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帶你瞰,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碩果累累
十年來,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打破“一畝(mu) 三分地”思維定式,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ti) 化發展。這裏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消費規模不斷攀升,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現在,讓我們(men) 隨衛星視角,從(cong) 三個(ge) 角度俯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累累碩果。
疏——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ge) “牛鼻子”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布局中有重要地位。
疏解要雙向發力,既需要內(nei) 部功能的重組,也需要向外疏解轉移。對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這兩(liang) 個(ge) 新城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年底,備受關(guan) 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正式對外開放。這三大建築的建成投用,將極大提升副中心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並促進京津冀文化產(chan) 業(ye) 的協同發展。
衛星圖顯示,在皚皚白雪映襯下,北京藝術中心的古糧倉(cang) 造型格外顯眼;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古韻風帆”意蘊濃厚;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設計別致,好似“赤印”落於(yu) 城市綠心的畫卷上……
如果說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優(you) 化重組北京功能布局的重大規劃。那麽(me) 位於(yu) 北京以南100多公裏的河北雄安新區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
當前,雄安新區的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ju) 。來自北京的優(you) 質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在雄安落地生根,不斷增強著雄安新區的承載力和吸引力。衛星俯瞰,這座“未來之城”正拔節生長。
自2017年設立雄安新區以來,這片土地上的樓宇拔地而起,來到這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衛星圖記錄了這裏每一年的變化。
轉——以創新和開放助力轉型升級
一體(ti) 化發展不僅(jin) 是為(wei) 了空間轉移,更是創造轉型升級、更新換代的機會(hui) 。
十年來,京津冀重點承接平台精準定位、錯位承接,一個(ge) 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在地理位置的“大遷徙”中重塑生產(chan) 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經濟增長極。
位於(yu) 天津市寶坻區的京津中關(guan) 村科技城距離北京不足百公裏,從(cong) 前是一片村社,如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yu) 新材料、生物醫藥與(yu) 醫療器械、高端裝備製造四大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雲(yun) 集,科技氣息滿滿,截至今年年初,該地的累計注冊(ce) 經營主體(ti) 已達1526家。
在京畿大地,像這樣的致力於(yu) “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十年來,依托這樣的平台建設,越來越多的“隱形冠軍(jun) ”“小巨人”企業(ye) 發展壯大,與(yu) 三地協同創新的步伐同頻共振。
如果說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那麽(me) 開放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位於(yu) 渤海灣畔的天津港被譽為(wei) 京津冀的“海上門戶”。近年來,天津港依托獨特區位優(you) 勢,不斷提升港口功能,相繼開通服務雄安新區綠色通道,設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運行天津港至北京平穀、河北邢台等地的海鐵聯運班列,並不斷織密遠洋航線……
數據顯示,天津港202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217萬(wan) 標準箱,同比增長5.5%,創曆史新高。衛星見證,一批批待出口的貨物排列在天津港的碼頭上。我國外貿出口的火熱場景躍然圖上。
合——合力打造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方式
翻看中國的行政區劃圖,可以看到,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有兩(liang) 處共同的交界處。其中,位於(yu) 北京平穀、天津薊州、河北承德的交界處坐落在長城烽火台舊址之上,一塊“三界碑”正立於(yu) 此。從(cong) 衛星視角俯瞰,這塊碑的四周以長城和山脊為(wei) 界劃分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qin) 。京津冀是搬不走的鄰居,共享一片青山綠水。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作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ge) 重點領域。
十年來,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yu) 2013年相比降幅均為(wei) 六成左右,重汙染天數均大幅削減,優(you) 良天數大幅增加。
被稱為(wei) “華北之腎”的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個(ge) 澱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它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曾幾何時,白洋澱受到工業(ye) 汙染的嚴(yan) 重影響,導致大量水生動物死亡,一些河段水質一度呈“醬油色”,氣味刺鼻難聞。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澱的修複和保護力度空前加強。當地通過關(guan) 閉汙染企業(ye) 加強對汙染源的控製;通過持續補充水供應,退耕還濕。經過6年多的努力,白洋澱水質從(cong) 雄安新區設立之初最差的劣五類提升至三類。另外,衛星對比圖清晰顯示,從(cong) 2017年到2023年,白洋澱水域的麵積還在明顯增長。
白洋澱的修複正是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縮影。未來,在這片土地上,越來越多人、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將漸次展開。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展鵬
視覺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楊墨
衛星技術支持:
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衛星影像來源:
北京三號 北京二號遙感衛星星座
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北京分公司
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