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我想以攝影師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麵前
中新網北京1月25日電 葉錦添《凝望:我的攝影與(yu) 人生》新書(shu) 分享會(hui) 近日舉(ju) 行,作者葉錦添和導演賈樟柯、藝術家安娜伊思·馬田相聚北京,一起就攝影、藝術、人生等話題進行暢聊。
對於(yu) 大多數人來說,認識葉錦添,更多地是因為(wei) 他在電影與(yu) 舞台藝術指導、服裝設計等方麵所獲得的卓越成就。他曾憑借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藝術家;自1986年參與(yu) 了第一部電影《英雄本色》起,他曾擔任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與(yu) 服裝設計,包括2023年火爆刷屏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
然而,少有人知道,葉錦添還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他是科班出身,畢業(ye) 於(yu) 香港理工大學實用攝影高級攝影專(zhuan) 業(ye) ,他的藝術之路,可以說是始於(yu) 攝影,在攝影中形成的美學觀念,一直貫穿於(yu) 他的電影與(yu) 舞美創作、服裝設計中。過去的近四十年,無論是在電影拍攝現場,還是在從(cong) 未間斷的旅行裏,葉錦添一直在用鏡頭敏銳捕捉各種珍貴時刻。
海量積累之下,葉錦添將自己多年來對攝影所懷有的抱負、對事物的理解方法和對時間的看法,進行階段性總結,精選出各時期代表攝影作品109幅,並配以精煉親(qin) 切的回憶性文字,在2024年新年伊始,出版了首部自傳(chuan) 性攝影隨筆集《凝望:我的攝影與(yu) 人生》。
在新書(shu) 分享會(hui) 上,葉錦添表達了他對攝影的熱愛,“希望能以攝影師的身份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他還現場展示了幾張代表性攝影作品,並分享了背後的創作故事。例如,他講述了拍攝張曼玉的經曆,如何通過暗房技術拚接兩(liang) 張照片,從(cong) 而表達她的獨特氣質;還分享了拍攝張國榮、梅豔芳的一張經典作品的構圖思路——呈現三個(ge) 不同空間和人物之間的“對話”。
他還強調了自己的攝影哲學,即通過鏡像和重組來創造動態和多維度的視覺效果;還分享了攝影方法和對拍攝人像的深刻理解。他提到,當拍攝一個(ge) 人時,他會(hui) 利用自己的記憶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這個(ge) 人,以此來揭示被拍攝者的內(nei) 在特質。他認為(wei) ,攝影不僅(jin) 是捕捉所見之物,更是一種自我探索和表達的過程。
賈樟柯表達了對葉錦添攝影作品的欣賞,“他的作品會(hui) 開啟我們(men) 的這樣一個(ge) 磁場,讓我們(men) 被表象之外的另一種精神性的東(dong) 西吸引過去。”賈樟柯認為(wei) ,這些作品不僅(jin) 僅(jin) 是對現實的記錄,更是一種對現實深處的探索。
安娜伊思·馬田則以女性的細膩感受分享了她對於(yu) 新書(shu) 的觀感。她坦言,葉錦添的攝影作品如同夢境般,同時又充滿現實感,每張照片都像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記憶。這些作品不僅(jin) 是關(guan) 於(yu) 攝影的技巧和美學,更是關(guan) 於(yu) 時間和美的深刻表達。
正如葉錦添在新書(shu) 後記裏所說的那樣:“每段拍攝的時光,都會(hui) 看到時間的秘密以及我的秘密,不同的時間會(hui) 看見不同的東(dong) 西。影像有時候記錄著複雜的事物流轉過程,包括當時的空間與(yu) 光影的變化,總希望不要重複自己,把一切變成一種關(guan) 鍵詞,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活生生的發現。麵對麵地按下快門,我得到的是生命的動力,而不是答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