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走近年輕人 百年戲樓煥新開張
今年大年初一到初五,昆曲《天官賜福》在北京正乙祠戲樓開演,一眾(zhong) “福神”共唱“雨順風調萬(wan) 民好”。這是擁有300多年曆史的“中國戲樓活化石”按照曆史原貌全麵修複、重新開張後首次對外展演的曲目。
過去一年,北京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擦亮“大戲看北京”“會(hui) 館有戲”等文化招牌,先後有百餘(yu) 部精品劇目和影片在線上線下進行展演、展播、展映,總觀看人次超3800萬(wan) ;小劇場展演單元在13家城市小劇場、演藝新空間上演優(you) 質劇目18部262場,吸引4.5萬(wan) 餘(yu) 名年輕觀眾(zhong) ;精品演出進高校單元邀請10部優(you) 秀劇目走進8所高校,讓1萬(wan) 多名年輕學子與(yu) 戲劇藝術親(qin) 密接觸。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來,許多文物“活”起來了,百年老戲樓煥新開張,向市民、遊客派發的“文化大禮包”越來越豐(feng) 富。
今年小年前夕,正乙祠展演的昆曲《牡丹亭》結束後,3名留學回國的年輕人披上大衣準備離開戲樓,聽到工作人員葛鎮寧在觀眾(zhong) 席講起了戲樓往事,又折返回來聆聽。
葛鎮寧向觀眾(zhong) 們(men) 指著舞台前側(ce) 區域說:“這個(ge) 地方見證了京劇的誕生,在京劇誕生之前,唱的就是昆曲。”他介紹,正乙祠戲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中國最古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
2019年,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全麵修繕。葛鎮寧說,早年正乙祠戲樓舞台兩(liang) 側(ce) 的對聯是“八千觴秋月春風盡消磨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與(yu) 桃花扇底燕子燈前”,出自四出昆曲名劇《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燕子箋》。後來有一段時間,對聯換成了曆史學家朱家溍的作品。修繕後,老對聯又掛在了舞台兩(liang) 側(ce) 。
葛鎮寧說,除了對聯,舞台兩(liang) 側(ce) 的牆請南京金箔廠訂製了“金牆”,卷簾也是純金線繡的。
2022年4月19日,有古色、有新韻的正乙祠戲樓正式重張。舞台正對麵的牆上,掛著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著名的“同光十三絕”畫像。畫上的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等京劇大家,都曾在正乙祠舞台上演出。
“這一方舞台,百年前是這些老先生在演,而我是這一輩的演員。”80後戲曲演員張鵬也在這個(ge) 舞台上演出過。如今的他是北方昆曲劇院導演、正乙祠戲樓經理。在他的規劃中,正乙祠要“把老的東(dong) 西挖掘出來給年輕人 ”。
以張鵬執導的“觀其複”係列首部作品《憐香伴》為(wei) 例,張鵬帶著團隊走進故宮,拜訪戲曲專(zhuan) 家,力求讓妝容、服飾、表演等都能找到清代宮廷戲曲的出處,再根據當下舞台呈現的藝術特點創新編排,並邀請知名的時尚攝影師為(wei) 演員拍攝定妝照,讓年輕人看到別樣的古典美。
包括張鵬在內(nei) ,正乙祠戲樓的多名演員和工作人員都熟悉“一排一座女孩兒(er) ”的故事。張鵬記得,有個(ge) 女孩兒(er) 連看了11場戲,每次都買(mai) 一排一座。後來他了解到,女孩兒(er) 去上海工作了,等劇團再去上海巡演時,那個(ge) 熟悉的“一排一座女孩”又買(mai) 了票看戲。
在守正和創新之中,不少青年演員也真切感受到戲樓內(nei) 外的變化。北方昆曲劇院演員於(yu) 雪嬌說,戲曲的本子沒變,唱戲的腔調沒變,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更近了,“伸出手都能碰到觀眾(zhong) ”。
為(wei) 了讓戲曲真正走到觀眾(zhong) 中間,張鵬在導演劇目時也想著,延伸舞台的廣度、加大燈光轉動的角度,在有限的空間內(nei) 呈現更多元的表演,讓演員在觀眾(zhong) 席中唱出悠揚婉轉的古韻。
於(yu) 雪嬌還從(cong) 舞台上看到,觀眾(zhong) 席的年輕麵孔多了。在她看來,這就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力,“年輕人愛國粹的血脈覺醒了”。
“戲曲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長大之後真有點‘血脈覺醒’的感覺。”《牡丹亭》開演當晚,90後觀眾(zhong) 季女士說,小時候在河南老家一直聽豫劇,大學時曾到蘇州聽過評彈,“完全聽不懂,但特別喜歡腔調和唱曲,‘如聽仙樂(le) 耳暫明’。後來又聽了昆曲,更想了解中國戲曲的知識”。
看完表演後,季女士感慨,舞台還是熟悉的傳(chuan) 統味兒(er) ,但沉浸式的觀影模式讓她離演員更近了,“下次還會(hui) 再來”。
記者還發現,觀眾(zhong) 原本隻要兩(liang) 三分鍾就能從(cong) 正乙祠檢票口走進戲樓,不少觀眾(zhong) 走了10分鍾甚至更長。打卡拍照、蓋章留念、欣賞廊景,還不時有外國觀眾(zhong) 好奇地向身邊的中國觀眾(zhong) 詢問正乙祠戲樓的曆史。
“昆曲在年輕人中已經成為(wei) 時尚。”張鵬說,天氣暖和或逢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時,不少年輕觀眾(zhong) 穿著華服來聽戲。他希望,這樣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戲樓,既能夠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窗口,又可以釋放時尚、新潮的魅力。
不僅(jin) 是正乙祠戲樓,北京有更多的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已融入這座城市的文化中,引領市民、遊客的文化消費潮。根據北京市的統計,2023年,北京推出首批15家市級演藝空間培育場所,認定演藝新空間29家。正乙祠戲樓、湖廣會(hui) 館、顏料會(hui) 館等百年會(hui) 館舉(ju) 辦演出活動近400場。
眼下,正乙祠戲樓剛剛演完新年大戲《天官賜福》,演出盛況猶在眼前。用張鵬的話說,從(cong) 戲樓一層到三層、從(cong) 舞台到觀眾(zhong) 席“都有好戲”。此外,正乙祠戲樓還在新年期間降低了票價(jia) ,以更惠民的方式迎接觀眾(zhong) 。
觀眾(zhong) 在新年期間前往正乙祠戲樓,看到門口已掛上寫(xie) 著“天官賜福”的鈴鐺。對於(yu) 這一巧思,張鵬解釋說,當有觀眾(zhong) 跳起來一碰,就敲響了新年的聲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