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博物館裏過大年 感受別樣年味
【文化評析】
作者:王 丹
今年春節期間,不少博物館不僅(jin) 不打烊,還推出延時服務。據媒體(ti) 報道,中國美術館、中國考古博物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等除夕不打烊,在整個(ge) 春節假期開放。杭州的市屬國有博物館將延時開放,讓社會(hui) 公眾(zhong) 有更多時間和機會(hui) 來博物館過大年。
多家博物館拿出看家本領,不僅(jin) 開設了應景的“龍主題”專(zhuan) 題展覽,還精心準備了跨年網紅大展、精品係列展等,充分滿足不同群體(ti) 的看展需求。各式文創周邊也不斷“上新”,從(cong) 日曆、書(shu) 簽等傳(chuan) 統品類到美食等新嚐試,吊足了人們(men) 的胃口。漢服秀、公眾(zhong) 考古、館長導賞、“尋龍打卡”……多種新玩法下,博物館儼(yan) 然成為(wei) 多元豐(feng) 富的“文化綜合體(ti) ”。
文博院所向民眾(zhong) 發出盛情的文化邀約,不少人也選擇欣然赴約。在不少人的春節假期行程單上,“逛博物館”已是必選項。或攜家帶口,或與(yu) 好友結伴,來博物館感受別樣年味,已成為(wei) 公眾(zhong) 尤其是年輕群體(ti) 的過年新選擇。“博物館裏過大年”,早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為(wei) 一項新年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傳(chuan) 承載體(ti) 。在這個(ge) 特別的節日裏,無論是線下觀展還是線上雲(yun) 遊,在博物館提供的這個(ge) 文化空間中,聆聽曆史的回音,感受文化的魅力,對話多彩的文明,收獲美感體(ti) 驗和智慧啟迪,賦予過年新的儀(yi) 式感,這種意蘊和趣味為(wei) 春節注入新的內(nei) 涵。
“博物館裏過大年”成新年俗,背後是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社會(hui) 不斷發展,人們(men) 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日益強烈,節日休閑理念和方式也不斷改變。傳(chuan) 統年俗中不少與(yu) 吃穿有關(guan) ,而如今的逛博物館、看賀歲電影、聽音樂(le) 會(hui) 等新潮流,無一不指向文化體(ti) 驗。
這也與(yu) 近年來文博院所的“轉身”“升級”不無關(guan) 係。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深切的感受:更多博物館“零門檻”開放且服務不斷升級,策展理念的更新帶來更好的觀展體(ti) 驗,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和更多元的文博IP開發持續帶給人們(men) 驚喜。博物館變得親(qin) 和而可及,文物變得鮮活而有趣,它們(men) 日益走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持續升溫的“文博熱”背後,是不容小覷的文化消費活力,也是綿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力量。
今年春節,文博院所將迎來又一個(ge) 參觀高峰。對於(yu) 可能出現的人流高峰,博物館等相關(guan) 機構有必要做好各種應急預案,順暢看展渠道,做好安全等各項保障,以更加精細化的服務讓人們(men) 安心樂(le) 享文化大餐。由此開啟的新一年征程,還需順應公眾(zhong) 文化消費升級趨勢,更好統籌文博資源,精心打造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們(men)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讓人們(men) 的生活更加豐(feng) 富多彩。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