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代表:讓創新成果邁出實驗室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路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jun) 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cong) 科學到技術、從(cong) 技術到經濟“並駕齊驅”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然而,實踐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質量遠低於(yu) 其潛力和預期,導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睡大覺”,製約了產(chan) 業(ye) 和經濟的發展。
《2022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發明專(zhuan) 利實施率為(wei) 16.9%,其中產(chan) 業(ye) 化率僅(jin) 為(wei) 3.9%。與(yu) 發達國家或地區同類型專(zhuan) 利權人的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水平相比,還有明顯提升空間。
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國內(nei) 高校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79.4萬(wan) 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22.9萬(wan) 件,合計占國內(nei)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總量的1/4。但是,高校及科研機構專(zhuan) 利成果“不願轉”“不會(hui) 轉”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陳軍(jun) 表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ye) ,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和困難。他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來自機製、融資、市場和技術幾個(ge) 方麵。比如,科技成果評估、交易、轉化等環節的規範性和透明度不夠,缺乏有效的市場機製和激勵機製,導致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科研人員的考核和激勵機製不完善,缺乏足夠的動力和壓力,使得一些科研人員缺乏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何讓企業(ye) 和高校各展所長,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優(you) 勢互補?怎樣讓前沿技術更接地氣,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後一公裏”?陳軍(jun) 認為(wei) ,這需要進一步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目標導向進行科技創新,打通“知產(chan) ”變“資產(chan) ”的關(guan) 卡,加快科技創新成果邁出實驗室的步伐,將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發展動力。
他提出加快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建議。首先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建議各級政府與(yu) 各高校、科研院所同向發力,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成果評估、交易、轉化等環節的規範性和透明度,加強市場機製和激勵機製的建設,健全成果轉化平台服務機製,健全產(chan) 學研用對接合作機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ye) 化應用。
“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在於(yu) 人才支撐。”陳軍(jun) 表示,一方麵要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另一方麵要繼續探索更加合理全麵的人才聘用製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應急科技攻關(guan) 中“挑大梁”“當主角”,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機會(hui) 和更寬闊平台。同時積極拓寬科技創新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對接渠道,讓創新人才的“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最大增量”。
針對許多初創企業(ye) 和科研機構在資金方麵麵臨(lin) 巨大壓力的問題,他建議政府、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加大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同時,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同時,應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模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急需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