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飛出“金孔雀”
徐元鋒
核心閱讀
耿馬是民族自治縣,有10個(ge) 世居民族、1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片文化沃土一直滋養(yang) 著藝術愛好者們(men) 。
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耿馬民族歌舞團,現有合同製演職人員35人,基本都是從(cong) 鄉(xiang) 村招募的歌舞愛好者,每年進企業(ye) 、農(nong) 村、校園、軍(jun) 營、社區、景區、街區演出不下200場。
闊別4年,刮目相看。
2023年末,再次走進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縣城那個(ge) 橘黃色的院落,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演出團隊已經更名為(wei) “耿馬民族歌舞團”。他們(men) 進步的路徑清晰可見:2019年,作品《傣族女創拳》獲全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運動會(hui) 表演綜合類一等獎;2022年,被表彰為(wei) 全國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ti) ,作品《嘎朵》獲得雲(yun) 南省群眾(zhong) 文化藝術最高獎“彩雲(yun) 獎”……
人們(men) 說,彩雲(yun) 之南飛出了“金孔雀”。
耿馬是民族自治縣,有10個(ge) 世居民族、1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片文化沃土一直滋養(yang) 著藝術愛好者們(men) 。
浸潤在鄉(xiang) 村,浸潤在文化中
夜涼如水。晚上7點半,耿馬縣耿馬鎮芒片村文化廣場上熱鬧了起來,村民從(cong) 四麵八方匯集於(yu) 此。從(cong) 文化活動室搬出來的長條木凳逐漸坐滿了人,另有三三兩(liang) 兩(liang) 村民蹲在一旁的大青樹下。大喇叭裏正在播放歌曲《耿馬的路》。穿著迷彩服的小夥(huo) 子騎著電動車,給演出現場送來一箱礦泉水……
這是耿馬民族歌舞團臨(lin) 時安排的一場“送文化下鄉(xiang) ”演出。上午決(jue) 定,晚上開鑼。晚上8點,演出開始,廣場上打鬧的孩子們(men) 安靜下來。台上精彩不斷,台下一排排長凳子也不住地往前挪,氣氛越來越熱鬧。
進企業(ye) 、農(nong) 村、校園、軍(jun) 營、社區、景區、街區演出,耿馬民族歌舞團每年不下200場。“這是一種藝術回流。”耿馬民族歌舞團團長王峰說:“我們(men) 的歌舞來自村村寨寨,也要回到村寨,讓村民檢驗。對我們(men) 來說,下鄉(xiang) 演出最不能對付,那是很高的舞台。”
從(cong) 2016年開始,縣政府每年以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給這支隊伍一定金額的財政補助,歌舞團的任務是開展70場文化下鄉(xiang) 活動,並負責縣裏春節、潑水節、青苗節等節慶晚會(hui) 。歌舞團每年還需完成5部以上作品的劇本創作和排演,密切聯係指導5支以上鄉(xiang) 村文藝演出隊伍,爭(zheng) 取每3年至少獲得1次省級以上獎項。
雖然是冬日,草木依舊蔥蘢,從(cong) 縣城翻山越嶺,路邊高高的千果欖仁花果紅豔似火,這是孟定鎮允冒村。73歲的傣拳師布萊尚恩正在家裏打鐵,幹瘦的他氣力過人,一天能打製一二十把傣刀。他是歌舞團的傣拳師傅之一。
為(wei) 了創作關(guan) 於(yu) 傣拳的舞劇,王峰在孟定的鄉(xiang) 野遍訪會(hui) 打傣拳的師傅。有的師傅要求拜師,需在山裏“閉關(guan) ”學習(xi) 7天以上。經過王峰軟磨硬泡,30多名團員終於(yu) 能夠集體(ti) 拜師學拳。
許多人覺得傣族藝術“溫柔似水”,剛烈尚武的《猛相耿坎·傣拳師》一亮相,英姿颯爽,十分吸睛。其實,在翠綠的耿馬,還有許多類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歌舞團在王峰的帶領下“挖就挖到根,幹就幹到底”。“我們(men) 的傳(chuan) 承不是穿幾件老式衣服、加入幾處元素,而是讓演員學戲、讀書(shu) ,浸潤在文化中,揣摩歌舞中的細節神韻,創作有血有肉的作品。”王峰說。
下鄉(xiang) 演出鍛煉了演員們(men) 。31歲的俸進麗(li) 深有體(ti) 會(hui) ,“有的偏遠山區要走路進去,演完再走夜路回家,又冷又濕,半夜才能到。但想想山裏人特別是那些老人熱切的眼神和熱情的挽留,一切都值了。”俸進麗(li) 說話時,眼裏閃著光。
尊重生活,創新表達,引領風尚
在短視頻平台,王峰發布的“UP耿馬”有230多萬(wan) 瀏覽量,很多跳舞的短視頻播放量都超過10萬(wan) 。
潑水節是婦孺皆知的傣族節日,耿馬民族歌舞團連續推出4個(ge) 《潑水舞曲》短視頻,“載音音”“利疊疊”“UP耿馬”這些片名背後都是原汁原味的傣族風情。
第一期就火了的“潑水舞曲”,用了一周時間完成。拍攝地放在孟定的寨子裏,場景道具是現成的,村民就是群眾(zhong) 演員。時任耿馬縣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穆霽妍回憶,當時隻有5000元製作經費和一台單反相機,成本是一壓再壓。負責拍攝剪輯的耿馬縣融媒體(ti) 中心記者艾青說:“我們(men) 的鏡頭語言可能不是最美,但肯定是真誠和真實的。”片子裏,彩鋼瓦原味呈現、拖拉機成了道具,質樸俏皮之美洋溢其間,開心的場麵特別有感染力。
視頻中有段鏡頭是在山穀水流中拍的。那時節,山穀水宛如在冰箱冷凍過,演員們(men) 還是喊著“為(wei) 了耿馬”下水表演。因為(wei) 隻有一台相機拍攝,為(wei) 了多角度呈現,同一段舞蹈動作要演好幾遍。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泥古”,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表達,需要把握好平衡點。以服裝為(wei) 例,王峰到博物館裏尋找“琵琶襟”等傳(chuan) 統服飾元素,結合出鏡服裝的要求重新設計。色彩更亮麗(li) 、更適合現代生活的設計很快在傣鄉(xiang) 火了,村裏的大姑娘、小媳婦看了視頻後都跟風裁剪,引領了當地潑水節的著裝時尚。
放手和信任是最大的支持。民間歌手岩罕更文化程度不高,但在當地影響大,他的粉絲(si) 還包了大巴車組團來看演出。縣文旅局就以人才引進的形式,吸收他成為(wei) 歌舞團的正式演員。前段時間,縣長來團裏調研,還協調資金給岩罕更搭建錄音棚。
把歌舞表演當成最快樂(le) 的事,奉獻出一個(ge) 個(ge) 美好的故事
2023年12月27日晚,歌舞團在縣電影院表演舞台劇《猛相耿坎·傣拳師》。這是他們(men) 結束昆明、紅河、普洱等地巡演回到家鄉(xiang) 的匯報演出。對此,王峰很自豪:“2023年雲(yun) 南省文藝基金讚助的巡演隻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我們(men) 團,另一個(ge) 是楊麗(li) 萍老師的團隊。”為(wei) 了在巡演中精彩亮相,緊張的團員們(men) 經常排練到深夜。
歌舞團的前身叫“民族文化工作隊”。10多年前,曾是小學音樂(le) 老師的王峰接手這支隊伍時,隊裏隻有7個(ge) 人。如今已是副團長的李波回憶,10年前,隊員的月工資隻有千餘(yu) 元,而當時在餐館當小工都能賺兩(liang) 三千元;7個(ge) 人演一整場節目,中途換衣服的時間都沒有……
為(wei) 了生存,王峰帶大家走上商演的路子,走南闖北中增長了見識,擴大了隊伍。大家慢慢意識到:觀眾(zhong) 愛看的,就是來自邊疆的傣族歌舞文化。他們(men) 紮根故土的決(jue) 心就此堅定。
歌舞團現有合同製演職人員35人,基本都是從(cong) 鄉(xiang) 村招募的歌舞愛好者。23歲的引少來自孟定鎮罕宏下寨,入團8年。她從(cong) 小愛跳舞,7歲起看碟片自學舞蹈。今年28歲的岩平,讀中專(zhuan) 時學的食品加工,算是半路入行。訓練很苦,能堅持下來全憑熱愛。剛開始排練,有的演員腿都壓不下去,偷偷哭。歌舞團把練好基本功作為(wei) 立身之本,劈叉、下腰、空翻、平轉、倒立等動作,演員必須掌握,形體(ti) 、表情、姿態訓練等也是必修課,嚴(yan) 寒酷暑,日出日落,雷打不動堅持訓練。
歌舞團的進步,不僅(jin) 是從(cong) 默默無聞到獲得大獎、得到認可,也不僅(jin) 是演員們(men) 的技藝變得更專(zhuan) 業(ye) ,更重要的還在於(yu) 對文化的理解。原創舞台劇《我是誰》講了這樣一個(ge) 故事:一個(ge) 跳傣族傳(chuan) 統舞蹈的老藝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自己的兒(er) 子孫子都不認得了,但是一聽到象腳鼓和铓鑼聲,就禁不住翩翩起舞,仿佛回到舊日時光,他最終得到孫子的理解,傳(chuan) 統舞蹈也傳(chuan) 承了下去。簡潔的舞台語言,鮮明的文化元素,七八分鍾,演盡一生,直抵人心。入團7年的能底在劇中扮演老藝人的孫子,他說:“舞台劇講的就是我們(men) 的使命。”
這些年輕人,尊重傳(chuan) 統、熱愛藝術,把歌舞表演當成最快樂(le) 的事,奉獻出一個(ge) 個(ge) 美好的故事,描摹著家鄉(xiang) 的山魂水韻、世態人情。
版式設計: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