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巴什佛寺遺址見證東西方文化交流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1月31日電(冀江彤 李明非 趙凱)從(cong) 新疆庫車市出發,向北走20公裏,便到達庫車河,在河水的衝(chong) 積平原上,連片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建築群依舊矚目。其北依天山支脈卻勒塔格山,南臨(lin) 沙礫戈壁,錯落有致,靜靜地佇(zhu) 立在那裏,四周隻有風的聲音。
公元628年,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經,途經此地,講經學習(xi) 兩(liang) 月有餘(yu) ,並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荒城北四十餘(yu) 裏,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昭怙厘,而東(dong) 西隨稱,佛像莊飾,殆越人工”。伽藍是寺廟的意思,玄奘用“佛像裝飾,殆越人工”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當時蘇巴什佛寺的繁榮景象。
天山南麓的文化印記
蘇巴什佛寺遺址分東(dong) 、西兩(liang) 寺,庫車河橫貫其間,使得兩(liang) 寺隔河相望,現存麵積近20萬(wan) 平方米。遺址中有大殿、佛塔和僧房,從(cong) 礫石遍地的古河床一直分布到卻勒塔格山南麓的高地。東(dong) 寺三座佛塔有著波斯式的穹頂。西寺遺址較多,其中一座十多米高的方形佛殿是蘇巴什佛寺遺址的標誌性建築。北麵有一排佛洞,洞壁上刻有龜茲(zi) 文字和佛教人物像。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重視蘇巴什佛寺遺址的保護,特別是近年來,對遺址實施環境整治、本體(ti) 保護、展示利用工程,改善了遺產(chan) 的保護現狀和保存條件,確保了遺產(chan) 地的真實性、完整性,使其成為(wei) 新疆對外展示曆史文化的窗口和文旅融合的靚麗(li) 名片。
1996年11月20日,蘇巴什佛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
東(dong) 西文明匯聚於(yu) 此
在曆史上,蘇巴什佛寺曾先後被稱作雀離大寺、昭怙厘大寺等,現稱蘇巴什佛寺遺址,“蘇巴什”為(wei) 維吾爾語,意為(wei) “水的源頭”。
庫車市龜茲(zi) 博物館館長馬麗(li) 麗(li) 對記者說:“蘇巴什佛寺遺址於(yu) 3至10世紀持續沿用,是新疆境內(nei) 保留至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築群遺址。”這裏曾出土過絲(si) 綢和毛織品殘片、東(dong) 漢至唐的中原銅錢、龜茲(zi) 等地方政權錢幣、波斯銀幣、琉璃器物以及漢文、龜茲(zi) 文等多種文字的題記和文書(shu) ,是絲(si) 綢之路古龜茲(zi) 地區長期作為(wei)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實證。
2016年,西北大學考古人員在對蘇巴什佛寺遺址進行野外考古調查和清理時,出土了140多件文物。其中第一次發現了銅蓮花,還有大量用於(yu) 供奉佛像的器物及裝飾品,這也印證了唐代佛教在龜茲(zi) 國的盛行。
馬麗(li) 麗(li) 說:“佛教的傳(chuan) 播軌跡是從(cong) 西往東(dong) 傳(chuan) ,在蘇巴什佛寺遺址有一個(ge) 佛塔形製與(yu) 西安大小雁塔形製一樣,人們(men) 俗稱為(wei) ‘小雁塔’,這處佛塔是佛教回流的一個(ge) 體(ti) 現,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馬麗(li) 麗(li) 告訴記者,在東(dong) 西文化交流史上,龜茲(zi) 地區是東(dong) 西方僧侶(lv) 的旅行中轉站,在這裏,無論是印度和漢地僧人都需要學習(xi) 漢語、梵語、中亞(ya) 吐火羅文乃至通用希臘語,所以蘇巴什佛寺在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精美文物講述文化
1903年,日本大穀光瑞探險隊的渡邊哲信和堀賢雄在蘇巴什佛寺遺址發掘了一個(ge) 舍利盒。舍利盒為(wei) 木質,鑲有金箔裝飾,盒身被紅、灰白、深藍三種顏色覆蓋,盒內(nei) 僅(jin) 存骨灰,外形並沒有什麽(me) 特別之處。然而,到了1957年,有人對此盒進行研究時偶然發現,這個(ge) 舍利盒的顏色層內(nei) 竟然有繪畫痕跡。剝去表麵顏料,顯露出盒上繪製的圖像——精美的“蘇幕遮”舞圖。
馬麗(li) 麗(li) 向記者介紹:“這個(ge) 舍利盒上的樂(le) 舞圖,是一件十分罕見的反映龜茲(zi) 音樂(le) 舞蹈(歌舞戲)藝術的珍貴形象資料,也是龜茲(zi) 地區世俗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畫上21人組成的“樂(le) 舞團隊”生動活潑,有跳舞者、有彈奏樂(le) 器者、還有小孩在一旁協舞。人們(men) 服飾各異,是一幅典型的龜茲(zi) ‘蘇幕遮’樂(le) 舞圖。”
“蘇幕遮”舞沿著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中原內(nei) 地。這件舍利盒對於(yu) 了解和研究古代龜茲(zi) 地區的世俗生活、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據了解,這件舍利盒目前存於(yu) 日本東(dong) 京國立博物館,如今我們(men) 隻能看到圖片。
蘇巴什佛寺遺址雖然已是滿目滄桑與(yu) 斑駁,但其跨民族、跨文化的包容性與(yu) 兼收並蓄的多元化創造,依然當之無愧地成為(wei) 造福人類文明和文化藝術發展承前啟後的搖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