“《河嶽英靈集》的編選意圖是什麽(me) ”“為(wei) 何殷璠在《敘》中稱‘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河嶽英靈集》‘起甲寅’的依據是什麽(me) ”等一係列問題,經過翔實考論,著者一一予以闡釋。在此過程中,著者閱讀這一選本的態度與(yu) 路徑,也為(wei) 與(yu) 文獻編纂相關(guan) 的文學、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戴偉(wei) 華對詩歌的文化性質及相關(guan) 問題有敏銳的覺察力。《狀江南》係列研究除了分析李嶠《十二月奉教作》、敦煌《詠廿四氣詩》及文人詩歌《狀江南》不同的文學與(yu) 文化層級,還特別論及孟浩然《過故人莊》與(yu) 《詠廿四氣詩》的相類,認為(wei) 此詩“為(wei) 探索盛唐文人創作與(yu) 民間創作相互影響提供了可行性案例分析”。詩歌創作與(yu) 傳(chuan) 播過程中,文人化與(yu) 民間化存在互動融通現象,這極有可能成為(wei) 唐詩研究的一個(ge) 新學術增長點。
與(yu) 文化生態這一概念的動態屬性相一致的是,戴偉(wei) 華對研究論題的思考、表達,也呈現出動態特征。《餘(yu) 論》中,他特意談及自己對乾元元年杜甫、王維等人《早朝大明宮》詩歌唱和的處理過程。為(wei) 了更好地凸顯“為(wei) 何四人的唱和詩都沒有留下安史之亂(luan) 的痕跡”這一問題,他將研究的重心調整為(wei) 解答對這些作品“誇美朝儀(yi) ,不已泰乎”的質疑,研究的中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動態而自由的研究視角下,精心思考問題提出解讀的方式,是本書(shu) 給人的整體(ti) 閱讀感受。
深厚紮實的文獻功力
紮實的文獻工作有助於(yu) 發現新的學術問題。文學研究中,可信的材料是基礎,對文本的細讀是王道。戴偉(wei) 華發現有關(guan) 大曆年間鮑防等人《狀江南》唱和的研究成果中,“狀”的含義(yi) 一直處於(yu) 被忽視的狀態,與(yu) 相關(guan) 文本的誤寫(xie) 有關(guan) 。《全唐詩》題作《狀江南》的組詩,在宋代文獻《古今歲時雜詠》《唐詩紀事》中的詩題為(wei) 《狀江南十二月每句須一物形狀》。秦瑀為(wei) 鮑防亦有參與(yu) 的《柏梁體(ti) 狀雲(yun) 門山物》唱和所作序文中,有“狀,比也”“義(yi) 取睹物臨(lin) 事”的記載。他認為(wei) 《狀江南》“睹物臨(lin) 事”“每句須一物形狀”是詩人們(men) 集體(ti) 約定的寫(xie) 作規範,通行字典亦應據此補上“狀,比也”的義(yi) 項。由此可見,被明確了的概念可以促進相關(guan) 研究的深化,而對可信文獻的深入思考,能解決(jue) 新的學術問題。
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旨歸的嚴(yan) 謹考述,是本書(shu) 的研究方法,也是研究風格。戴偉(wei) 華對文獻的精熟掌握與(yu) 高度敏感,落實到本書(shu) 的研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liang) 方麵:第一,善於(yu) 對常見材料進行深度解讀。在政治、律曆與(yu) 文學關(guan) 係的視域中,重新審視王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張說書(shu) 於(yu) 政事堂的史實時,他闡明這一事件不僅(jin) 具備引領盛唐氣象的詩學史意義(yi) ,也表達了政治家們(men) 的理想與(yu) 銳意改革的決(jue) 心,可稱眼光獨到。第二,重視發掘被人忽視的“隱性”材料,解決(jue) 了一些長期以來被學術界誤判的問題。“隱性材料”這一概念是著者在《李清照〈武陵春〉詞應作於(yu) 紹興(xing) 元年考——兼說“隱性”材料的價(jia) 值和利用》(2003)一文中正式提出的,這既是他深厚文獻功力的理論化,也是他治學精神具體(ti) 而微的一個(ge) 側(ce) 麵。借助《自宣城赴官上京》等“隱性”材料,本書(shu) 《杜牧詩中的“揚州”不在“江南”》篇糾正了“唐代江南包括揚州”及“《寄揚州韓綽判官》寫(xie) 於(yu) 洛陽”這兩(liang) 個(ge) 持續長久的誤識。過分依賴數據庫的使用,導致當下的部分學術成果存在以材料掩飾淺陋的弊病,材料堆砌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卻提不出真正有價(jia) 值的學術問題,也很難看到研究者的精見卓識,可謂得“筌”而忘“魚”。“E考據”的學術環境下,重視“隱性”材料的倡揚與(yu) 力行,無疑具備匡扶學風的現實意義(yi) 。
守正創新的治學精神
文學研究的對象是文本與(yu) 文獻,與(yu) 之相關(guan) 的研究可以析為(wei) 兩(liang) 重目標與(yu) 意義(yi) ,一是把研究對象搞清楚,二是使文本及其研究產(chan) 生意義(yi) 。本書(shu) 守正創新的價(jia) 值內(nei) 涵與(yu) 現實導向也可從(cong) 這兩(liang) 方麵加以體(ti) 認。
戴偉(wei) 華對揚州學派考證精詳、敢於(yu) 創新的學術傳(chuan) 統有自覺的歸依與(yu) 發揚,他認為(wei) 學術創新不是刻意獵奇,而是在具體(ti) 作品、現象的論述中探索一般性的知識結構與(yu) 理論體(ti) 係,以發現文本新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本書(shu) 具體(ti) 創新的類型有二:一是對自己既往研究的補充與(yu) 完善,二是源於(yu) 多元視角與(yu) 文本細讀而形成的新觀點。前者以杜甫《飲中八仙歌》的重新闡釋為(wei) 例。他認為(wei) 此詩應當係乾元元年杜甫居官左拾遺時。杜甫意在通過詩歌創作,與(yu) 符合自己理想的“飲中八仙”神交,並借此構建自己的盛世記憶。因為(wei) 此詩,“飲中八仙”也成為(wei) 長安乃至大唐盛世風流的文化符號,故不宜做過多政治化的解讀。後者以《狀江南》研究為(wei) 代表。他認為(wei) 《狀江南》不僅(jin) 因“每句須一物形狀”的寫(xie) 作要求在詠物詩史上自成一格,也開創了月令詩比喻體(ti) 敘事的藝術新範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化《狀江南》敘事喻物特征描述的過程中,戴偉(wei) 華通過“花幾個(ge) 月的時間去學習(xi) 古代曆法知識”(《戴偉(wei) 華教授訪談錄》),最終確認敦煌《詠廿四氣詩》是配合《開元大衍曆》推廣普及的民間創作。文學研究中的“文化生態”,其內(nei) 涵與(yu) 外延“通常與(yu) 研究主體(ti) 的研究對象及其學術經驗有關(guan) 聯”,這一過程既拓寬了研究者的知識視野,也反映出他學術經驗的豐(feng) 厚。
將嚴(yan) 謹的學術研究與(yu) 對當下的深切關(guan) 懷融為(wei) 一體(ti) ,是戴偉(wei) 華始終如一的學人風範。雖然研究對象是曆史文化場景中具體(ti) 的事物與(yu) 現象,但對現實的自覺關(guan) 注已深融於(yu) 著者的意識。在指出《狀江南》別樣格調與(yu) 開拓意義(yi) 的同時,他特意強調說:“現在各地都在做地方文化梳理、挖掘,《狀江南》唱和組詩藝術的特殊性和創新性,在江南文化研究中應被充分重視。”又如,這種當代意識也體(ti) 現在對岑參邊塞詩以詩證史價(jia) 值的重審,他認為(wei) 這些側(ce) 重西域的詩歌,“對於(yu) 今日新疆而言以詩證史是唯一性的”。汲古潤今的學人情懷於(yu) 斯畢見,與(yu) 此同時,這些個(ge) 案研究的現代意義(yi) 也有了具體(ti) 的指向。
作為(wei) 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是熔鑄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文明。如果說作為(wei) 本書(shu) 研究對象的《早朝大明宮》《飲中八仙歌》與(yu) 大曆年間浙東(dong) 詩人們(men) 的《憶長安》,意在承續對盛世大唐的文化記憶,那麽(me) ,《文化生態與(yu) 唐代詩歌》的深層寄托便是戴偉(wei) 華傳(chuan) 承文化的責任感。唐詩的創作隻是在時空上遠去,唐詩的文化魅力卻可以借由讀者的情感共鳴、學者的精深研究生生不息。
圖片均為(wei)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