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作者: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深度參與(yu) 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內(nei) 供給質量水平,著力釋放國內(nei) 市場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內(nei) 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在外部環境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堅定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是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促進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jue) 策。
擴大內(nei) 需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擴大國內(nei) 需求,形成投資和消費的良性互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nei) 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受到新冠疫情、俄烏(wu) 衝(chong) 突、巴以衝(chong) 突、國際能源價(jia) 格上漲、歐美國家通貨膨脹、逆全球化加深等因素的影響,外部環境的不可控性增加,世界市場需求下降,經濟發展應該從(cong) 過去的主要依賴外需轉為(wei) 擴大內(nei) 需,將擴大國內(nei) 需求作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的主體(ti) 地位,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刺激國內(nei) 投資需求的效用正在降低,經濟下行周期市場主體(ti) 的決(jue) 策趨於(yu) 保守,致力於(yu) 減少債(zhai) 務、增加存款,而不會(hui) 將新增利潤用於(yu) 擴大生產(chan) 和增加就業(ye) 崗位。應當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統籌好供給和需求、消費和投資,增加高質量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zhong) 需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hui) 全麵進步,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擴大國內(nei) 需求以達到供求平衡是經濟真正持久增長的拉動力量。供給不會(hui) 獨立於(yu) 需求而存在,需求亦不會(hui) 拋開供給而獨自發揮作用。在20世紀初,凱恩斯提出以需求管理為(wei) 主要特征的國家幹預主義(yi) 政策。當有效需求中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liang) 個(ge) 變量互為(wei) 因果的邏輯關(guan) 係出現無序性,從(cong) 而出現非均衡,導致總需求小於(yu) 總供給時,政府政策等應發揮積極作用,以擴大內(nei) 需,從(cong) 而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有效需求不足。
擴大國內(nei) 需求才能更好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為(we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擴大國內(nei) 需求的重點是擴大國內(nei) 消費需求,是學界對宏觀經濟核心問題的共識。推動國內(nei) 消費需求總量的增加與(yu) 層次的提升,才能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發展、新科學技術的運用提供市場,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培育提供內(nei) 生動力,更好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動能的轉化。在擴大國內(nei) 投資需求方麵,在經濟下行周期更要發揮國有企業(ye) 的投資帶動作用。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重大科學研究方麵,要進行前瞻性投資,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同向發力,引導支持社會(hui) 資本進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減少生產(chan) 過剩部門的投資,增加新產(chan) 業(ye) 的投資,促進新業(ye) 態的培育,擴大有效供給,適應我國居民部門消費結構升級進程加快的趨勢。在外部環境明顯變化的當下,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zheng) 力、發展力、持續力,在戰略上尤其顯得重要。
在優(you) 先恢複和擴大消費的前提下,實施與(yu) 消費相融的投資
在有限的政策擴張空間裏,有限的財力很難保證投資和消費實現更大規模的同時擴張,很難在結構上協調投資與(yu) 消費在財政分配上的衝(chong) 突和在動態平衡上的衝(chong) 突。考慮到消費與(yu) 投資資金的分配問題,就要求我們(men) 在優(you) 先恢複和擴大消費的前提下,實施與(yu) 消費相融的投資,構建消費和投資相協調的擴內(nei) 需方案。
一是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擴大內(nei) 需優(you) 先位置。進入新發展階段,擴大內(nei) 需仍大有可為(wei) 。整個(ge) 宏觀政策的著力點發生了變化,從(cong) 傳(chuan) 統的投資主導向消費和投資並行的模式轉變,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推動2024年內(nei) 需回暖和經濟穩步恢複的關(guan) 鍵。而內(nei) 需拉動主要來自以下兩(liang) 方麵:第一,整體(ti) 寬鬆的宏觀政策定位會(hui) 產(chan) 生拉動效應;第二,社會(hui) 秩序處於(yu) 一個(ge) 相對穩定的狀態,消費會(hui) 明顯修複。
因此,應使宏觀政策定位於(yu) 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促進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充分釋放,全麵恢複財政政策的積極性,並采用與(yu) 之相配套的貨幣政策,實現經濟工作的重點向有效需求快速擴展轉變。要加大擴內(nei) 需力度,特別是促消費和提升民間投資的力度,在消費和投資兩(liang) 端形成一個(ge) 相契合的刺激政策方案。
另外,消費的主體(ti) 是人,擴大消費的關(guan) 鍵是要讓居民具備消費能力,而支撐消費能力的就是收入。經曆了三年新冠疫情,許多中低收入群體(ti) 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受到比較嚴(yan) 重的衝(chong) 擊,負債(zhai) 率達到較高水平,對擴大消費造成阻礙。所以,要把消費優(you) 先落實到位,就必須要在財政補貼、轉移支付以及民生上出台相關(guan) 政策,改變居民收入短期持續下滑的狀況,修複中低收入群體(ti) 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這樣才便於(yu)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重新提振消費信心。
二是保市場主體(ti) 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前提。大部分的消費意願來自於(yu) 永久性收入和未來預期,如果出現大範圍的企業(ye) 倒閉,失業(ye) 大幅度攀升,消費一定是保不住的。因此,保消費在中國社會(hui) 體(ti) 係中很重要的就是保就業(ye) ,而要保就業(ye) 就要保市場主體(ti) 。消費刺激的前提條件是市場主體(ti) 穩定,保市場主體(ti) 是在保供給,但同時也是在保消費。實踐證明,近幾年我國通過“保企業(ye) —保就業(ye) ”的途徑是有效的。
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ye) 的減稅降費,推出專(zhuan) 門的促進政策來支持接觸性服務業(ye) 的複蘇。目前來看,一些必要的服務業(ye) 活動有所恢複,但是一些精神層麵、娛樂(le) 層麵的服務業(ye) 恢複有待進一步加強,這方麵可能需要國家有專(zhuan) 項的啟動資金來支持。此外,國有企業(ye) 的融資成本偏低,導致一些國有企業(ye) 進行利差套利,這些現象不利於(yu) 民營企業(ye) 複蘇。這就要求對於(yu) 中小民營企業(ye) 的融資,要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為(wei) 民營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的修複和企業(ye) 戰略布局提供各種便利。
三是穩房地產(chan) 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抓手。大量的消費需求是圍繞著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如裝修、家居、耐用品。穩房地產(chan) 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重要基礎,但目前一係列的政策還略顯不足,特別是在穩定投資方麵。整體(ti) 來看,房地產(chan) 銷售、投資和各類與(yu) 宏觀經濟密切相關(guan) 的參數要實現整體(ti) 輝煌,僅(jin) 通過市場自我調節是不夠的,因此就更需對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投資在政府端進行加力。政府可以更多地進行存量盤活、更多地進行保障房建設,更多地解決(jue) 中低端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同時啟動與(yu) 保障性住房投資相關(guan) 聯的消費類刺激政策。比如,通過大量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的供給,一方麵能帶動擴大投資,另一方麵能使購房成本下降,讓農(nong) 民成功轉為(wei) 市民。解決(jue) 住房和就業(ye) 問題,有助於(yu) 推動這一人群消費水平平均增長一倍以上。因此,要擴大消費,就要掌握好這個(ge) 核心抓手,不能簡單沿用發放購物券等老路來刺激消費。
四是著力改善消費預期,充分激發消費潛能。消費和收入的預期來源於(yu) 對未來經濟形勢和收入趨勢的判斷。目前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居民收入預期已有明顯改善,要推動消費預期的進一步改善,既要充分激發消費潛能,也要從(cong) 政策方麵推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