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多渠道拓崗穩就業

發布時間:2024-01-11 11:19:00來源: 經濟日報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萬(wan) 家燈火,一頭連著宏觀經濟。2023年,中央把穩就業(ye) 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各方麵加力推進。我國就業(ye) 形勢保持總體(ti) 穩定,主要指標符合預期,保持就業(ye) 穩定有信心有底氣。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更加突出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ti) 就業(ye) 穩定,釋放出穩就業(ye) 政策的積極信號。

  在經濟增長就業(ye) 彈性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就業(ye) 狀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是拉動就業(ye) 增長的關(guan) 鍵所在。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均值為(wei) 5.2%,比上年同期低0.4個(ge) 百分點;1月份至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109萬(wan) 人。同時也應看到,當前就業(ye) 總量壓力仍然較大,“招工難”“就業(ye) 難”並存的結構性就業(ye) 矛盾依舊突出。接下來,要堅持以就業(ye) 優(you) 先為(wei) 導向,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通過降低稅收、優(you) 化金融政策等手段刺激消費,用活數字經濟,關(guan) 注重點群體(ti) ,深入理解與(yu) 把握企業(ye) 實際情況,夯實穩就業(ye) 的基礎。

  從(cong) 數字經濟的角度來講,要努力激發數字賦能高質量就業(ye) 的潛力。在數字經濟時代,就業(ye) 環境擺脫了時空限製,就業(ye) 方式突破了單一關(guan) 係,就業(ye) 機會(hui) 滿足了更多個(ge) 性化需求,可為(wei) 求職者就業(ye) 創業(ye) 提供更多選擇。按照目前職業(ye) 發展趨勢,未來5年,數字經濟有可能創造3000多萬(wan) 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應抓住人才缺口較大的關(guan) 鍵問題,優(you) 化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xing) 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數字經濟研究平台和實驗室,擴大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同時,適應數字新業(ye) 態的就業(ye) 特征,建立完善適應新型就業(ye) 形勢的勞動權益保障機製,尤其是針對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社保繳費分攤製度、勞動權益與(yu) 工作福利等進行全方位保障。

  從(cong) 重點群體(ti) 的就業(ye) 需求來講,要以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服務攻堅行動為(wei) 抓手,精心做好服務,凝心聚力促進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群體(ti) 順利就業(ye) 。對於(yu) 就業(ye) 困難的高校畢業(ye) 生而言,做好就業(ye) 引導,用好“家門口”就業(ye) 服務站等力量,主動聯係離校未就業(ye) 畢業(ye) 生,提供“1131”實名服務。還要引導高校畢業(ye) 生關(guan) 注新職業(ye) ,鼓勵大學生創業(ye) ,不斷壯大相關(guan) 經營主體(ti) 。積極創新農(nong) 民工群體(ti) 就業(ye) 渠道,加速培育鄉(xiang) 村主導產(chan) 業(ye) ,鼓勵環境友好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ye) 的創辦,通過產(chan) 業(ye) 發展,創造更多優(you) 質就業(ye) 崗位。強化試點示範,挖掘典型案例,高質量建設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園、創業(ye) 孵化基地,推薦帶動就業(ye) 明顯、發展前景好的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項目入駐。持續抓好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幫扶,在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幫助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脫貧人口實現就地就近就業(ye) ,提高收入水平。

  從(cong) 企業(ye) 的供需情況來講,要強化對企服務,落實社保補貼、吸納就業(ye) 補貼等支持政策,更好地推動中小微企業(ye) 融資,著力為(wei) 企業(ye) 降成本、減負擔,激勵經營主體(ti) 吸納就業(ye) 。支持外貿企業(ye) 開拓市場,發揮好進出口對經濟和就業(ye) 的支撐作用。求職者要持續學習(xi) 、提高就業(ye) 素質,從(cong) 而獲得更多更好的崗位。有關(guan) 部門也需因勢利導,增加社會(hui) 培訓預算、建設數字化培訓平台,持續規範開展健全職業(ye) 技能培訓機製,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多渠道形成穩就業(ye) 的強大合力。(韓 晶 張 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