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杭侃:要“保護第一”,也要讓文物“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4-03-05 11:0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院長杭侃再次提到了“保護第一”。

  他提到,文物保護工作要堅持保護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麵持續發力,做好文化遺產(chan) 代際之間的傳(chuan) 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院長杭侃接受采訪。直播截圖

  “‘保護第一’這句話不僅(jin) 僅(jin) 是口頭強調的。”杭侃在“代表通道”上講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安全帽的故事:他與(yu) 同事進入文物保護工地時都要求必須佩戴安全帽,但到了雲(yun) 岡(gang) 石窟39窟頂層時,又把安全帽取下來了。“風化層有點像酥餅一層一層的,有些地方你看著好像它就要掉下來,讓人十分心疼。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我們(men) 把安全帽取下來,采取半蹲的姿勢,生怕戴著安全帽,萬(wan) 一不小心碰到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考古工作不到田野就不叫考古,所以我一直在一線。”1982年,杭侃就踏入了考古的大門,用他的話說,在一線能夠“接觸到很多基層的問題,而且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2022年7月22日,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召開。杭侃清楚地記得,在那次會(hui) 議中提到的文物工作的工作方針,從(cong) 原來的16個(ge) 字,變成了22個(ge) 字,“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工作方針從(cong) 底層邏輯上有了變化,把文物看作文化遺產(chan) 資源,並且能夠從(cong) 塵封的資源實現真正的活化利用。

  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杭侃所在的山西代表團30名代表,與(yu) 四川代表團31名代表、雲(yun) 南代表團、河北代表團31名代表分別提出了《關(guan) 於(yu) 修訂文物保護法的議案》,將問題擺到了台麵上:文物保護資金不足、基層執法困難、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保護文物的矛盾突出等等。這意味著,《文物保護法》需要與(yu) 時俱進地修訂和完善了。

  2023年12月,教科文衛委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作了關(guan) 於(yu)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主席團交付審議的代表提出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教科文衛委負責審議的4件修改文物保護法的議案已列入立法規劃、計劃,代表的相關(guan) 意見建議在修法工作中得到吸收采納。

  文物保護法最早於(yu) 1982年11月19日通過並施行。40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hui) 經濟的快速發展與(yu) 文物工作的實際,曆經5次修正和1次修訂。

  在代表們(men) 的密集發聲下,教科文衛委通過與(yu) 代表麵對麵溝通交流、視頻會(hui) 議、微信、電話等多種方式聽取意見,主任委員率隊先後赴山西、雲(yun) 南進行調研,積極推進修法進程。

  與(yu) 此同時,杭侃已經開始思考“下一步的事兒(er) ”。

  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杭侃會(hui) 時不時地在課程計劃之外講到文物保護的法律和條例。一次課上,杭侃講到目前我國文物管理涉及的部門,有同學對他說,收獲特別大,“終於(yu) 知道文物到底是誰管的了”。杭侃意識到,學生對文物保護的關(guan) 注度還需要提高。

  而要打通從(cong) 文物保護到“活起來”的鏈條,僅(jin) 僅(jin) 提高科班學生的關(guan) 注度還不夠。

  成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前,杭侃在不必接觸大眾(zhong) 的實驗室裏待過,在麵向公眾(zhong) 的博物館幹過,還曾“不務正業(ye) ”地拍攝了10集有關(guan) 三峽大壩截流的紀錄片。

  在他看來,在實驗室裏文物修得好是一件事兒(er) ,麵向大眾(zhong) 展示又是一件事兒(er) 。杭侃曾經組織過一門有關(guan) 考古紀錄片拍攝的選修課,讓學考古的學生扛機器拍片子。他記得,“這門課一開了之後教室裏麵全部都是人,但問題是講的人少了。”有的紀錄片導演會(hui) 拍但缺少授課經驗,而考古科班出身學生沒接觸過紀錄片拍攝。

  杭侃認為(wei) ,在當下談論文物保護,不僅(jin) 僅(jin) 要討論狹義(yi) 上的文物,更要討論大文物。在大文物領域,納入考古、古建築、藝術等跨學科的知識和人才,共同推動文物“活起來”。

  國家文物局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麵對這樣的發展形式,杭侃提到,在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資金投入、公眾(zhong) 文化素質提升等方麵都要發力。

  2024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杭侃重點關(guan) 注文化遺產(chan) 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他希望,能夠為(wei)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轉化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學術支撐,真正貫通文物保護到文物“活起來”的鏈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