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杜甫生活的曆史時空
張誌烈
杜詩注本《杜臆》作者王嗣奭評價(jia) 杜甫對生活、對詩歌的態度是“並力一向,以全副精神注之”。讀了彭誌強的《秋風長嘯:杜甫傳(chuan) 》,我亦有同感。他研究杜甫十多年的刻苦努力,也可以說得上是“並力一向,以全副精神注之”。
為(wei) 杜甫作傳(chuan) ,不能不知人論世。彭誌強這本著述的根本追求,就是通過生動還原杜甫生活的具體(ti) 曆史時空來理解杜甫的思想精神。為(wei) 此,他駕車追蹤杜甫的足跡,車中放著《杜甫傳(chuan) 》和《杜詩全集(今注本)》。他在本書(shu) 跋文《朝聖記》中說:“我更想以洛州的鞏縣為(wei) 新的起點,從(cong) 杜甫誕生窯出發,沿著公元712年至770年這個(ge) 時間線,一步一步去丈量杜甫一生的足跡,一段路一段路去感知因為(wei) 杜甫詩歌而肥沃的土地,然後厘清杜甫潛伏在每個(ge) 時空節點的悲歡,注解他激蕩或者沉鬱在詩句深處的儒釋道思想。”讀完這本書(shu) 後,我覺得他的目標實現了。
本書(shu) 第三章《奉先寺》中,作者多處談到杜甫的思想,如說“現存的一千四百五十五首杜甫詩歌,至少有超過五十首表現了他的佛學思想”,又說“不可否認,杜甫的主要思想肯定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所以我對杜甫頭腦裏擁有儒釋道三家思想也有主次之分,首為(wei) 大儒,中為(wei) 佛學,小為(wei) 道學”,還說“杜甫本身也是雜家,雜取眾(zhong) 家的大儒、中佛、小道於(yu) 一身”。
彭誌強“大儒、中佛、小道”的論述,是他實事求是、細致分析而得出的結論。唐朝人早就有儒學治國、佛學治心、道學治身的說法。《杜詩鏡銓》卷十八《憶昔行》後,楊倫(lun) 評雲(yun) :“太白好學仙,樂(le) 天專(zhuan) 學佛,昌黎仙佛俱不學,子美則學佛兼欲學仙,要亦抑鬱無聊,姑發為(wei) 出世之想而已。”這裏大中小之論,與(yu) 前賢的認知是可以相通的。
通過此書(shu) ,讀者可以看到杜甫如何走完“讀萬(wan) 卷書(shu) ,萬(wan) 裏作客,潦倒多病”的一生,如何踐行“致君堯舜上”“詩是吾家事”這兩(liang) 大人生夢想,如何勇於(yu) 開創“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唐代詩歌新天地,如何從(cong) 一個(ge) 官宦子弟成長為(wei) 心係蒼生、胸懷天下的大唐詩聖。
(作者係四川省杜甫學會(hui) 會(hui) 長、《杜甫研究學刊》主編、四川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