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雜技劇創作要實現技巧與劇情的融合

發布時間:2024-02-07 15: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舞台藝術眾(zhong) 家議】

  作者:薑學貞(上海市雜技家協會(hui) 駐會(hui) 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

  雜技劇創作要從(cong) 雜技本體(ti) 出發,以完美的舞台呈現為(wei) 目標,將題材融入雜技技巧,從(cong) 中創新表演語匯,實現技巧與(yu) 戲劇的融合,最終形成一場思想價(jia) 值與(yu) 藝術價(jia) 值兼備的精彩演出。

  雜技這項古老的藝術承載著中國的厚重文化,灌注著中華民族善良、勤勞、堅韌等優(you) 秀品質,真實而鮮活地綻放在祖國的藝術百花園中。我國的雜技人始終心無旁騖地打造著自己的技藝,無聲地、本真地用肢體(ti) 語言的繁複變化與(yu) 延展,向世界展示獨屬於(yu) 人類的智慧、勇氣和力量。

  在現代文明的浸潤下,雜技這朵樸實的藝術花朵主動向現當代藝術靠攏,勇敢超越原初的雜耍形態,以創意和審美賦予肢體(ti) 語言更廣闊的表演空間。近些年來,從(cong) 主題晚會(hui) 、雜技秀、新馬戲到雜技劇,種種表演形態的革新與(yu) 嚐試,各色雜技本體(ti) 之上的範式再造與(yu) 藝術升華,拓寬了雜技的表現邊界,帶來更豐(feng) 富的審美體(ti) 驗,這也是雜技人推陳出新、自我革命的生動寫(xie) 照。尤其是21世紀二十多年來湧現出的雜技劇,整體(ti) 體(ti) 量更為(wei) 龐大、創作元素更為(wei) 綜合,藝術表現力更強。

  以雜技劇的形式拓寬雜技的表演空間,首先要厘清雜技本體(ti) 技巧與(yu) 其他藝術手段之間的邏輯關(guan) 係。國內(nei) 首部雜技劇《天鵝湖》自2004年由戰士雜技團創排麵世,在相對完整的戲劇框架下,將雜技技巧融入芭蕾舞,呈現出空前的藝術美感,顛覆了世人對雜技的傳(chuan) 統觀感。雜技劇這一全新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就此成功創立。經過天津雜技團《胡桃夾子》、南京雜技團《渡江偵(zhen) 察記》等雜技劇的不斷探索嚐試,至上海雜技團和上海市馬戲學校2019年推出雜技劇《戰上海》,雜技劇的創作再上新台階,在選題立意、製作出品、美學風格等多方麵都進行了深度挖掘,逐步確立了“技巧要為(wei) 劇情服務,劇情要為(wei) 技巧提供空間”(由中國雜協副主席、上海雜技團原團長、上海市馬戲學校原校長俞亦綱首度提出)這一雜技劇創作的基本理念。雜技劇二十多年的創作史上,《天鵝湖》和《戰上海》可謂兩(liang) 座頗具先導意義(yi) 的裏程碑,前者首啟中國雜技藝術現代轉型和創新的大門,後者則扣準新時代的雜技藝術創作之命門,為(wei) 雜技劇踐行出一條有規律可循的傳(chuan) 承創新之路。

  雜技劇創作要從(cong) 雜技本體(ti) 出發,以完美的舞台呈現為(wei) 目標,將題材融入雜技技巧,從(cong) 中創新表演語匯,實現技巧與(yu) 戲劇的融合,最終形成一場思想價(jia) 值與(yu) 藝術價(jia) 值兼備的精彩演出。《天山雪》《紅色記憶》《江湖》《鐵道英雄》《聶耳》《蘆葦青青菜花黃》《先聲》等一係列雜技劇的出現,則代表著雜技界正轉益多師,努力向更高層級的舞台綜合藝術進軍(jun) 。

  雜技劇如何克服不說話而“講”故事的天然矛盾,通過肢體(ti) 塑造人物形象、演繹情節衝(chong) 突、傳(chuan) 達思想情感?不同於(yu) 一般的舞台劇,雜技劇最顯著的特點是舞台語匯由實打實的人體(ti) 動作構成,而肢體(ti) 語言無法開口說話。這就對雜技劇提出了多方麵的前提要求:在文本創作上,做到戲劇結構簡潔明了;在導演手法上,將故事線流暢鋪排於(yu) 技巧節目,調動燈光、服化道、音效、多媒體(ti) 視頻等其他藝術手段來彌補虛擬性、完成假定性;在技巧節目中,技巧導演(業(ye) 內(nei) 簡稱“技導”)依據戲劇情境的設定來匹配相契合的節目,包括研發技巧、改良動作;在演員表演上,於(yu) 真實的技巧表演中融入假定性的戲劇表演,表情動作均要配合人物在規定情境下的情緒表達和角色任務,甚至需要儲(chu) 備基本的台詞功底用於(yu) 必要的開口。

  在具體(ti) 實踐中,雜技劇創作周期長,過程極為(wei) 艱辛。院團需立足本團傳(chuan) 統節目特色來求新求變。以上海雜技團為(wei) 例,秉持“中國文化、國際表述”的藝術生產(chan) 準則,在雜技劇的創作上,以節目(技導和演員)儲(chu) 備為(wei) 基石,首先進行選題策劃,量身打造立意,其後遴選導演、舞台美術等團隊介入,再實施文本策劃,同步開展節目改進,最後磨合調整排練。這一過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最終在多方整合下推出一台豐(feng) 富多彩、蔚為(wei) 大觀的舞台劇。其中導演調度、劇本修訂、技巧節目研發和訓練、道具革新與(yu) 製作、舞台裝置研發與(yu) 製作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與(yu) 人力、物力的投入。每個(ge) 創作元素之間的關(guan) 係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緊密聯係,相互依存也彼此成就的。這一切的集約合成,都需要高度的製作統籌和審美統攝。

  雜技的真實功夫與(yu) 戲劇的假定表演之間存在著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雜技劇對演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演員沒有程式可循,卻承擔著比一般戲劇演員更繁重的任務;技導在節目設計中除了要保持雜技的驚難絕險美等本體(ti) 特色外,還要留給演員表演角色的空間和時間;導演手法的施展和藝術手段的調動,必須首先作用於(yu) 雜技技巧節目的展示,其次幫襯到演員的表演,然後才可能談到舞台調度、整體(ti) 呈現和藝術追求。雜技演員經過多年的專(zhuan) 業(ye) 訓練後走上舞台,隻有在紮實的雜技功底基礎上完成節目表演這第一功能,才可能分神顧及戲劇表演部分的傳(chuan) 情達意,甚而更進一步忘我地進入規定情境,實現個(ge) 性化塑造人物這第二功能。

  截至目前,雜技劇的創作已經鍛煉出一批富有實戰經驗的主創隊伍。許多的雜技演員也在每台劇目上百場的演出中得到培養(yang) ,他們(men) 不單各自身懷絕技,還擁有了一定的戲劇表演能力和相對豐(feng) 富的舞台經驗。但這還遠遠不夠,雜技劇如要獲得更遠大的前途,其創作規律需要提煉,理論體(ti) 係需要建設,審美與(yu) 評判標準也亟待建立,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雜技劇今後的良性發展,不僅(jin) 是雜技人正在麵對的課題,也需要社會(hui) 各界尤其文藝評論的更多參與(yu) 和支持。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