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90後挑大梁 用青春“煥新”傳統文化記憶

發布時間:2024-02-01 15: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兩(liang) 秒鍾,4隻手,同時操控36條線,一瞬間,“媒婆變仙女”。台上,90後提線木偶戲演員蔡思雅身著中式長裙,手執鉤牌,和搭檔一起為(wei) 觀眾(zhong) 表演一段泉州木偶劇團傳(chuan) 承百年的獨門絕活兒(er) ——木偶變裝。台下,一名觀看表演的小朋友張大了嘴,拉著媽媽的袖子感歎:“哇,好神奇!”

  蔡思雅發現,提線木偶戲變火了。“之前是老人們(men) 愛看,現在很多年輕人專(zhuan) 程來泉州打卡”。過去劇團在每周二、四、六下午各有兩(liang) 場演出,從(cong) 今年年初開始,加到了每天5場,依舊一票難求。排練舞台上,挑大梁的90後也越來越多。

  在承載了千年曆史的世遺之城泉州,你能窺見很多類似的變化:南音、醒獅、妝糕人,越來越多90後、00後努力學習(xi) 技藝,成為(wei) 新一代非遺傳(chuan) 承人;古老的梨園戲與(yu) 現代藝術完美融合,變身年輕人喜歡的沉浸式新體(ti) 驗;擁有動人故事的傳(chuan) 統民俗簪花圍,乘著網絡的“東(dong) 風”頻頻“出圈”……

  新時代,傳(chuan) 統文化記憶正被年輕人摘去“古老、陳舊”的標簽,煥發新的活力與(yu) 生機。

  當年輕人“撞上”非遺

  泉州提線木偶戲,這門起源於(yu) 秦漢的藝術,於(yu) 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而蔡思雅與(yu) 非遺的緣分仿佛存在於(yu) “冥冥之中”。聲音條件較好的蔡思雅從(cong) 小跟著堂姐學南音,有一次她在電視上看到木偶戲大師黃奕缺表演馴猴,大師手中的木偶仿佛有了生命,這讓她對提線木偶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後來,蔡思雅在家人的支持下正式開始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和提線木偶結下不解之緣。

  木偶戲看起來有趣,真正學起來卻並不容易。泉州木偶的提線多、操控難,最複雜的木偶有36條提線,十指懸絲(si) 張弛有度,才能讓木偶靈活自如。木偶有一定的重量,基礎線規學習(xi) 起來又比較枯燥,想讓每一根線都聽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練習(xi) 。

  練基本功時,蔡思雅每天胳膊都是酸的,有時還會(hui) 舉(ju) 木偶舉(ju) 到抽筋。表演木偶戲不僅(jin) 要操縱木偶,還得融入角色,兼顧念白、唱腔、節奏和走位,“一心多用”。“木偶刻出來的臉隻有一種表情,所以要靠演員的聲音、木偶的精確動作塑造角色的喜怒哀樂(le) ,把想表達的情緒透過線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蔡思雅說。

  2012年,蔡思雅考入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chuan) 承保護中心,師從(cong) 國家一級演員傅端鳳,主攻旦角。從(cong) 開始學木偶戲到現在,她一刻也沒想過放棄。“提線木偶傳(chuan) 承了千年,本身獨具魅力。”蔡思雅很篤定,自己要一輩子從(cong) 事木偶表演。

  和蔡思雅一樣,95後福建女孩藍綏泓希望自己“到八九十歲了,也能繼續做‘妝糕人’”。

  泉州“妝糕人”源於(yu) 古代中原的“捏麵人”,入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雖都以糧食製作,但捏“麵人”用的是麵粉,泉州“妝糕人”原料主要為(wei) 大米粉和糯米粉。過去,“妝糕人”是人們(men) 在傳(chuan) 統節慶期間用來祭祀神明的祭品,後來成為(wei) 人們(men) 喜歡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品。

  藍綏泓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爸媽給自己買(mai) 的一隻紫色小鳥,用一根線係在棍子上,風一吹就會(hui) 轉動。回家後,小鳥被放在冰箱頂,小小的藍綏泓一仰頭就能看到。小鳥在上麵轉了7天就裂開了,但這段記憶一直留在她內(nei) 心深處。

  藍綏泓讀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認識了泉州“妝糕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張明鐵,童年種下的種子破土發芽。藍綏泓拜張明鐵為(wei) 師,成了一名“妝糕人”傳(chuan) 習(xi) 者。

  對藍綏泓而言,“妝糕人”是自己接觸非遺文化的切入點和載體(ti) 。在年輕人的眼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背後的無限魅力正徐徐鋪開。

  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年輕,更時尚”

  泉州市蟳埔村的黃麗(li) 泳曾是一名老師,十幾年前,她發現身邊很多東(dong) 西正從(cong) 生活中慢慢消失。

  她從(cong) 小在蚵殼厝(用海蠣殼建造的房屋,是泉州地區一種傳(chuan) 統特色建築——記者注)長大,但越來越多蚵殼厝倒塌了,很少有人去修複。蟳埔女從(cong) 小愛惜自己的頭發,留長發到十一二歲,長輩會(hui) 幫女孩們(men) 將長發盤在腦後,插上骨髻、魚梳、發簪,戴上一圈圈鮮花,做成簪花圍。“再苦再累,隻要頭上有花,日子就不會(hui) 太苦。”但村裏很多阿姨慢慢地不再簪花,外嫁進來的年輕人也不想插花在頭上。黃麗(li) 泳很疑惑,這麽(me) 有特色的文化,為(wei) 什麽(me) 不傳(chuan) 承下去?這個(ge) 有故事的古老民俗,為(wei) 什麽(me) 一直默默無聞?

  為(wei) 此,黃麗(li) 泳開始尋找村史資料,用村裏的舊物件搭建民俗展示區,說服抵觸鏡頭的奶奶阿姨們(men) 做模特,穿上漂亮的傳(chuan) 統服飾,簪上花跳廣場舞。她還拍視頻發到社交媒體(ti) 上,讓蟳埔奶奶們(men) 成為(wei) 自媒體(ti) 時代的新晉“網紅”。

  慢慢地,簪花被越來越多人了解,村裏的簪花店開起來了,來體(ti) 驗的遊客也多了,黃麗(li) 泳還曾為(wei) 多位明星做了簪花造型。2023年年初,蟳埔簪花迅速出圈,成為(wei) 來泉州的“必打卡點”。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以人為(wei) 傳(chuan) 承主體(ti) 的非遺文化,在年輕人的宣傳(chuan) “新路子”中,實現了“活態化”展現。

  畢業(ye) 於(yu)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的曾龍,則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給唱了800年的非遺梨園戲加點“新玩法”。

  曾龍從(cong) 小在梨園戲裏“泡”大,母親(qin) 曾靜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梨園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很長一段時間,梨園戲於(yu) 曾龍而言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跟它認識,但不來電”。

  大學畢業(ye) 後,曾龍成為(wei) 了影視劇演員。畢業(ye) 第二年,他偶然間跟隨泉州梨園戲劇團到歐洲巡演,西方觀眾(zhong) 的熱情給了他極大震撼。演員們(men) 出來謝幕時,現場掌聲經久不衰。那一刻,曾龍被梨園戲的生命力深深觸動:“這麽(me) 好的梨園戲就在我身邊,我為(wei) 什麽(me) 不做?”2014年,他從(cong) 北京回到泉州,再次“泡”進梨園戲的世界。

  曾龍進入了福建省梨園戲傳(chuan) 承中心,成為(wei) 導演,將年輕人喜歡的“沉浸式體(ti) 驗”與(yu) 演出結合起來,還組建起一支團隊,用各種方式讓梨園戲“更年輕、更時尚”。

  他曾嚐試讓梨園戲傳(chuan) 統折子戲《呂蒙正·過橋入窯》3天3場不重樣:第一場是原汁原味的傳(chuan) 統版;第二場演員不戴妝表演;第三場現場撤掉所有座位,樂(le) 隊在門口,演員走戲,觀眾(zhong) 跟著演員一起走。戲院大門敞開著,門外是人山人海的上海新天地酒吧街,門裏是有八百年曆史的梨園戲。

  有一折經典的獨角戲,講述女子深夜閨房中思念愛人陳三。曾龍和團隊引入了“平行時空”的概念,把不同時空發生的故事同時呈現在舞台上,交織成時光交錯的戲中戲。“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很多從(cong) 來沒看過梨園戲的新觀眾(zhong) 。”曾龍說。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到底來自哪裏?在曾龍看來,是不忘本、也不吃老本,“這是梨園戲作為(wei) ‘宋元南戲活化石’傳(chuan) 承至今的生命線”。

  “把流傳(chuan) 千年的技藝傳(chuan) 下去”

  成為(wei) “妝糕人”傳(chuan) 習(xi) 者後,藍綏泓嚐試用新方式探尋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她試著用“妝糕人”還原《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還將妝糕藝術融合現代科技,嚐試用3D打印、新型材料做“妝糕人”,讓其能保存更久、被更多人看到。“很多時候,我們(men) 覺得傳(chuan) 統文化好像就在身邊,但為(wei) 什麽(me) 我接觸不到?還是要讓更多人真正看到,去摸索,去嚐試。”

  空閑時間,藍綏泓常和年齡相仿的夥(huo) 伴們(men) 一起走上街頭做公益非遺展覽。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在泉州石獅的永寧衛城,當時正好趕上雨季,布展時箱子幾乎都淋濕了。雨斷斷續續下個(ge) 不停,讓藍綏泓感到意外的是,隨著同伴的南音唱起,許多遊客圍過來看展覽。藍綏泓和小夥(huo) 伴們(men) 現場給大家唱南音、製作“妝糕人”、展示木雕等非遺技藝。

  “大家傳(chuan) 統認知裏,一般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在做非遺傳(chuan) 承,但我發現泉州有一大群熱愛非遺文化的年輕人在一起,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所熱愛的非遺,同時提高自己的技藝。”藍綏泓說。

  藍綏泓還在永寧遇到了石獅市“妝糕人”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雷遠洲,當時他年近古稀,本希望兒(er) 子能傳(chuan) 承“妝糕人”技藝,但兒(er) 子誌不在此,讓他一度覺得手藝即將斷代。看到像藍綏泓這樣的年輕人正在為(wei) 這項非遺技藝努力,雷遠洲非常欣慰。“當時,我還在苦惱‘妝糕人’的材料配比,雷老師把自己幾十年來總結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藍綏泓感慨。

  展覽時,許多小朋友被五顏六色的“妝糕人”吸引,跟著藍綏泓一起學習(xi) 、體(ti) 驗。藍綏泓覺得他們(men) 和自己小時候特別像。“雖然他們(men) 以後不一定會(hui) 做‘妝糕人’,但我希望能在他們(men) 心裏埋下一顆種子,萌發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向往和喜愛。”

  “剛開始學木偶戲,師父給我上的第一節課是‘藝德’,台下行得正,台上方能演得真。”蔡思雅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們(men) 這一批90後能在老師傅們(men) 沒有退休時,向他們(men) 多學習(xi) 精湛的操偶技藝,以及他們(men) 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

  隨著“非遺進校園”的推廣,如今,90後蔡思雅開始帶著小學的孩子們(men) 了解提線木偶戲,還參與(yu) 培養(yang) 一批10後“接班人”。“老師傅把他們(men) 會(hui) 的戲交到我們(men) 這一輩手中,我們(men) 又把一些新元素加入傳(chuan) 統線規,再交給下一輩。”蔡思雅很自豪,能親(qin) 手把這份流傳(chuan) 千年的指間絕技傳(chuan) 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餘(yu) 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