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曆史劇的新表達——從茅獎作品到話劇《張居正》
光明日報記者 楊 旗 董 城
最近,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跨年大戲——原創曆史劇《張居正》在首都劇場連演21場。該劇由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張居正》導演兼主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feng) 遠征告訴記者,貫穿全劇的思考和舞台表達上的創新,是這部作品最下功夫打磨之處。“景是流動的,大家會(hui) 看到一出‘不一樣的曆史劇’。”
與(yu) 北京人藝以往現實主義(yi) 風格的曆史劇不同,該劇是北京人藝對曆史劇表達的一次全新探索。作品從(cong) 結構到敘事都讓人耳目一新。
導演閆銳說:“我們(men) 連綴時間與(yu) 空間,完成具有時代共鳴的舞台表達。這樣的表達超越了時間與(yu) 空間,呈現出一種曆史的縱深感。”
在光影虛實中流轉,《張居正》整場演出做到了沒有幕與(yu) 幕之間暗場、轉場的間歇,采用不閉幕換景,舞台最重要的布置僅(jin) 有大殿中的三把龍椅和八根紅色巨柱。
全劇的高潮在結尾,馮(feng) 遠征飾演的張居正以長篇台詞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全場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作為(wei) 北京人藝中青年演員合力打造的精品,此次演出對全體(ti) 演職人員特別是青年演員提出了“敢於(yu) 挑戰自己,敢於(yu) 走出‘舒適區’”等明確要求。
演員張培說:“一開始排練的時候,導演就說我依舊是在‘舒適區’裏,與(yu) 之前的演繹沒有什麽(me) 兩(liang) 樣。於(yu) 是,導演就從(cong) 台詞上對我提高要求。”
就這樣,大家在一起切磋、琢磨,當劇本改到第六稿的時候,北京人藝同期建好了劇組。
“曆史劇不是小說的縮減版,也不是曆史簡單的回顧和重複。”馮(feng) 遠征坦言,話劇《張居正》沒有展現張居正生平的所有選擇,而是聚焦於(yu) 改革這個(ge) 主題,劇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圍繞這兩(liang) 個(ge) 字展開。他希望通過曆史劇,讓當下大家思考“如何擔起今天的時代使命”。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2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