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為文物延年
記者 張丹華
核心閱讀
今年50歲的楊景龍是陝西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複師,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20多年,獲得全國文物行業(ye) 職業(ye) 技能大賽壁畫彩塑文物修複師項目一等獎。在他眼裏,每一件文物都彌足珍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讓更多文物重煥活力。
2023年年底,在北京舉(ju) 辦的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hui) 議頒獎環節上,來自陝西省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複師楊景龍收獲了一枚獎牌——“全國技術能手”。
最初得知自己獲得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共同主辦的全國文物行業(ye) 職業(ye) 技能大賽壁畫彩塑文物修複師項目一等獎時,楊景龍很激動:“這是對我長期在基層一線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的肯定。”
“一器一物,盛天下之美;一軸一卷,數千載風流。”每每修複完一件文物,楊景龍總感歎不已。在他眼裏,每一件文物都彌足珍貴,支撐起每一名文物修複者的光榮夢想。
現代文物修複,需要綜合多學科知識
在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庫房,保存著245幅珍貴的高等級秦漢唐壁畫,約340平方米。“這些壁畫對研究曆史、藝術和當時社會(hui) 生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jia) 值。”楊景龍說。
唐代出行的儀(yi) 仗隊是怎樣的規模,使用何種儀(yi) 仗?在唐墓壁畫未發現之前,這些都是未解之謎。
進入楊景龍的修複室,時間仿佛慢了下來。看著一件件躺在修複桌上的文物,望著牆壁上泛黃的壁畫線描圖,仿佛時光倒流,回眸千年歲月。
唐墓壁畫的內(nei) 容豐(feng) 富,有歌舞、遊戲等各種場景。用筆或奔放潑辣、或飄若浮雲(yun) ,用色或簡潔明快、或細膩精致。人物造型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在修複室,近50平方米的房間,四周牆麵上掛滿了各種壁畫的線描圖、病害圖,地上靜置著不同時期的待修文物,實驗台上擺放著各種試劑和儀(yi) 器設備,修複桌上手術刀、油畫刀、竹簽等工具一應俱全。
“文物修複需要萬(wan) 分細心,一毫一厘地清理、加固、補配、全色,同樣的動作需要重複無數遍。”楊景龍說,“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活,現代文物修複需要多學科的知識。”
考古、曆史、物理、化學、美術、環境氣候、地質、氣象、計算機等,樣樣都要學;古人的製作工藝及材料、考古發掘現場情況、出土時的環境、地質情況、後期保存的環境及管理,樣樣都要懂。“真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具備全才的能力,才能為(wei) 文物延年,並賦予它們(men) 新的生命。”楊景龍說。
匠心修補,古老文物煥發活力
“我的父親(qin) 是木匠,我從(cong) 小跟著他幫忙,拉鋸子、推刨子、釘釘子。”楊景龍回憶,這些工作練就了眼力和手上功夫,也讓他對手工藝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
上大學時,楊景龍就讀於(yu)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zhuan) 業(ye) ,從(cong) 此與(yu) 文物結下了不解之緣。1997年大學畢業(ye) 後,他就職於(yu) 鹹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從(cong) 事文物保護修複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
多年的專(zhuan) 業(ye) 訓練,讓楊景龍有了一雙巧手。一個(ge) 四象陶質彩繪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時是一堆碎片,還有缺失,看不出原件。方案設計、技術路線、實驗、拚對、粘接、補配、做舊、封護,耗時8個(ge) 月,這件文物在“指尖”重獲新生,走進大眾(zhong) 視野。
1978年揭取的昭陵陪葬墓段簡璧墓壁畫,就地保存在昭陵博物館。2002年楊景龍團隊打開夾板,進行第一次保護修複。最初拿到壁畫時,仕女圖部分已碎裂,散落粘連在桃膠布上。通過查閱考古資料和研究資料,團隊曆時兩(liang) 年之久,將283塊壁畫殘塊一片片拚成一幅“執扇仕女圖”。
在一次次修複工作中,看到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中重新煥發活力,楊景龍對從(cong) 事文物修複的認知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從(cong) 一份職業(ye) ,到一份意義(yi) 非凡的事業(ye) 。
“文物修複是繼承前人的智慧,將幾千年文明的風采展示給現代人。”楊景龍說,“文物活起來,首先得‘站’起來。經過我們(men) 的手,這些古老的文物重新煥發活力,走進展廳、走近大眾(zhong) 。”
傳(chuan) 承技藝,讓年輕人愛上文物修複
現在,楊景龍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yan) 格,要做一名真正意義(yi) 上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者。
晚上,楊景龍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周末,辦公樓裏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街坊鄰居見到他常問上一句,又加班了,整天忙啥呢?他隻是哈哈一笑。
當耗時5年、幾易其稿,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完成的學術專(zhuan) 著《唐墓壁畫保護修複研究報告》印刷出版的那一刻,楊景龍鬆了一口氣。
這是鹹陽市第一部文物科技保護修複專(zhuan) 著,係統介紹了唐墓壁畫的科技保護修複以及在新工藝、新材料、新做法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同時對壁畫彩繪顏料的保存環境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為(wei) 壁畫彩繪顏料的保存開辟了新思路。
“顏色是壁畫的精華,也是壁畫的關(guan) 鍵部分。”楊景龍介紹,書(shu) 中記錄的非接觸文物顏色測量係統,可以在第一時間測量、記錄壁畫的色彩,使色彩數據化,從(cong) 而製訂全麵、科學的文物色彩保護方案。若幹年後,即使文物實物的色彩隨著時間和環境發生了改變,還可以根據當時準確測量的數據,還原文物最初的色彩。
陝西省文博資源豐(feng) 富。前不久,陝西省財政廳、省文物局聯合印發《財政支持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聚焦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出了24條具體(ti) 措施,其中包括“重點支持青銅器、彩繪陶器、壁畫、絲(si) 綢、漆木器、書(shu) 畫、古籍善本等文物修複保護工作”。
該措施還提出,要強化隊伍建設,支持實施文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我今年50歲,目前最緊要的任務是做好‘傳(chuan) 幫帶’。”楊景龍說,“作為(wei) 鹹陽師範學院的兼職教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課都能給孩子們(men) 帶來知識,讓年輕人愛上文物修複,切實擔當起文物保護修複工作的重任,樹立起為(wei) 文物保護事業(ye) 奮鬥的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