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傳承人鍾連盛:專家與雜家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人們(men) 常用來形容匠人的話。15歲開始接觸景泰藍、至今四十六年裏從(cong) 未放下過這門手藝的鍾連盛,無疑是在用自己的人生詮釋它。
但同時,鍾連盛也相信:一個(ge) 好的手工藝者應當是一位雜家。從(cong) 故宮庫房裏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到現代派創始人畢加索的畫作,再到公園池塘裏的蓮葉與(yu) 黃鴨,什麽(me) 都去了解,才能足夠豐(feng) 富。
專(zhuan) 家
石榴,是近些年以民族團結為(wei) 題材的作品裏常常出現的意象。
在北京琺琅廠內(nei) 的景泰藍藝術博物館中,擺放著一尊華麗(li) 莊重、磅礴大氣的“國泰榴芳尊”。這件琺琅器高1.8米,頂部的萼片均勻裂開,由石榴花、牡丹等圖案點綴的瓶身如同一顆飽滿的石榴果實,金絲(si) 帶纏繞其上,為(wei) 它增添一份華美。
這件展品的原件,就是由中國景泰藍大師、北京市琺琅廠總工藝師、首都民族團結進步獎獲得者、民建會(hui) 員鍾連盛和同事們(men) 一起設計製作的。
2015年,“國泰榴芳尊”作為(wei) 中央代表團的賀禮被贈與(yu)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以慶祝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
“石榴頂上的那幾個(ge) 瓣兒(er) ,不能是單層的,那樣就顯得很單薄,”鍾連盛說,“細看的話,萼片裏麵也是鼓起來的,那是因為(wei) 在裏邊也焊上了一個(ge) 薄片,這樣就更圓潤、厚重,比較大氣了。”
對工藝製作的全麵考量和對圖樣設計的細致揣摩,都是景泰藍愛好者們(men) 心儀(yi) 鍾連盛作品的理由。而他的這些獨到之處,既來自對美術天生的熱愛,也來自日複一日地練習(xi) 、鑽研和沉澱。
1978年,鍾連盛在初三畢業(ye) 後進入琺琅廠技校,開始學習(xi) 琺琅器製作。每到春夏時節,他和同學們(men) 就會(hui) 到北京的各大公園裏,對著枝頭新生的花朵寫(xie) 生。
“梅花、杏花、桃花、梨花、蘋果花、海棠花,這些都是五瓣花,但是各有什麽(me) 特點呢?”鍾連盛說,“梅花花瓣特別飽滿,桃花每個(ge) 瓣外邊都是尖的,梨花花瓣特大,有一個(ge) 大缺口,蘋果花瓣是長條兒(er) 的。梨花、海棠花、蘋果花是從(cong) 樹幹上伸出來一小枝,花葉是簇生的,杏花、桃花都是貼著梗長的。”
在鍾連盛看來,要畫過,才能了解每種花的生長結構,才能讓它們(men) 在作品中“活”起來。身為(wei) 創作者,需要時刻繃著那根弦兒(er) 去看展覽、去觀察生活。“你的創意、靈感需要生活中的積累,所以真的是要全心的投入,”鍾連盛說。
2022年,六十歲的鍾連盛到了退休年齡,但無論是琺琅廠還是他自己,都不覺得已經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來這兒(er) 逛逛,早就成為(wei) 他生活裏的一種習(xi) 慣。鍾連盛說:“琺琅廠離我家也不太遠,周末兩(liang) 天要是有一天沒事,就開車過來轉一圈。”
雜家
仍在一線工作的鍾連盛,除了帶徒弟、做設計,還承擔著另一項重要的任務——產(chan) 品開發,他經常要和工程方、客戶交流,去了解對方的需求和理念。
“手工藝者不是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就夠了,你要跟工藝結合,還要考慮市場,”鍾連盛說,“有些創作是藝術性特別強的,作為(wei) 實現藝術追求的精品,還有一些工程要根據客戶的需求來設計,文創產(chan) 品要符合大眾(zhong) 審美,國禮就要適合國家的不同主題。”
從(cong) 學生到總工藝師、總經理,鍾連盛在琺琅廠度過了四十載時光,也經曆了景泰藍行業(ye) 的幾度浮沉。他剛進入這座“當代造辦處”時,是景泰藍出口創匯的黃金期,整個(ge) 廠總員工超過1800人;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外市場飽和,國內(nei) 市場消費水平有限,行業(ye) 陷入低穀;2006年,中國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景泰藍位列其中,再度借勢騰飛。
時代更替下景泰藍行業(ye) 的大起大落,昭示著環境與(yu) 市場之於(yu) 手工藝品創作的重要性。“緊跟時代、貼近生活,”鍾連盛說,“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追求:反映時代的特點、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審美,而且你生活在這個(ge) 時代就會(hui) 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創作中也會(hui) 自然流露。”
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需要一個(ge) “什麽(me) 都了解的雜家”。鍾連盛說:“大眾(zhong) 審美什麽(me) 樣的都有,有喜歡傳(chuan) 統的,有喜歡現代的、抽象的,你都要有所涉獵。”
鍾連盛的景泰藍作品中,就有一對精致的小型噴水池《花語》《溢香》,將時代新潮與(yu) 古代意韻巧妙融合在了一起。前者是藍色調,歐式造型,水流從(cong) 花蕾中噴出,後者則是金黃色調,裝飾著寓意吉祥的牡丹和遊魚,二者既是裝飾品,也有淨化空氣的作用。
“我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鍾連盛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cong) 那麽(me) 多優(you) 秀作品中受到啟發,然後提高自己開發、設計的想象力,真的是特別幸運。”(完)(《中國新聞》報作者 王曦澤 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