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就地保護成效顯著,為何還要遷地保護?國家林草局回應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物種,被譽為(wei) “國寶”。1月25日,澎湃新聞從(cong)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召開的2024年第一季度例行發布會(hui) 上獲悉,我國大熊貓棲息地受保護麵積從(cong) 139萬(wan) 公頃增長至258萬(wan) 公頃,有效維護了大熊貓野外種群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的約1100隻增長到近1900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由“瀕危”調整為(wei) “易危”,表明我國大熊貓保護成效得到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界認可。
在大熊貓就地保護方麵,我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效,為(wei) 什麽(me) 還要對大熊貓進行遷地保護?
對此,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動植物司二級巡視員張月表示,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不是對立的關(guan) 係,兩(liang) 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方麵,兩(liang) 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張月說,遷地保護在瀕危特別是極危野生動物保護中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遷地保護種群是就地保護種群的必要備份,在就地保護種群滅絕的時候,是物種延續和重歸自然的希望所在。我們(men) 國家的麋鹿、野馬種群複壯和放歸自然就是遷地保護重要作用的成功例證。
據張月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野外大熊貓的數量已經從(cong) 第一次普查的2400隻下降到1100隻,野生大熊貓種群的生存前景岌岌可危,在當時迅速開展大熊貓遷地保護工作,為(wei) 野生種群提供一個(ge) 備份保障,得到了多數專(zhuan) 家支持和認可。
目前,大熊貓圈養(yang) 種群已經增長到728隻,實現了圈養(yang) 種群的自我維持和高質量發展。在此基礎上,遷地保護的另外一個(ge) 目標即反哺野生大熊貓種群。將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個(ge) 體(ti) 通過野化培訓後,放歸到存在滅絕風險的野生小種群內(nei) ,能夠有效補充種群個(ge) 體(ti) 並參與(yu) 野外小種群繁殖,是保護野外小種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多年的努力,已成功放歸了10隻圈養(yang) 大熊貓到野外,促進了小相嶺和岷山南端的大熊貓小種群複壯。因此,實施遷地保護是推動大熊貓高水平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與(yu) 就地保護共同構成了大熊貓保護工作的一體(ti) 二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